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2年,吴国桢参加蒋介石的寿宴,返程时发现车子被老蒋动了手脚

2024-01-28历史

1952年,吴国桢参加蒋介石的寿宴,返程时发现车子被老蒋动了手脚

1952年,吴国桢与蒋介石的关系陷入破裂的边缘,却在10月的某一天收到了蒋介石的邀请函。这让吴国桢感到十分意外,毕竟他已经在准备辞职的事情了。蒋介石居然还愿意邀请他前去山上参加寿宴。

带着疑惑和喜悦,吴国桢携夫人一同赴宴。在宴会上,吴国桢居然意外地受到了蒋介石的热情接待。宴会结束后,蒋介石还主动安排专车送他们回去,这让吴国桢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回程途中,夫人黄卓群因肠胃不适,让车在山路边停下,与吴国桢一同下车休息。这一下车竟然在无形中挽救了夫妻二人的性命。

吴国桢无意中发现车轮被动过手脚,如果不是中途下车,后面夫妻二人可能就会在路上丧命。而凶手的身份不言而喻。

吴国桢作为蒋介石曾经的心腹,二人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蒋介石为何要将吴国桢置于死地呢?

吴国桢,蒋介石身边的红人。1926年,他在美国留学完成后回国。早年在美国留学的吴国桢受到了美国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一回国就积极从政,大有要以美国制度为「模板」,来对中国进行改革的势头。

国民党亲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于是吴国桢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国民党,并与亲美派的代表宋美龄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蒋介石得知他是留美回来的高材生,不由得喜出望外。当时的国民党内部正急需留美归国的人才。因此,蒋介石决定让吴国桢协助他,了解美国的信息。

由于多年留学,吴国桢对美国的风土人情了解得也很透彻,能够取悦美国人,进一步促进与美国的关系。考虑到这一点,任用吴国桢完全是一举多得。

吴国桢回国不久就受到国民党内部的青睐,很快成为了「党国中坚」。吴国桢也没有辜负蒋介石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外国使团纷纷前来汉口调查。其中,使团团长李斯顿的身份尤为引人注目,曾担任英国驻印度总督。这一事件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高度关注。

为了维护国民党在外交场合的威严,这次接待变得异常重要,不能像过去一样随意派遣一名官员去应对。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特地嘱咐湖北省主席何成浚务必要好好接待他们。然而,派遣谁去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当时省政府并未设立专门的外宾接待机构。

在何成浚为难之际,他突然发现桌上有吴国桢不久前自制的【整理财务税收方案】,给了他灵感。他心中突然有了一个负责接待的合适人选——吴国桢。

吴国桢早年在美国学习,精通英语,同时擅长多种外语。他接受过高等教育,举止绅士得体,是接待的理想人选。因此,何成浚任命他为此次接待的总负责人。吴国桢也正需要机会展现自己,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安排。

在接见外国调查团时,吴国桢以流利的外语回答调查团代表的问题。他考虑到调查团的生活喜好,特地为他们安排了西式花园洋楼,甚至饮食也是按照他们的喜好准备。

全程陪同,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尽管代表团未在此逗留很长时间,但后来他们专程写信给蒋介石,除了说明调查的基本情况外,还特别表达了对接待工作的满意之情,对吴国桢给予高度赞扬。

蒋介石因此信对吴国桢更加满意,坚信吴国桢是党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心中对他的器重更深。

后来,蒋介石担任豫鄂皖总司令,在湖北定居半年时,特地邀请吴国桢担任自己的秘书。在短短三个月内,吴国桢凭借出色的能力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正式成为了蒋介石身边备受器重的「红人」。

1932年,蒋介石力排众议,任命吴国桢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汉口市市长。或许现在我们可能认为市长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位。但蒋介石曾言:「能够掌握北京(现称)、广东、上海、武汉等几个城市,相当于掌握了整个中国。」

由于武汉的地位重要,汉口在蒋介石眼中的价值不言而喻。蒋介石特别任命吴国桢担任汉口市长,显示了当时对吴国桢的高度信任。吴国桢29岁时,在众多官员的不解目光中正式成为汉口市长。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中央迁至重庆,吴国桢仍然紧随蒋介石。面对日本侵略导致的重庆困境,蒋介石再次派遣吴国桢,任命他为重庆市的陪都部长。甚至在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时,吴国桢还担任了台湾省的主席。

尽管吴国桢在蒋介石身边官途一帆风顺,为何后来走向了复杂的命运?

与蒋经国的纷争逐渐加深。1946年,吴国桢正式出任上海市长。尚未上任时,吴国桢信心百倍,坚信能够引领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继续繁荣发展。然而,一旦上任,他才发现面临的问题有多么艰巨。曾经繁荣的上海在战争肆虐后,已然不再昔日的繁荣。

吴国桢面临的是一堆因战争遗留的混乱。特别是在民生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商人无视市场秩序,非法囤积粮食,导致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锐减,物以稀为贵。粮食稀缺使得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正常购买,而普通民众却陷入「一斗米难倒英雄汉」的境地。

普通市民陷入困境,吴国桢为改变这一局面,及时颁布了政令。通过市场与需求的结合,适度释放存粮,实施限购政策,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然而,上海已经遭受了「千疮百孔」的创伤,粮食问题得以短暂缓解后,通货膨胀问题接踵而至,使吴国桢措手不及。

面对飞涨的物价,吴国桢感到无所适从,而蒋介石的干预使得他更加焦头烂额。当时的上海使用法币,但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以法币为主导的货币流通系统几近崩溃。因此,蒋介石听从他人建议,发行新的货币来替代原有的货币体系,并采取强制手段,强制兑换民众手中的财产。

