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河南发现明代龙床,拥有者自称朱元璋后代,族人隐姓埋名几百年

2024-04-11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的文物古董留存了下来,其中,古代最高地位的帝王将相使用的文物最引人注目。

2014年,一位名叫朱星光的先生在河南周口西华县的家中,展示了一张通体红漆、长2.2米、宽1.37米、高2.4米的古木床。

经专家鉴定,这张床的估价至少上亿。

朱星光先生自称为朱元璋的后代。

01

明朝,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历时两百七十六年的伟大王朝,虽然在其晚期的治理不甚理想,但回顾历史,我们仍然能看到其曾经的辉煌。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曾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地位低下,每天都靠着乞讨来维持生活。

这段艰苦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后代过上好日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朱元璋赋予了他的后代特殊权利,确保朱家的皇子皇孙都能有自己的田地,不再需要过乞讨的生活。

朱元璋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的后代数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却是有限的。

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大明王朝的田地很快就无法满足分封的需求。

连堂堂皇帝都无法避免这个问题,更不用说普通的黎民百姓了。

最终,官逼民反,农民起义爆发了。

在明末,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影响,大量百姓对朱元璋的后裔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和灭族行动。

义军彻底清算明朝皇室,将所有朱元璋的后代全部消灭,确保彻底消除隐患。

不论投降与否,交出宝藏与否,跪地与否,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1644年,明朝覆灭,崇祯皇帝在起义者围攻下吊死煤山,清军入关。

明朝的覆灭使得「朱」这个曾代表无上荣耀的「国姓」一夜之间变得极为不幸。

为免连累,朱光璋的后裔纷纷改姓,四处避难,连认祖归宗都成为奢望,更不用说继承大明天子的血脉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朱家后代们在清军入关后的自保之道。

他们带着珍宝四处避难,改名换姓,其中有一批人逃到了河南西华县,过起了低调的生活,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他们一直守护着宝藏,直到清朝灭亡,才再次公开身份,恢复了朱姓。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周口这片土地一直享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

它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东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是楚越文化、东夷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繁荣昌盛,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文明史。

而在这样一块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壤中,诞生了西华县。

据村里的老人们口口相传,他们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十五个儿子的后代。而伊王的封地就在河南省境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明帝国的覆灭,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使得朱氏子孙四处逃散,这段历史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去。

02

为了避免被杀害,皇室后人们选择了在深山老林中隐姓埋名。

虽然这样做可以降低身份暴露的风险,但是能够成功逃过劫难的人却寥寥无几,这足以看出当时义军的决心和坚决。

令人惊喜的是,如今我们仍然能够在西华县鱼林台发现朱元璋的后裔,这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村里的几位老人听前辈讲述他们是从河南洛阳迁移过来的,而越来越多的豫东地区朱姓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纷纷前来登记,重新认祖归宗。

经过几个世代的隐姓埋名生活,祖祖孙孙终于能够齐聚在西华,感受这份亲情的温暖。

2014年3月,河南西华县因一张龙床引发舆论热议,吸引了众多媒体和文物专家的关注。

这张引人注目的文物并非新出土的,而是被当地居民朱星光先生在家中发现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张龙床在朱先生家中多年未被发现,直到他步入不惑之年才引起注意呢?

在朱星光先生的老宅中,一张被遗忘的龙床终于被发现了。

朱先生因老宅荒废太久,决定回来进行翻修。在他的清理工作中,一张木床被无意间发现。

经过清扫和擦净,木床的庄严气派令人惊叹。

从疑惑到确信,朱先生终于确认,这就是祖辈一直传下来的一张龙床。

朱星光,一位底蕴深厚的摄影家和收藏家,他的收藏史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正值青春的时候说起。

这位著名的摄影家,在国内的摄影界众所周知,他的博客名字叫铁骑快刀,是摄影界的独行侠,自由摄影家。

他曾孤身一人骑马穿越青藏、四川、西藏摄影采风,他的作品曾在中国平遥举办过多场专题展览。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朱星光发现了一张龙床,这张龙床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已经积满了灰尘,无人问津。

朱星光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激动,感叹现代社会少有人住在老宅,这也让龙床无人问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岁月。

这个发现很快就被人们知道了,龙床终于不再无人问津。

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了能够一睹这张龙床的风采,甚至有人会坐在这张曾为帝王将相才有资格睡的床上。

朱星光的发现,让这张龙床重新焕发出光彩,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珍视历史文化遗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件历史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生活的镜子。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历史文物,让它们的故事得以传承下去。

03

朱星光先生研究发现,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为他的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

