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正史上,赵云骁勇善战,在公孙瓒麾下数年,为何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2023-12-30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一个英勇无敌的大将,他在长坂坡冲杀数万曹军,宛如行走在无人之境,成功营救出甘夫人和小阿斗。而在历史记载中,赵云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才华,他率领常山郡的义从投奔公孙瓒,并成为公孙瓒的骑兵将领,每次征战都身先士卒、勇猛无畏。公元191年,赵云归顺于公孙瓒,然而公孙瓒于公元199年战死,而赵云直到一年后(公元200年)才归顺刘备,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效力多年,却未得到重用呢?通过相关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赵云并非公孙瓒的亲信。

赵云所在的常山郡原属于冀州,受袁绍统治。在众多豪杰投奔袁绍成为其部将的情况下,赵云却选择离开袁绍,投靠公孙瓒。赵云远离冀州常山郡,向公孙瓒投靠,然而他很难获得公孙瓒的信任,因为公孙瓒怀疑赵云可能是袁绍派来的间谍。即使赵云并非袁绍的间谍,公孙瓒也不愿轻易相信他。

古代将军最信任的是他的宗族,例如公孙岳和公孙范,其次是他的老乡。公孙瓒信任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所以他更加信任这些地方的人。赵云既不属于公孙瓒的宗族,也不是他的老乡,因此很难获得公孙瓒的信任,所以并非他的亲信。

其次,赵云和刘备结交甚笃。

古代的将领往往对手下心存猜忌,而赵云与暂时依附公孙瓒的刘备结交甚笃,这无疑会激起公孙瓒的怀疑。当时,赵云是公孙瓒的部将,而刘备只是暂时寄居在公孙瓒身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能随时离去。尽管刘备和公孙瓒曾同窗共学于卢植之处,但人心难测,万一刘备反客为主,联络公孙瓒麾下的将士,篡夺公孙瓒的地位,这样的可能性也绝非不存(参考刘备入川,趁机夺取刘璋的益州)。赵云不仅与刘备结交,而且情意深厚,这必然让公孙瓒心生疑虑。

为了测试赵云,公孙瓒暂时将赵云「借」给刘备,让他随刘备出征,并负责管理骑兵。赵云十分期待这个机会,而这一举动显然拉开了公孙瓒和赵云之间的距离。

其第三点是,赵云有着独立的思考。

古代人们最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忠诚,部下对主将的忠诚至关重要。即使主将发出匪夷所思的命令,部将也应该毫不犹豫地、毫不含糊地执行。

赵云并非盲目顺从上级命令的人,他心怀大义,明白道理,渴望协助一位明君,开创伟业。他看清了袁绍虚有其表,不是一位明君,因此决定离开袁绍,追随公孙瓒。然而,公孙瓒早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统领边疆,但后来变得愈发残暴。

刘虞当时担任幽州牧一职,控制着公孙瓒等人,后者虽然只是刘虞的部将,却毫不尊重刘虞。在与刘虞的斗争中,公孙瓒将其杀害,夺取了整个幽州。随后,他霸占了幽州,并变得更加奢侈放纵,对百姓进行苛捐杂税,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纵情享乐,公孙瓒在易京临易河挖掘了十余道深深的战壕,并筑起五六丈高的土丘,之上又建起营垒。他独自居住其中,只允许他的妻妾进入,而七岁以上的男子便不得踏入其中。自此以后,公孙瓒很少外出,更不用说参与战斗了。由于失去民心,公孙瓒在与袁绍的征战中溃败并自焚。

赵云心目中的明君标准是施行仁政,而公孙瓒的所作所为则与此相去甚远。因此赵云后来借故给兄长办丧事,便离开了公孙瓒,永远不再回头。

在刘备率领军队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的过程中,赵云挺身而出劝说刘备应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要因私仇而影响大计,先攻打魏国。这表明赵云并非盲从的属下,而是有着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意识到......

赵云在三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怀有理想与抱负的年轻志士。然而,因为时机不对,他误投错了主公。在效力于公孙瓒数年之后却未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赵云并非公孙瓒的亲信;其次,他与刘备结交甚笃;最后,他还保有自己的独立想法。

本文主要以【三国志】为主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