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著名的「逃跑」将军孙元良:一直活到103岁,生下一个儿子成巨星

2024-07-29历史

在中国现代史的波澜壮阔画卷中,有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孙元良。他是一位具有复杂历史身份的军事人物,以其独特的「逃跑」技能在战场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终其一生,孙元良都被这个标签所伴随。

然而,这位「逃跑」将军的生活并不仅限于军事和战争。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更有趣的是,他的私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儿子,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位巨星,闪耀在中国娱乐界的星空中。

黄埔一期的「飞将军」

孙元良,一名出生于四川成都的青年,18岁时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心中涌动着为国家贡献的热忱。他的这份报国情怀在黄埔军校成立后得到了实现的机会。家人对他报考黄埔的决定虽有反对,但孙元良的决心坚定不移。

他的勇气和坚持,使他最终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之一。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孙元良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天赋。黄埔军校以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著称,课程严格,训练强度大,但孙元良始终表现出色。

他不仅在军事训练中表现卓越,也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展现了深厚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这段时间,他与许多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联系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毕业后,孙元良参与了北伐战争。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孙元良的行为令人侧目。原本他被安排参与对抗孙传芳的战斗,然而当战况紧张时,他因为恐惧而选择撤退。这种行为在军中是不可饶恕的,按照军法,他应当面临极其严厉的处罚。

蒋介石在两次大会上都宣布要将他枪毙,以正军纪。但孙元良却神秘消失,避开了这场劫难。在这背后,是他叔父孙震的保护,以及国民党中的一些元老的力劝。他们的影响力最终使蒋介石放弃了对孙元良的严厉处罚,反而资助他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

蒋介石主动出资支持孙元良到日本留学深造,希望他能在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实战能力。在日本留学期间,孙元良不仅深入学习了军事战略和战术,还接触了当时日本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然而,孙元良在日本的表现并不理想。他在严格的军校生活中无法适应,两年后便选择退学返回中国。留学归来后,孙元良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尽管他的学习成果并不显著,但蒋介石依旧对他保持着特殊的照顾,安排他担任88师的副师长。

1935年,原师长升任蒋介石的武官长,孙元良便接替了88师师长的位置。到了1937年,孙元良的行径愈加放肆。孙元良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他的这些行为在军中引起了一些非议。然而,由于他与蒋介石的良好关系,这些非议并没有对他的军事生涯产生太大的影响。

孙元良依然保持着在军中的重要地位,继续他的军事生涯。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也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埋下了隐患。在驻扎上海期间,蒋介石拨款给他用于修建防御工事,但他却将这些资金私吞。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地学生代表为了慰问军队而来访时,他竟趁机对一名女学生进行调戏。

这一行为激起了副师长冯圣法的愤怒,冯派遣军械处主任前去劝说孙元良收敛行为。然而,孙元良却自信满满地回复:「自古美人爱英雄。」这种无视纪律和道德底线的态度,让他在军中的名声进一步恶化。

孙元良的军事生涯

1933年,孙元良的军事生涯迎来了重大转折。这一年,蒋介石任命他为师长,并交给他重要的任务——「剿共」。孙元良自信满满地前往执行任务,但战场的残酷现实远超他的预期。在与共产党军队的激烈交锋中,他的部队遭遇重创,局面急转直下。

面对红军的强大攻势,孙元良所在部队节节败退,最终直接选择逃离战场。这次失败的经历,对孙元良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逃跑行为,虽然保全了自己和部分部队的生命,却也在军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蒋介石对此事极为愤怒,一度有意对孙元良进行严厉的处罚。孙元良在这种压力下,不得不四处求助,寻找保护伞。在这个关键时刻,是孙元良的一位同僚——顾祝同出面为他提出了解决方案。

顾祝同建议蒋介石将孙元良降职,送往基层部队接受磨练,以此作为对其行为的惩戒。蒋介石考虑到孙元良的才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孙元良因此被解除了师长职务,转而在基层部队中重新开始他的军事生涯。

然而,就在孙元良逐渐「恢复声誉」之时,他的「逃跑」本能再次被激发。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每当面临不利局势,他总是选择撤退,以保全部队和自己的安全。这种行为让他在军中获得了「飞将军」的绰号。他的这种逃跑策略,常常被视为懦弱和不负责任。

孙元良的这种逃跑行为,在军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人认为,他的行为是对战场现实的合理应对,是为了保全部队的实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行为是懦弱的表现,不符合军人的荣誉和责任。

孙元良本人对于这种评价似乎并不在意,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指挥作战,即使这意味着在某些关键时刻选择撤退。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

在1937年8月13日,孙元良的军事生涯迎来了另一个重要节点:第二次淞沪会战的爆发。日军集结重兵进攻上海,孙元良奉命阻击。为了抢占战略要地,他率领部队抢先占领了闸北火车站一带,紧接着便遭遇了日军的猛烈进攻。

在这次交锋中,孙元良不畏强敌,主动向日军发起了攻击。随着日军援军的到来,战局开始对孙元良不利。他意识到单凭自己的部队难以抗衡日军的增援部队,决定率领部队退守闸北,并在那里坚守。

在接下来的76天里,孙元良一反常态和他的部队在闸北展开了艰苦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在这段时间里,孙元良表现出了极高的决心和勇气,甚至为自己准备了遗书,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在这场战役中,孙元良将守卫最后重要阵地的任务交给了524团一营。这个团的副团长带领着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坚守,这一英勇行为震动了全世界。

