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2年陈济棠之子归国讲学,建议共产党改名,邓小平是如何回应

2024-01-07历史

"南天王"陈济棠:治理有方,经济实力强,虽曾追随蒋介石反共,但也有助于共产党的发展。其子陈树柏弃武从文,成为美国科学界名人,曾因父亲之事不敢回国,后接邓小平亲笔回信,回到中国并得到邓小平接见。

在会谈中,陈树柏建议共产党改名,邓小平对此有何回应?

陈济棠,广东人,1890年出生。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加入粤军,因其卓越表现,逐步晋升为旅长。陈济棠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但他深受国民党右派思想影响,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持强烈反对态度。

因此,在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和进步青年方面,陈济棠表现得非常积极。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陈济棠站在蒋介石一边,为他出谋划策,并呈交了一份反苏反共的报告,使蒋介石非常满意。

在张发奎、黄琪翔反蒋事件中,陈济棠坚定地支持蒋介石,这让蒋介石十分满意,于是将他晋升为第四军军长。随着蒋桂战争的爆发,陈济棠为了取代李济深的位置,鼓动李济深前往南京,结果李济深被蒋介石扣留。

李济深被扣留后,广东顿时陷入混乱,于是蒋介石首先想到了陈济棠,陈济棠如愿以偿地接替了李济深,掌握了广东省的军政大权。

在广东主政期间,陈济棠坚决执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因此,无数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此期间失去了生命。然而,随着陈济棠在广东的势力不断增长,蒋介石开始感到不安,于是开始寻找方法削弱陈济棠的实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占领东北,而蒋介石却集结大军围攻红军,对外来侵略采取避让。陈济棠多次提议抗日,但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让陈济棠去围剿红军。

虽然陈济棠实力强大,但仍受国民政府管辖,因此必须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然而,陈济棠意识到这是蒋介石的"一石二鸟"之计,他企图以此消灭红军和削弱陈济棠的力量。

陈济棠表面上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向红军发起进攻,同时他也向蒋介石索要了足够的粮饷。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履行对蒋介石的承诺,而是暗地里派人与红军进行了秘密谈判。

1934年,他直接向周恩来总理发出电报,邀请红军到约定地点进行深入对话。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开始友好合作,共享情报,解除封锁。在必要的情况下,红军可以在陈济棠的防区建立后方医院。此外,双方还允许互相通商,并可以互相借用道路。

如果红军有任何行动,陈济棠也会提前通知,并命令自己的部队后撤。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启动战略转移,直指抗日前线。途径陈济棠防区时,陈济棠信守承诺,命部队撤至四十里外,确保红军顺利通过。

同时,他还下令在红军行经之处,提供粮食和草料的支援。在陈济棠的帮助下,红军主力部队顺利抵达了抗日战场。

1936年,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陈济棠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恶痛绝,但蒋介石仍然不积极抵抗。

他决定联合桂系李宗仁,共同反对蒋介石,促使他积极抗日。然而,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陈济棠被免职,对广东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蒋介石对他失去了信任,抗日战争后只给了他一些无关紧要的职务,由于失去了军事权力,他想要抗日却无能为力。

日本投降后,陈济棠从重庆回到广州,在以前的部下帮助下恢复了地位,重新掌控了广东省的政权。解放战争时期,陈济棠担任了海南的行政长官和警备司令。

1950年海南解放后,陈济棠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但他没有得到重用,只担任了一些无足轻重的职务。

1954年,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陈济棠因病去世,享年64岁。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他十分渴望落叶归根,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他常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希望能有朝一日回到那里。

