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棣最宠爱战功赫赫的朱高煦,为何还是传位给残疾肥胖的朱高炽?

2024-05-19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替不过是自然规律的体现,然而,对于每一位坐在龙椅上的帝王而言,他们心中无不怀揣着一个梦想——那便是让自己的王朝传承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在这样的愿景下,选择下一位合格的继承人,便显得尤为重要。朱棣,这位以非常手段登上帝位的帝王,自然深知其中奥妙。因此,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上,他未必会拘泥于传统的规矩与法则。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朱高煦虽然深受朱棣的器重与青睐,但最终皇位却意外地落在了太子朱高炽的手中。这究竟是何故呢?

朱高煦与朱高炽,这对同母兄弟,性格与行事却大相径庭。朱高煦勇猛善战,其风采颇似其父朱棣,他曾随朱棣征战四方,共谋靖难大业。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朱高煦不仅战功赫赫,更在关键时刻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其功绩可谓显赫一时。

尽管名声并不显赫,朱高炽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痕迹。他体态丰盈,武艺并非其长项,因此多被委以留守后方、处理政事的重任。在后方默默无闻地发光发热,他的机会自然不如前线武将那般丰富。加之朱棣一生热爱武艺,对文弱内敛的朱高炽难免心生疏离。然而,命运弄人,最终朱高炽却意外地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而呼声甚高的朱高煦却黯然失色。这其中的缘由,或许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于这太平盛世之中,群臣皆期盼君王仁爱有加。朱高煦虽骁勇善战,却性格狂暴,行为不检。其舅徐辉祖曾谆谆教诲,望其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然而,朱高煦对此置若罔闻,竟至盗取舅父之宝马,实难想象此等行径竟出自皇室血脉。

更让人愤怒的是,朱高煦时常以个人的喜好为所欲为,随意剥夺官民的生命,他曾无情地杀害了涿州驿丞,此事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然而,朱高炽却与朱高煦截然相反,他性格温和,仁慈善良。在留守后方期间,朱高炽曾遭受朱高煦的诽谤,导致朱棣对太子产生了不信任,于是派遣了亲信大臣胡濙前去调查此事。

胡濙深受太子老实仁爱之风的感染,深受触动,因而向朝廷献上关于太子监国的七项建议。他在奏疏中盛赞太子品行高尚,诚实恭敬且孝顺谨慎,由此,朱棣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

细观历史长河,倘若朱高煦荣登大宝,群臣或将终日惶惶不安,生活难以预料。而朱高炽若成新君,只要臣子们各尽其责,便可心安理得,无需担忧。朱高炽文治武功兼备,既能安抚百姓,又能稳固疆土。经过朱元璋的洪武盛世与朱棣的四处征伐,明朝已步入稳定时期。此时,朱高炽以其温和的性格与卓越的治国才能,更宜登上皇位。再者,他在留守后方时与朝臣们相处融洽,关系甚笃,得到了众多臣子的支持与拥戴,因此,他继位称帝,亦是合乎情理之事。

若想铸就一代明君的辉煌,固然英勇善战、能征善战令人称颂,然而更为根本的,乃是对政事的敏锐洞察与高效处理。在这点上,朱高炽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与深邃智慧,无疑使他更胜一筹。

朱元璋曾让朱高炽审阅奏章,朱高炽则巧妙地将文武事宜划分得井井有条,并一一汇报。此举令朱元璋大为惊艳,对其行政才能赞不绝口。在朱高炽留守后方监国期间,他处理政务有条不紊,失误甚少,尽显其治理之才。由此可见,朱高炽实乃帝王之位的绝佳人选。尽管朱高炽在武艺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其领兵之才却丝毫不容小觑。他留守北京之时,面对建文帝派遣的五十万大军来袭,朱高炽却仅凭万余人之众,成功击退敌军,守住了北京城。此等战绩,足以彰显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堪称辉煌之绩。

高炽能够登上皇位,无疑也离不开朱棣内心的那份私心算计。

尽管朱棣对朱高煦颇为青睐,然而他的心中也隐藏着另一层考量。他深深铭记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两位皇子的评价。朱元璋在世之时,朱高煦因贪图玩乐、荒废学业而遭到他的极度反感,而对于谦逊好学、勤奋向上的朱高炽,他却赞誉有加。加之朱高煦后来频频失误,朱棣也逐渐对他产生了戒心。

此外,朱棣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青睐有加,以至于朝中大臣曾以「子承父业,皇孙可期」之语,力劝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帝,以延续皇室血脉。

深思熟虑之后,朱棣的决策天平终究倾向了朱高炽这一端。

身份在决定帝王人选时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群臣的支持、出色的行政能力以及帝王的个人意愿这三重因素外。朱高炽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作为朱棣嫡长子的身份,这一点早在朱元璋在世时便得到了认可,他被确立为燕王世子。相较之下,朱高煦虽同为嫡子,但身为次子,在皇位继承的竞争中便显得先天不足,这也注定了他在称帝道路上的艰难。

尽管朱元璋出身卑微,但他却极为注重文化与礼教,这深刻影响了整个明朝对礼仪的尊崇。朱元璋对汉朝礼仪的推崇,使得汉朝长幼有序的观念在明朝得以传承。因此,朱棣在选定下任帝王时,必须受到这一传统的束缚,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朱棣曾微妙地向朱高煦透露,希望他能奋发向前,毕竟太子身体状况堪忧。这番话在朱高煦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怀揣着称帝的梦想,却在梦想破碎后走上了反叛之路。然而,朱高煦的叛乱最终遭到了镇压,他更因对新帝朱瞻基的不敬而遭到了杀戮。朱高煦的悲惨结局,除了他个人的原因外,也与朱棣当初的那番鼓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过历史的检验,我们深知,仅凭帝王的青睐,是不足以成就帝业之梦的。唯有德才兼备,方能真正踏上称帝之路,成就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