尽管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损失,孙元良和他的部队依然坚守阵地。他们的抵抗逐渐削弱了日军的攻势。最终,日军的攻击逐渐乏力,被迫选择撤退。孙元良和他的部队因此成功保住了阵地,这一战绩让他在军中的声望有所回升。

然而,在淞沪大战的关键时刻,孙元良的行为却再次引发了争议。随着日军的猛烈进攻,88军的防线岌岌可危。孙元良,作为师长,本应坚守阵地,然而他却开始考虑撤退。他偷偷地带领一支部队南下过江,企图逃离战场。在过江途中,他意外遇到了36师的师长宋希濂。

宋希濂见到孙元良的部队正在过江,感到十分疑惑。他上前询问后得知这是孙元良的部队,孙元良本人也在人群中。宋希濂愤怒地下令将机关枪架设好,并对孙元良喊话:「再往后退一步,就开枪了!」面对这种情况,孙元良无奈地返回了战场。

但令人遗憾的是,孙元良回到阵地后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领导力。他改换便装,躲入了南京外馆,而在外的部队却因缺乏领导而陷入混乱,导致7000多名士兵牺牲。在孙元良晚年的自传中,他对这一行为供认不讳,承认了自己的逃避。

尽管孙元良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指责,但蒋介石在了解情况后,并没有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孙元良在黄埔军校的同学们对他的评价颇为负面,他们甚至讽刺他:「成功虽无把握,逃跑却有决心!」孙元良在关键时刻的逃避和自利行为,无疑给他的军事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淞沪会战后不久,孙元良又面临了另一场重要的战役——南京保卫战。日军在攻占镇江后威逼南京,南京保卫战随之爆发。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守军经过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仍然不敌日军。

面对败局已定的情形,蒋介石不得不同意让部队撤出南京。孙元良作为88师的指挥官,被赋予了断后的重要任务,以保护其他部队有序撤离南京。然而,面对这样的任务,孙元良深知留守南京几乎等同于一场自杀行动。

他不愿让自己和部队成为无谓的牺牲。于是,他选择了逃离,但城外已被日军严密包围,他无处可逃。在这种绝境之下,孙元良找到了藏身之处。关于他躲避的具体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躲到了妓院中。

另一种说法是他逃进了难民营。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拉贝的日记记载,后者似乎更为可信。1938年2月,日军开放城门,南京城中的难民才得以逃离。孙元良也趁此机会逃脱,最终来到武汉找到了蒋介石。

尽管再次犯下大错,但孙元良凭借在军队多年积累的声望和黄埔军校同学的帮助,最终再次获得了蒋介石的宽恕。虽然他被撤去了军长职位,但不久后又重新被安排了工作。这些经历,标志着孙元良在抗日战争中的起伏不定的军事生涯。

孙元良的后期生涯及影响

孙元良在南京保卫战后的生活和军事生涯发生了显著的转变。经历过南京的重重考验之后,他选择退居幕后,不再直接参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指挥。这段时期,他转向商业活动,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

1975年,孙元良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他离开了军事和政治的舞台,回到台湾,开始了新的商业旅程。凭借在大陆积累的财富和人脉,他在台湾创办了一家针织公司,并开始在台湾与日本之间进行贸易活动。这一转变让他在商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风生水起。

在台湾,孙元良的生活变得更加安逸和平静。他远离了过去的军事纷争和政治角逐,转而投身商业领域。在商业领域,孙元良展现出了与军事生涯截然不同的才能。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逐渐在商界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一定的成功和尊重。

这段转型对孙元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开始。晚年的孙元良生活十分惬意,他的日常包括品茶、阅读和写作。在这个阶段,他还撰写了几本书,记录了他的军事经历和对历史的思考。这些书籍为后人提供了了解他个人生活和军事思想的窗口。

尽管在军事生涯中有过光辉和争议,孙元良晚年的生活却是平和和满足的。在晚年,孙元良还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他对于日本对这段历史的否认感到愤慨,因此发表了抗议书,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驳斥了日本的狡辩。

尽管在战场上有时选择逃避,但在面对历史和道义的问题上,他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发声维护真相。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个人过去军事生涯的一种补偿和救赎。

孙元良一生经历了从军事人物到商人的转变,从参与历史的激流到追求平静生活的转变。他的一生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变迁,也折射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历史变迁。直到2007年去世,享年103岁,孙元良成为了黄埔一期学员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他的人生旅程,从一个热血青年到退休商人的转变,展现了一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选择和变化,也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儿子成巨星

在私生活方面,孙元良的感情世界也颇为多彩。他先后娶了两位妻子,并与第一任妻子育有四个子女。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在伦敦认识了第二任妻子,并与她结为夫妇,生下了孙祥钟,也就是后来成为知名演员的秦汉。

秦汉出生在上海,后随父母移居台湾。他毕业于中影演员训练班,之后踏上了演艺之路。孙元良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严父,对子女的教育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学习。

当秦汉决定进入演艺圈时,孙元良并没有多加阻挠,而是支持他的决定。他对秦汉说:「追随你的内心,选择你热爱的道路,但要记得,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不要因为今天的选择而在未来后悔。」

秦汉回应道:「爸爸,我知道了。我愿意为我的选择承担一切。」孙元良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尽管自己的军事生涯并不光彩,但在教育孩子上,他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他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不同于自己的光辉,这让他感到欣慰。

在孙元良的一生中,虽然军事和政治生涯充满争议,但在商业和家庭方面,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参考资料:

孙元良:最后的黄埔一期生.钱江晚报.200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