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爆发于一九三七年的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2023-12-21历史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或第二次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 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这场战役于1937年8月13日爆发,持续到11月12日,是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也是整个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英国【泰晤士报】对 淞沪会战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 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英国著名国际评论家尤特莱在【日本在华的赌博】一书中写道:「在1937年夏,国外一般都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就是发疯,战争一定会以日本的全胜而迅速结束。但中国在上海的英勇抵抗证明了这一次日本并不能轻易取胜,中国已经兴起了一种精神,使它的战士以必死的英勇与占据无比优势的敌人奋战。

淞沪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正在浴血奋战

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黄梁美梦,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迫使在日军淞沪战场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文教人员向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军民抗击侵略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在这次大规模会战中,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 5 万余人, 伤亡25万余人 ,日军投入9个师团 22万人,伤亡9万余人 ,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淞沪会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真正开始,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01 日本发动淞沪战役的大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着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英美法各国纷纷在上海设立驻外机构,上海开始逐渐发展。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公布,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英美各国开始纷纷购买土地,成立事实上的租界,截止到九一八事变前,上海已成为外国势力在中国倾销商品,收集原料和钱财的主要口岸。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发动了一二八事变,攻击了上海闸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这场事变虽然以停火协议结束,但没有解决中日之间的根本矛盾。1936年11月19日,上海公共租界一名日本海军陆战队队员中山秀雄被射杀,引发了中山水兵射杀事件。这一事件激化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也为淞沪会战埋下了导火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地区陷入了全面战争。日本军队在占领了北平、天津后,又将目光转向了南方。8月9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四项要求,包括停止对华北地区的行政干涉、撤回京沪地区的部队、同意在华北地区实行自治、同意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等。这些要求实际上是要求中国放弃对华北地区的主权,并接受日本的控制。国民政府 严词 拒绝了这些要求,并 积极 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侵略中国

日本之所以选择在1937年 发动 侵略上海的淞沪战役 ,一是因为 西安事变 和平结束,国共停止内战,酝酿二次合作,如中国恢复团结统一,日本将得不到其预期的在华 政治 经济利益 ;二是随着南京政府 新经济政策 的初见成效,中国国力开始充实 日本军部认为,必须在中国羽翼丰满之前予以挫折。同时日本也不相信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 的南京国民政府 此时有与日本作战的决心;三是国际形势使然。自1936年德意日反共协定签订之后,日军军部认为英美将被德意所牵制,无力干预其侵华行动;四是日本陆军 七七事变 只是取得了在 华北地区 的局部胜利,但未能使中国屈服。 日本认为 蒋介石之所以能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倚靠江浙财团的支持, 日本 进攻上海不仅能削弱国民政府的经济来源,同时还能切断国际社会给予的援助,威胁当时的首都南京,甚至还能成为日后进攻中国的桥头堡。

民国时期的旧上海繁华一时

因此,日本 军国主义侵略者 认为应该 首先 打击中国的 金融 和工农业的心脏地带——上海,严重摧毁中国继续抵抗的经济实力,迫使南京政府接受日本的要求。

02 中日两国军队主力激战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不畏强敌、拼死抵抗、前仆后继的英勇牺牲精神震惊世界,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一役,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和英勇抗敌的保家卫国精神,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淞沪会战是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受到中国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

1937年8月13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闯虹桥机场,被守卫的中国士兵击毙。这一事件成为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线。事件发生后,日本一方面通过外交交涉,逼迫中国撤退驻沪保安部队,销毁市区的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不断增兵上海,准备发动进攻。

日军先后调集两个舰艇,三艘航母30余艘,舰艇飞机390余架,以及坦克300余辆,集结30万兵力进犯上海,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征服中国。

8月 14日,国民党第 9集团总司令 张治中指挥第87、88师予以还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军陆战队及其司令部,炸伤旗舰出云号。同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在张治中率领下,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国民党政府调集6个集团军抗击,初战获胜。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

在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下,日军仅占据有公大纱厂及虹口之狭长阵地,凭借坚固工事,死守待援。8月23日,会战进入第二阶段。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2个师团及炮兵、航空兵一部,在张华浜及长江方面川沙口强行登陆,与中国军队展开激战 。9月21日,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总司令长官,并重新调整部署,兵力增至40余万。日军此时也已增至10万人,实施陆海空军联合攻击。但中国守军仍坚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一线。9月11日,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上海方面属第三战区,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集中了30万兵力作战。

国民党主席蒋介石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守军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

淞沪会战是八年抗战中最为剧烈的战役,历时3个月, 中国军队伤亡总数近 25 万人,而日军伤亡也达到近10万人,足足将日本侵略者的脚步骤拖住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打乱了其侵华战略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向后方转移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03 淞沪会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展现了中国军民坚韧不屈和英勇抵抗的伟大爱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爱国热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标志性战役。在淞沪会战之前,日本已经突破了中国北部的国境线,并不断向南侵略。淞沪会战展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反抗意志,打破了日本的进攻势头,抵御住了日本军队的进攻,成为中国士兵打败日军进攻的标志。

中国军队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其次,淞沪会战对于反对日本侵略的国际影响也非常重要。中国抗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并为世界和平赢得胜利。淞沪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首个获得胜利的大型战役。它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表明中国决心捍卫自己的主权和权益,并进一步支持了全球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行动。

再者,淞沪会战的胜利也彰显了中国军队取得战略成功能力的史诗般的品格。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不但对日本军队进行了有效的阻击,而且还展示了瞄准和打击日本军队脆弱部分的能力。这种策略的运用显示了中国军队的战略智慧,唤起了全国军民的对军人的高度尊敬和爱戴,产生了军心士气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坚韧不屈,也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场战斗中,无数英勇的中国士兵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