然而,他没有等到实现这个愿望的机会就离开了人世。多年后,他的儿子陈树柏替他实现了这个梦想。陈济棠的小儿子陈树柏

陈树柏,陈济棠最小的儿子,也是他18个孩子中最优秀的一个。他于1929年10月10日在广东出生,受父亲影响长大后考入黄埔军校。

1948年,他刚从军校毕业就成为了少校连长,并被派往海南驻守。在海南期间,尽管国民党即将失去统治地位,但陈树柏的部队依然多次与解放军交战,但始终无法战胜对方。

1950年,国民党意识到无法抵挡解放军的攻势,命令陈树柏随部队撤退至台湾。于是,陈树柏与在海南的父亲陈济棠一同前往台湾。

陈树柏满怀热情,渴望成为保家卫国的真正军人。然而,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溃败,他对其军队失去了信心,同时也粉碎了他的军事梦想。

在到达台湾后,他离开军队,弃武从文,决定去美国留学深造。

1955年,陈树柏以优异的成绩从弗吉尼亚军事学校毕业,并取得了伊利诺斯大学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被美国一所知名大学聘为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华人教授,也是该校最年轻的教授。

在该校任教期间,他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可谓是事业有成,生活富足。

然而,尽管如此,陈树柏却无法快乐起来,因为他的心始终在中国,思念着他的故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他希望能有朝一日回到广东的老家看看。

陈树柏虽然有回国的念头,但由于父亲陈济棠曾做过对不起共产党的事情,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担心共产党会找他清算。

年轻时,他对共产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到了美国后,他开始关注祖国大陆,并逐渐认识到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最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

实际上,共产党从未忘记陈济棠当年对抗日的热情和对红军的帮助。

陈济棠先生未能在生前回归故乡,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为此,中国政府对于陈济棠先生的后人一直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当了解到陈树柏先生有回归祖国的意愿时,祖国热情地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够请他回国讲学,参与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中来。

看到祖国的邀请,陈树柏先生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但是由于父亲的事情,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为了能够让他更加安心地回国,陈树柏先生给邓小平先生写了一封信。

邓小平先生对陈树柏先生的回国事宜非常重视,很快就回复了他的信,并且又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钱三强先生给陈树柏先生写了一封信。

在两封信中,邓公和钱三强先生分别表达了对于陈树柏先生回国的热烈欢迎,并希望他能够消除一切疑虑,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

陈树柏在收到信后深感感动,于是在1980年携夫人回到了祖国大陆。邓小平热情接见了陈树柏夫妇,会谈中,邓小平提到了陈树柏的父亲陈济棠,并对他在广东主政期间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邓小平也提及了陈济棠当年与红军的合作以及对红军的帮助。陈树柏对共产党公正的评价和不计前嫌的大度深感感动,他的心也彻底放松了下来。

与邓公的一番交谈,让陈树柏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方面的诚意。建议给共产党改名的想法也在此时产生。

陈树柏在首次回国后的体验十分愉快,1982年再次回国进行讲学时,又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相比第一次接见时的紧张,此次见面让他更加放松,他们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这次他们讨论的话题涵盖了国家建设、国防工业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方面。在交谈过程中,陈树柏分享了他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最后他根据这些经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曾在欧美看到,许多人一听到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脸上就会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这种恐惧尤其在美国更为明显,他们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抱有深深的排斥。

出于国家发展的考虑,为了减少外部阻力,他建议邓小平更改共产党的名称。邓小平听了他的话,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问他:「那么,你觉得应该改个什么名字呢?

」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觉得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比较好。」

陈树柏为中国的发展前景给出了建议,邓小平明白其深思熟虑,但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可能对"共产党"这三个字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重量有所忽视。

邓小平当时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以一笑带过,转而谈论其他话题。随着陈树柏回国次数增多,他逐渐领悟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具有特殊意义。

为此,陈树柏决定利用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毕生精力。

陈树柏以强烈的爱国热情,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创立了国际科技大学,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不畏嘲讽,像乞丐一样四处筹集资金,他的坚定信念感动了很多人,他们纷纷给予他支持。

经过不懈的努力,陈树柏在美国硅谷创办了这所学校,专注于国内学生的教育。陈树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2013年,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因病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