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解放军被敌军包围,一位地主站了出来:我能退去数万敌军

2024-04-11历史

那是1946年的夏天,我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战火纷飞的危难时刻。

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冶溪镇,一场焦灼的战争蓄势待发——我军一个旅已经被国民党敌军72师团团围住。

这场战争的结果看起来毫无悬念:敌人人数众多,派出了近三十余万兵力,而我军靠着六万兵力苦苦支撑。

在这敌众我寡的人压倒的情况下,更糟糕的是,我军与国民党敌军的军备实力相差极大。

国民党军队用着美军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而我军则用简陋的步枪与之对战,不仅如此,战士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

作为从人民中走出来的队伍,战士们的吃穿用度都极其寒酸,与人民同甘共苦,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衫,吃糠咽菜,但是这不能磨灭解放军战士的一腔热血。

在这个危难时刻,得知敌军的数量和军备优势,战士们非但没有慌张和退缩,反而是斗志高昂。

解放军的将士们愿意为国捐躯,愿意为了理想而奋斗,我们不怕他们!

但是,打仗不能仅仅靠一腔热血,还需要智谋和冷静的部署。

我军两位指挥官为了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甚至已经将军中机密文件就地焚烧,准备拼上性命背水一战。

谁能想到,正是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有一位老人挺身而出,凭借一己之力,竟然退敌三十万。

更令所有解放军战士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在大军压境的境地里,勇敢地对解放军伸出援助之手的老人,还是个曾经的国民党军官!

这位老人外表看起来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实际上却是当地的一位大地主,这位地主并不像其他的地主一样压迫人民。

他不仅在人民群众中竟然颇有口碑,甚至还主动为解放军提供住所,这让解放军震惊又疑惑。

这位地主的名字叫胡之杰,安徽岳西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教书先生,在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加入蒋介石麾下。

后来却因为蒋介石的压迫,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不再过问家国大事。

胡之杰本以为人生注定无法施展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以为自己的余生只能这样平平淡淡在乡野里庸庸碌碌地度过。

谁能想到,在这个1946年的夏天,他迎来了命运给予的一个重要的选择和使命,为此青史留名,流芳千古。

01 从戎生涯,归田卸甲

年轻的时候,胡之杰怀着一腔热血和极大的热情,不再教书,而是决定从戎以实现理想,保家卫国。

于是,他参加了川军,他在军队中吃苦耐劳作战勇敢,担任着川军军长的职务,后来参加武昌起义,开始担任了川军第一师师长的职务。

他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作为战士为国家奉献一生,可是谁能料到,蒋介石疑心颇重,他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川军英勇作战并没有让他欣慰和开心,反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他开始对力量雄厚的川军产生了很深的忌惮之心,他不愿意看到川军的发展壮大。

蒋介石决定拔掉川军的根基;他像一个笑面虎一样,决定学习宋太祖赵匡胤,布置一出「杯酒释兵权」。

蒋介石在南京诚恳地给川军的几个将领发电报,将他们统统调离原先的实权岗位,胡之杰就是这样被骗来了南京。

他本以为自己在南京也能实现一腔抱负,孰料这是蒋介石的阴谋。

蒋介石根本不在乎川军被夺掉将帅之后的实力还能否保家卫国,他只在乎自己眼前的个人利益。

胡之杰就这样被蒋介石用明升暗降的法子调来了位于南京的参谋总部任职,与此同时,胡之杰还失去了兵权,他对蒋介石的做法无奈又气恼。

胡之杰心中的志向非常明确:自己从军是为了报效祖国,而不是为了某个人服务。

看到蒋介石对于昔日作为川军主力将帅的战士们各种明升暗降的所作所为,聪慧的胡之杰心里如明镜一般。

他知道蒋介石一定不会听从劝说,而自己被夺掉兵权,没有力量和蒋介石抗衡,但是他决心一定不会和蒋介石同流合污!

此时,郁郁不得志的胡之杰的内心已经有了一番对自己未来的打算。权衡利弊之下,他最终选择了辞职离开南京,纵然世人皆醉,我也要独醒,坚定地醒着。

就算不能逆转大局,我也要守住自己内心的真诚初心和清明眼界,胡之杰傲骨铮铮,做好了这样的决定。

他辞职之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安徽,结束了自己从少年时代便向往投身的军旅人生。

他又过起了幼年时的乡村生活,他靠着在军中的军饷收入,在家乡冶溪镇的田间买了一些田地,当上了一个地主。

他的品德很高尚,心思也是清明又简单:不能为国奉献,也要守住底线不为国家添麻烦,不做内战的推动者。

既然已经操劳了多年,不如就这样解甲归田,安享剩下的人生吧,就这样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安安静静的生活下去。

不料,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在他心中的火焰快要熄灭的时候,1946年7月18日这个炎炎夏日,一支6000人的解放军队伍却突然造访。

来到了胡之杰的老家——安徽冶溪镇。

胡之杰并未多问,但是他看到解放军行至此处,已经非常疲惫,需要休养整军,胡之杰便说:「我是这里的地主,我家里房屋很多,我愿意给你们提供住所。」

解放军的领导比较惊讶,他一直以为地主就是压迫人民的,是人民的敌人。

他不放心,便四处打听了一下,周边的村民都说胡之杰是百里闻名的大善人,让解放军放心。

于是,解放军就把临时指挥部设在了胡之杰的家里。

这支解放军队伍的番号是鄂东独立第二旅,隶属于中原军区。可是,独立第二旅为什么一下子来到了这个小地方?

