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夏原吉:公务员标杆,跪地借3天,朱棣给他25年,还明朝两大盛世

2024-04-27历史

明朝初年,一位名叫夏原吉的年轻人,面对新皇帝朱棣的清算名单,竟然跪地请求再给他三天时间。朱棣被他的请求震惊,最终不仅划掉了他的名字,还给了他整整25年的时间。夏原吉究竟做了什么,让朱棣如此信任他?他又是如何利用这25年,还明朝两大盛世的呢?

一、夏原吉的坎坷早年

夏原吉出生在元末动荡的年代,家乡位于湖南湘阴。他的父亲夏时敏原本是江西德兴人,因为战乱逃难到湘阴定居,以教书为生,勉强维持家计。然而不幸的是,夏原吉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亲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

作为长子的夏原吉,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用微薄的收入抚养母亲和弟弟们。生活虽然清贫,但夏原吉并没有放弃读书的梦想。他勤奋好学,终于在1390年,也就是明太祖洪武23年,考中了举人。

夏原吉的学识渊博,很快就被选拔进入国子监深造。在太学期间,他再次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巡视太学,看到其他学生都在高谈阔论,只有一个人埋头苦读,那人正是夏原吉。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询问得知他的名字后,当即提拔夏原吉为户部主事,开启了他仕途的新篇章。

在户部任职期间,夏原吉兢兢业业,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他的才干引起一些人的妒忌,有人向朱元璋告发夏原吉。然而明太祖英明决断,查明真相后将诬告者处死。夏原吉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了君主的信任。

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建文帝对夏原吉也十分赏识,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次年,南京发生地震,夏原吉被派往福建担任巡视官。就在他离开京城期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逼迫建文帝退位。

夏原吉赶回南京时,朱棣已经掌控了大权。在这个风云突变的时刻,众多朝臣都在新君面前表忠心,争相逢迎。而夏原吉却一心扑在工作上,独自在户部加班加点地整理账目。当他的名字出现在朱棣的清算名单上时,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夏原吉竟然跪在朱棣面前,请求给他三天时间。他要在三天内将因战乱而混乱的户部账目理清,以便交接。朱棣被他的忠诚和敬业精神所打动,当场划掉了夏原吉的名字。从此,这位清廉正直的青年,开始了辅佐新君的征程。

在夏原吉坎坷的早年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青年形象。无论是贫寒的童年,还是仕途的坎坷,都没有击垮他的意志。正是凭借着过人的才干和高尚的品德,夏原吉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并肩负起济世安民的重任。他跪地借三天的举动,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心。而朱棣给予他25年的时间,则是对这位忠臣的最高褒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品行和才干,往往能够改变他的命运。夏原吉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辅佐君王的道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勤奋和智慧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靖难之役中的抉择

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攻入南京,逼迫建文帝退位。此时的夏原吉正在福建担任巡视官,远离京城是非之地。当他赶回南京时,朱棣已经掌控了大权,众多朝臣都在新君面前表忠心,争相逢迎。

然而,夏原吉却没有去谄媚讨好新皇帝,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独自在户部加班加点地整理账目。战乱之后,户部的钱粮账目混乱不清,夏原吉深知这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大计,必须尽快理清头绪。

就在这时,夏原吉的名字出现在了朱棣的清算名单上。按照惯例,建文帝的旧臣大多难逃一死。然而,夏原吉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来到朱棣面前,跪地请求给他三天时间。

面对这个请求,在场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夏原吉竟然还在想着工作?朱棣也感到十分惊讶,问他为何要三天时间。

夏原吉恭敬地回答:"户部的账目因战乱而混乱不清,臣恳请陛下给臣三天时间,将账目理清,以便交接。"

朱棣听后,沉默片刻,随即当场划掉了夏原吉的名字。在这个风云突变的时刻,夏原吉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勇气。他不为个人祸福而惶恐,而是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忠诚和担当,让朱棣刮目相看。

