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宁都会议,刘伯承主张解除毛主席兵权,此后毛主席待他如何?

2023-12-30历史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谢谢支持!

一、毛主席失去军权,刘伯承投错了一票

1931年的宁都会议,可是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变」。

直接导致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被革职,失去了手中的兵权。

作为一名资深革命家,毛主席在红军中可是功勋卓著,数次指挥红军成功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功不可没。

没想到,就在第四次反围剿告捷之际,中央居然要夺其军权。

在这场党内「政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刘伯承同志。

说起刘伯承, 那可是一位有着「苏联功勋身份+中央高干特权」双重加持的同志。

第一,他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可以说是苏联的红色接班人,拥有共产国际的背景加持;

第二,他时任红军学校校长,在会上发言分量十足, 可以说是中央的看家军师。

没想到,这样一位党内「红人」与「专家」,居然也投了赞成票。

根据后人分析,当时的刘伯承同志可能并不太了解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也不太熟悉毛主席的工作作风。

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层面,认为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有些冒进和激进。

所以才会在会上建议毛主席退居二线,搞一搞地方工作。

不过,这位刘大师说的话,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的「专业建议」之下,中央很快就通过了革职令, 直接让毛主席卸甲归田。

其实,刘伯承同志也确实不是有意作为。

只能说,他当时还处在对毛主席战略路线认识不足的历史局限之中。

但偏偏时运不济,他的一票,直接导致了毛主席的军权被夺。

不过话说回来,刘伯承同志的这一错误决定, 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写入了戏剧性的反转。

二、红军落败刘伯承愤然,毛主席仍放心重用

刘伯承在宁都会议上,投票赞成解除了毛主席的军权。

一时错误,造成了红军在之后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惨败。

1932年,在宁都会议后不久,刘伯承就被提拔为红军总参谋长,开始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工作。

而此时的红军, 实际掌权者已经变成了共产国际派来的三人军事小组, 之前功勋卓著的毛主席被边缘化。

三人小组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叫李德的家伙。

这人是标准的苏联崇拜者,非常顽固,死磕着要按照苏联那一套阵地战式打仗。

刘伯承作为苏联留学生,也对李德这号人物心悦诚服,对他言听计从。

结果就是原本以农民游击战见长的红军,非要按照苏联那一套正面刚, 和老蒋的精锐部队正面硬碰硬。

结局可想而知,被老蒋痛宰了个落花流水,只能丢下江西苏区,仓皇西逃。

这一惨败, 直接导致刘伯承同志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与怒火中烧之中。

原来,让红军打仗的不是这个套路!

跟在毛主席后面混日子的时候,红军是一路过关斩将、身手了得。

现在突然换了个领导,整个红军都成了乌合之众,瞎指挥瞎打仗。

特别是和李德对着干的时候,刘伯承直接破口大骂,痛斥对方是纸上谈兵的臭书生。

「你这破战术,要是再用下去,我红军非死一半不可啊!」

刘伯承怒气冲天,只恨自己当初选错了边,才会让红军沦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此时此刻,刘伯承终于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原来主席看得长远,才会选择打乡村游击, 重点培养革命群众基础。

如果当初听主席的,红军早就把根基打牢了,哪会沦落到今天被老蒋追着打的下场。

「我的祖国河山!」刘伯承痛心疾首,两行清泪。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一定要回去宁都会议现场改票, 死保主席的军权不可夺!

然而历史无法重来,红军的溃败已成定局。

此时此刻,刘伯承同志只能寄希望于西行的遵义会议,重新拥戴毛主席上台,为红军指明出路。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刘伯承曾一时昏头投错票,毛主席还是没有处置刘伯承。

甚至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继续重用刘伯承同志。

让他在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发挥才能,最终也成为十大元帅之一。

由此可见, 毛主席政治手腕高明,并没有计较刘伯承过去的错误, 这让刘伯承感激不尽。

而红军的失败与成功,也充分说明了谁才是真正的领路人。 红军只有追随毛主席,才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三、军事路线之争源自认识分歧和历史局限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军事路线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 是先发展农村力量,实行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

更或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打进城市,夺取政权。

其实,这场论战的根源,是对中国革命具体国情认识的差异。

毛主席通过亲身实践,深刻认识到中国是个农村大国,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是广大农民。

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路线,先在农村积蓄力量,然后再逐步夺取城市。

而共产国际及其在华代表,则本着苏联经验, 主张工人运动是革命的主力军。

他们认为应该打进城市,在城市工人中发动起义,一次性夺取政权。

总结就是中国也应该复制苏联的模式,直捣黄龙。

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和苏联国情的不同。

在当时中国,城市工人阶级还很薄弱,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数量众多的农民。

毛主席的路线因势利导,切合中国实际。

而共产国际等人则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起初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这一分歧在宁都会议上导致了毛主席被解除军权, 继而酿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惨败。

刘伯承等人也存在这样的历史局限性,起初跟随共产国际决议,否定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

通过这场血的教训,中共内部在遵义会议上最终解决了这一分歧。

毛主席重新掌握军权,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刘伯承等人也从这个过程中成长进步,认清了形势,重新追随毛主席领导。

可以说,这场军事路线之争,是一次残酷的历史教训,但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也都在这个过程中历练成长,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值得欣慰的是, 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没有计较这场争论中某些人的错误, 而是采取宽容的态度。

在遵义会议后继续重用刘伯承等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这充分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度, 也为我们树立了宽容包容、团结统一的好榜样。

在今天回望这段历史, 我们既要看到道路选择的曲折困难,也要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睿智和宽容的力量。

结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容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看看刘伯承,在宁都会议上明明投错了票,结果没过多久又被毛主席提拔重用, 后来还成为十大元帅之一。

其实刘伯承投错票也很正常,谁年轻的时候没犯过错?

再说了,投票这事本来就是个概率问题,投对了是侥幸,投错了也很难全责怪个人。

关键是要敢于认错改正,这才是真男人!

刘伯承后来也认识到了问题,在红军失败后痛骂高层无能, 这种自我批评精神可嘉可嘉!

刘伯承这精神,简直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好样子。

再说,那会儿谁都容易听信苏联,认为其经验全适用中国, 这也是一种历史局限性问题。

关键是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路。

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的错误,就否定一个人,重要的是看整个历史进程。

刘伯承的一生,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改错,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好素质。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宽广胸怀, 这种大度与包容,也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面对困难和错误时,我们要牢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斗争,善于改正错误,以创造我们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