他为自己的儿子们准备了20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世。

据推测,他们这支后裔可能属于朱元璋的第25个儿子——伊厉王的后代。

从朱星光先生的家族谱中可以看出,他父亲一代的男子名字都以「典」字结尾,这与他们所处的民国时期的动荡社会背景有关。

向前追溯,我们发现朱先生的祖父名字中都包含了朱元璋的谥号「德」字。

这个村子的男性都姓「朱」,而且60岁以上的人的名字中大部分都含有「派」字,但字的顺序与过去的规则稍有不同,都放在了最后一个字上。

关于他们的祖先是如何在周口西华定居的,朱先生认为这是由于李自成攻破洛阳后,他们祖先为了逃避而来到这里的。

专家们听到朱先生的话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村子全部都是朱元璋的后裔?

在村民们带领下,专家们看到了一些明显是古董的老物件。

专家们了解到,这个村子原名叫鱼鳞,因为与龙鳞相似,为了避免招来祸患,才改名为鱼林。

当专家们还在质疑他们是否为皇族后裔时,一位老人拿出了族谱,解决了他们的疑惑。

面对是否为皇族后裔的问题,大多数老人显得很平静,他们表示:「虽然找到了祖先,能认祖归宗,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

村里的年轻人也表现得很淡定,他们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是皇族后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不是随便声称自己是朱元璋后裔的人,因为我们拥有无可争议的物证。「朱星光先生自信地说。

几天后,一位名叫杨翠海的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村庄,她的身份非常特殊,她的到来是为了确认那个传说中的龙床是否真的可以经受住她的鉴定。

结果正如朱星光所说,那确实是一张明代的龙床。"

这是一款具有浓厚古韵的床,整体以赤红色调为主,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三。床体的镂空雕刻细腻精致,令人赏心悦目。

床头处设计有龙头雕刻,显得庄重大气。

床体采用优质的木材打造,用料厚重,价值不菲。虽床脚墩缺失,棕垫以及床沿有磨损,但整体保存完好。

杨翠海在2014年3月8日对一张木床进行了鉴定,他确定这张床是明代晚期制作的,并且曾经是明朝皇室后人所用的物品。

作为国家级木材鉴定检验师和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业委员专家,杨翠海表示这张古董级的架子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他强调,这张床在过去是只有皇族才能使用的,而现在能将其收藏在家的,恐怕也只有皇族一脉的人了。

虽然无法肯定这张床是否为朱元璋本人使用,但经过检测,其材质确实为高档硬质红木。

这张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非同寻常。

专家对其估价,发现其在市面上拍卖的最低价格可能超过亿元。

因此,即使缺少一个脚墩,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价值。

在2014年,专家们在看到这张历经数百年的床时,眼睛都发出了光芒。这张龙床的精致程度,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龙纹图案,都彰显了其高贵的尊严。

要知道,当时只有皇族才能享有这样的特权,而拥有这样一张床,即使是富有的人也得小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张床全红漆,长约2.2米,宽约1.37米,高约2.4米,看起来十分壮观。

床的制作精细,从床面上繁琐的雕花就可以看出,外表面晶莹剔透。除了镂空雕花,还可以看到床板上装饰着凤凰戏牡丹和龙首的图案。

这张龙床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因此,专家建议朱星光先生将其捐赠给国家,以供后人研究和欣赏。

朱星光先生在展示他的收藏时,除了引以为傲的龙床,还展示了两个铜炉,它们都落款为「大明宣德年制」。

其中较大的铜炉是他家族的传家宝,而较小的那个则是来自同村78岁村民朱金成家的。

据杨翠海介绍,那个较大的铜炉他没有亲眼看到,而体型稍小的铜炉就是出自大明宣德年间的。

"这只炉子我从记事起就一直看到,母亲常常用它来点燃香火,"朱星光先生回忆道。

朱星光先生对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思念,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就把这个宣德炉悄悄埋在了院子里。

虽然不舍得拿出来,但是后来房子翻修,不得不将这只小巧精致的宣德炉挖出来。

这个仅有巴掌大的宣德炉虽然小巧,但铜制底足却被磨得光滑,阳光下依然闪烁着光亮。

2017年1月,周口著名摄影家朱星光老师参加了新华楼举办的「2017周口老干部大学时装队迎春晚会」。

2020年,关于河南周口发现龙床及明代皇族后裔的消息再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同年,另一张龙床在福建被发现,与河南周口的龙床不同的是,收藏者拒绝了专家的捐赠建议。

这些明代龙床和古董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无论其背后是否存在皇族后裔。

对于朱星光和鱼林村的村民们来说,这些发现并无法为他们带来金光加身,但却是他们寻找先祖遗失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