三天后,夏原吉果然将户部的账目理得清清楚楚,并向朱棣呈上了一份详尽的财政报告。朱棣看后大为赞赏,当即任命夏原吉为户部左侍郎,开启了他辅佐新君的征程。

在随后的日子里,夏原吉全身心地投入到振兴财政的工作中。他向朱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裁撤冗员、改革赋税制度、整顿盐法钱法等。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利国利民,得到了朱棣的采纳。

夏原吉还亲赴灾区,体察民情。1403年,浙江发生严重水灾,夏原吉受命前往赈灾。他日夜兼程,穿着便服深入灾区,勘察灾情。当随从为他撑伞遮阳时,夏原吉说:"百姓还在受灾,我怎能在伞下纳凉?"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治理好了水患,百姓安居乐业。

夏原吉的忠诚和才干,赢得了朱棣的信任。他先后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太子少师等重要职位,成为朱棣最倚重的臣子之一。在夏原吉的辅佐下,明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日后的"永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夏原吉在靖难之役中的抉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政治家的风范。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不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的"聪明人",而是一个勇于担当、实干兴邦的"智者"。正是凭借这种品格和才干,夏原吉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成为明初最为耀眼的政治明星之一。

三、辅佐朱棣,奠定永乐盛世基础

靖难之役结束后,明成祖朱棣登基称帝,开启了明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永乐盛世"。而在这个过程中,夏原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朱棣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之一,夏原吉以其卓越的才干和忠诚的品格,为明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夏原吉向朱棣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利国利民的改革建议。他认为,经过靖难之役的战乱,百姓生活困苦,急需减轻赋税负担。于是,他上奏请求减免河北、河南以及山东等地的赋税,并附上详细的减税方案。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当即批准执行。

此外,夏原吉还发现户部的部分制度过于僵化,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向朱棣提出了30余条改革建议,涉及财政、税收、仓储、屯田等各个方面。这些建议都简单易行,容易遵守,因此都被朱棣一一采纳。通过这些改革,明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日后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夏原吉还亲赴灾区,体察民情,深得百姓爱戴。1403年,浙江发生严重水灾,地方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大范围受灾,民怨沸腾。朱棣忧心如焚之际,夏原吉主动请缨前往赈灾。他连夜赶到浙江,穿着便服深入灾区,日夜操劳。当随从为他撑伞遮阳时,夏原吉说:"百姓还在受灾,我怎能在伞下纳凉?"经过一年的疏通治理,浙江的洪患终于得到了解决,百姓安居乐业。

1404年夏天,浙西又发生严重饥荒。朱棣再次派夏原吉前往赈灾,发放粮食30万石。夏原吉深知各级官员中饱私囊的"猫腻",严令赈灾粮食不准克扣,并逮捕了数名贪官污吏。在他的努力下,赈灾粮食如数送到灾民手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事后,夏原吉又向朱棣申请种子、农具、耕牛等物资,全部发放给灾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当时路过浙西的谋士姚广孝对朱棣说:"如果六部尚书都像夏原吉这样,陛下的盛世很快就会到来。"

再次,夏原吉还陪同皇太孙朱瞻基体验民间疾苦,培养其爱民之心。按照明朝的惯例,皇帝会安排后代到民间体验生活,感受百姓疾苦。朱棣登基后,便命夏原吉陪同皇太孙朱瞻基下基层。有一次,他们来到一户农家,主人正在吃发霉的碎米。夏原吉抓起霉米让朱瞻基吃,说:"只有吃下这些发霉的米粒,才知道穷苦百姓生活的本来面貌。"朱瞻基犹豫片刻,还是将霉米吃了下去。日后登基称帝的朱瞻基经常提起这件事,感慨夏原吉的教诲之深。

最后,面对朱棣提出的一系列宏伟计划,夏原吉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给予大力支持。朱棣登基后,要封赏功臣,征讨安南,修建宫殿陵墓,编撰【永乐大典】,派遣船只下西洋,这些举措都需要大量资金。夏原吉提出裁撤冗员、严控盐业钱币、清理仓储货场、推广屯田、鼓励商贸等建议,既扩大了财政收入,又不加重百姓负担,实现了国家、百姓、商贾的共赢。正是在夏原吉的运筹帷幄下,朱棣的宏图伟业才得以实现,"永乐盛世"的基础才得以奠定。