02 生死存亡,挺身而出

就在1946年6月,国民党军官刘峙指挥着30多万大军向解放军中原军区发动进攻。

此时,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军队的力量悬殊,国民党装备优良,而解放军却不是。

国民党人数众多,足足30万人,解放军却是国民党军队力量的五分之一,只有6万余人的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抢先发动战争,占据了优先地位。

解放军军官李先念和王树声迅速作出正确战略部署,率部突围。

让一旅留下来掩护,旅长吴诚忠带着第二旅假扮成重要的司令部,来干扰敌军视线,率6000人的第二旅团打掩护作战。

敌人没意识到这个计谋,真的以为第二旅团是解放军核心力量,于是开始进攻。

吴诚忠与张体学身先士卒,可是无奈没办法抵御攻击,只能边打边撤,7月18日,来到冶溪镇,部队刚到,特务就告密了。

7月20日,国民党派出3万大军迅速包围了镇子。连日奔波的确耗尽了解放军的精力,他们还要面对明天的殊死搏斗。

可是,即使被敌军围困,我军为了保护人民,依然派出一个排去保护村民和胡之杰一家,以答谢这位地主的接待之恩。

晚上,吴诚忠没睡,他和张体学正在着急思考明天的战略计划,他思考着明天的突围的方法。

其实,吴诚忠心里已经知道不可能突围,准备牺牲,并且把军中国家机密文件都烧了。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吴诚忠亲自安排部队掩护群众转移。

可是他们却没想到,这里住着一位扭转乾坤的教书先生。

胡之杰挺身而出了!

他听到了吴诚忠的计划,吴诚忠此举使胡之杰深受感动,感念于解放军对他的深切情谊,决定为保护解放军人贡献力量。

解放军战士百折不挠的精神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炙热的爱国火焰,聪慧如他,早就看清了当今的局势,认定了解放军必然走向胜利。

当他得知包围镇子的是国民党整编72师时,便认为这是上天给的一个选择,让他选择善恶,他毫不犹豫决定要救解放军!

于是,他对吴诚忠说: 我愿为你们走一趟,为你们退去数万敌军。

03 舌战群儒,胜利归来

这句话震惊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大家都抱有怀疑:一个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地主,怎么可能击退千军万马呢?

吴诚忠非常担心,胡之杰却胸有成竹,安慰吴诚忠说,不用担心,72师的人会给我这个面子的。

见众人依然怀疑,于是,这位侠肝义胆的地主解释说:

现在攻击你们的,领导72师的将领是傅毅和祝顺鲲,这两人都曾经是我在国民党时候的学生。

当年我不愿意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从南京军中辞职后,这两个学生傅翼和祝顺鲲依然对我十分敬重,逢年过节总是派人给我送来礼物。

这两个是明事理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晓之以理,他们一定能看清形势,选择正确的道路的。

胡之杰坚定地说:「让我再教授学生最后一课吧!就算身死,我也是为国家贡献力量了!」

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走入了敌军的营地。

当胡之杰见到两个学生傅毅、祝顺鲲后,开始了耐心地劝导:「当年蒋介石待我如何,对待川军如何,你们也是知道的,他从不相信川军!哪怕你们俩这次拼尽全力打了胜仗,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不如保存实力再作观望。」

他继续说道:「不要和解放军硬拼,以免两败俱伤。」

其实,72师是地地道道的川军,傅毅和祝顺鲲听完老师的分析后,思索一番,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最终傅翼听从了老师胡之杰的建议,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我军达成协议。

胡之杰回来的第二天,国民党军队72师在冶溪镇村子东边居然开了一个口子!当夜,解放军几千士兵顺利突围出去,这无疑是绝处逢生。

04 乱世之中,爱国之心

这两位国民党军官为什么会放行呢?或许是因为他们曾经的师生情谊,战火纷飞年代的提携之恩,他们对彼此都是绝对的信任。

胡之杰在这场劝说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他的一片赤诚和拳拳爱国之心终于感化了对方的心。

也或许,是被解放军感动,胡之杰在与解放军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谊,解放军不像其他的国民党军队一样祸害民生。

他们真诚地保护贫苦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拿人民一针一线。这份尊重打动了他,他终于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他对自己的学生讲了这些所见所闻。

在那个年代,有些人用从军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信念和拳拳之心,有些人虽然已经归田卸甲,依然用热血丹心,誓死保卫人民和国家。

05 热血丹心,还看今朝

胡之杰教书育人尽心尽力,做军官的时候对下属一片赤诚,做地主的时候对人民也温和相待。

他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国之心。

无论是做军官,还是做地主,他都没有违背善良的本心,始终都没有变得麻木无情,即使胡之杰回到老家当地主,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胡之杰虽为地主却有革命觉悟,名将风骨。

如今,我们的国家逐渐走向和平富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爱国不再是提着刀枪走上战场,不再是为祖国浴血奋战,但是,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无私精神,依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