然而,夏原吉的忠言逆耳,也曾惹怒朱棣。1421年,朱棣欲再次北伐,夏原吉力谏不可。他联合多位大臣上书劝阻,结果被朱棣下狱,查抄家产。让朱棣惊讶的是,堂堂户部尚书的家中,除了朝廷赏赐,竟然只有破衣烂罐。夏原吉两袖清风的操守,令无数后世名臣汗颜。

虽然最终没能阻止朱棣北伐,但夏原吉的远见卓识还是得到了印证。此后数年,朱棣连年出塞,却始终未见敌踪,只是白白耗费钱粮。1424年,朱棣在返程途中病逝,临终前感慨:"夏原吉爱我。"这句话道出了朱棣对夏原吉的惋惜和敬重。

夏原吉为朱棣鞠躬尽瘁,以其满腔热忱和卓越才干,辅佐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他广纳良言,改革弊政,体恤民瘼,支持宏图,为明朝的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两袖清风,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更是千古流芳,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楷模。正如史书所言:"夏原吉之名,与永乐之治,并传不朽。"

四、仁宣之治的智囊

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返回北京的途中驾崩,临终前感慨道:"夏原吉爱我。"这句话道出了朱棣对夏原吉的惋惜和敬重。朱棣在位期间,夏原吉曾多次进谏,劝阻他过度用兵,虽然触怒了朱棣,但最终还是让这位雄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他深知夏原吉的忠诚和才干,立即下令释放这位被朱棣关押多年的老臣。夏原吉重获自由后,本想回乡奔丧,因为他在狱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然而,明仁宗却对他说:"卿是老臣,应该与朕共济艰难。卿有丧,朕独无丧乎?"

明仁宗的一番话,让夏原吉深受感动。他明白,此时正是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于是,夏原吉毅然决然地留在朝中,协助明仁宗处理政务。他先是恢复了户部尚书的职务,随后又被明仁宗提拔为太子太师,成为辅佐皇太子的重臣。

在夏原吉的建议下,明仁宗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赈济灾民、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民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夏原吉还着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提拔清正廉洁之士,使得朝政日渐清明。

1425年,明仁宗不幸早逝,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夏原吉又一次成为辅佐新君的重臣。他以"太傅"的身份,对明宣宗进行谆谆教诲,帮助这位年轻的君主尽快成长。明宣宗也十分敬重夏原吉,常常虚心听取他的意见。

在夏原吉的辅佐下,明宣宗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他裁撤冗员,减轻赋税,严惩贪官,奖励农桑,使得国家财政充裕,民生日益富足。同时,明宣宗还重视文治,广开言路,任用贤才,使得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史称"仁宣之治",夏原吉功不可没。

然而,夏原吉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而骄傲自满。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本色,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据史料记载,夏原吉去世后,其家中除了朝廷的赏赐之外,只有破旧的衣物和瓦器。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百姓,自己却过着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

1430年,夏原吉在明宣宗赏赐金币、鞍马后的第二天,便溘然长逝,享年65岁。明宣宗追念他的功绩和品德,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靖",并下诏免除其家世代的赋税徭役。这是古代帝王对臣子最高的褒奖,足见夏原吉在明宣宗心目中的地位。

夏原吉的一生,是明朝官吏的楷模。他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品德,一步步走上了辅佐君王的道路。他忠于国家,爱护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勉,协助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开创了明朝的两大盛世。

更难能可贵的是,夏原吉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爱民之心。无论身居何位,他都时刻想着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敢于直言进谏,即使触怒君王也在所不惜。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是古代政治家的典范。

夏原吉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楷模。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臣良相。他的品格和才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缅怀夏原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为民、爱民、清廉、进取"的高尚情操,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