谈及容易,付诸实践则困难重重。新币的发行成本巨大,换币过程耗时,而且涉及的风险非蒋介石一人能够负担。因此,许多金融专家都向蒋介石详细分析了弊端,试图说服他放弃这一想法。

吴国桢也参与了说服行列。然而,蒋介石仍坚持己见,特意调来自己器重的大儿子,蒋经国,协助进行。蒋介石派遣蒋经国以督导员的身份,推进新货币的推行。

初到上海的蒋经国权力不大,但父亲对他的信任使他备感振奋。在蒋介石的支持和默许下,蒋经国在上海开展了「打虎」运动。最初,他取得了一些成绩,逮捕了几批「贪官污吏」。

蒋经国的「打虎」行动很快以失败告终。正是由于这个行动,他与吴国桢正式结下了深仇。

在揭露了财政部机要秘书陶启明的「牟利」罪行后,又逮捕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在抓捕下一个「老虎」孔令侃时,遇到了重大阻力。

孔令侃不仅是财政部长孔祥熙的儿子,还是蒋经国继母宋美龄的外甥。尽管与蒋经国有亲戚关系,但在当时,为了争取政绩,蒋经国并未放过这位「亲戚」。孔令侃无奈之下选择依附自己姨妈宋美龄。

由于宋美龄对孔令侃宠爱有加,而且孔令侃手中还掌握着能威胁到宋美龄的信息,因此宋美龄果断派遣吴国桢代表自己反对蒋经国。她则亲自去找丈夫蒋介石,对他施加「枕边风」。

在宋美龄的暗中努力和吴国桢的公开反对下,再加上来自民间多方力量的阻碍,蒋介石最终放弃了原定计划。蒋经国的「打虎」行动,在未能打到主要目标的情况下被迫停止。

蒋经国不仅失去了向上攀升的机会,还受到了「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嘲笑。在周围人嘲笑的注视下,蒋经国充满愤怒。尽管明白是因为宋美龄的原因导致自己的行动无法继续,但当时蒋经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宋美龄。他只能将怒火撒向身为市长的吴国桢。从此,暗地里对吴国桢怀有深深的怨恨。

随后,蒋经国在台湾继续承担了培养特务的任务,这次同样是在父亲的指示下。每培养一名特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蒋经国的任务则是培养数万名特务,这个庞大的培养资金需求不言而喻。

当时的吴国桢担任台湾省主席,掌管台湾省的财政开支。他需要同时关心台湾的国民需求以及国民党官兵的军费生活费用。然而,财政有限,面对蒋经国大手大脚的「经费」要求,吴国桢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资金。

然而,蒋经国对吴国桢所谓的「苦衷」毫不体谅,因为吴国桢本来就反对蒋经国手下的特务,反对随意抓人的行为。蒋经国误以为吴国桢是故意针对自己,担心自己取得成绩后会得到父亲的赞赏。

于是,他对吴国桢的厌恶更加深重。蒋经国与吴国桢之间的矛盾在无形中不断升级,成为导致吴国桢不幸的一根导火索。

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的另一个原因是,吴国桢在无意之间触及了蒋介石的底线,引起蒋介石对他的敌意。

最初,蒋介石对吴国桢十分赏识和器重。然而,有句古话说:「伴君如伴虎」,陪在蒋介石身边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蒋介石天性多疑、猜忌心强,身边的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他的怀疑。

有时,即使身边的人才过于出众,也会被蒋介石视为潜在的威胁。或许是对自己能力足够自信,或者是过于相信蒋介石,吴国桢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当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陷阱时,他未能及时做出反应,便一脚踏入了困境。

谈到吴国桢担任台湾主席一事,蒋介石的幕后推波助澜功不可没。随着国民党成员抵达台湾,为了更大程度地获取美国支持,蒋介石毫不犹豫地将原主席陈诚撤职,任命吴国桢接任,以向美国展示与其友好合作的决心。

吴国桢对此任命感到疑惑,然而蒋介石却对他赞赏有加,明确表示目的是争取美国支持。这突显了吴国桢在蒋介石心目中的高度地位,激励了他极大地。

然而,前任主席陈诚并非等闲之辈。在多年的执政中,他积累了一定的势力,对抗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反击也日渐显现。尽管蒋介石目睹了这一切,但他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来支持吴国桢,而只是口头上的鼓励。

那时的吴国桢在蒋介石的花言巧语中迷失了方向,凭借勇气与一些盟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未意识到,在这场无形的斗争中,他已经招致了众多敌意。一旦留下漏洞,他就可能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而这正是蒋介石为限制吴国桢设下的圈套。

尽管吴国桢忠心耿耿,但他过于坦率,经常给蒋介石提出一些被他认为是「忠言」的建议。蒋介石生性刚强,一生戎马,最不能容忍的是有人质疑他。在一次次的进谏中,他逐渐失去了对吴国桢的好感。然而,这一切变化吴国桢却浑然不觉。

1950年,在蒋介石设立的宴会上,吴国桢在众人兴致勃勃之际,不合时宜地向蒋介石提出党员们自己筹备党费的建议。

这番提议在今天看来显得真诚而恳切,但在一生追逐利益的蒋介石看来,却触动了他的逆鳞。蒋介石当即面露不悦,宴会上的氛围骤然凝重,众人间的谈笑声瞬间沉寂。即便吴国桢的反应稍显迟钝,也察觉到了此刻气氛的异常。

回到家后,吴国桢深感懊悔,度过了一段如履薄冰的时光,逐渐决定辞去职务。他意识到自己在蒋介石心中已无立足之地。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1952年蒋介石居然邀请了他,随之发生了前文所述的情景。看到车胎时,吴国桢心中最后的侥幸心理也烟消云散。在死里逃生后,他立即向蒋介石提出了辞职申请,直至1953年才获准离职。

吴国桢随即携家人逃往美国,却没想到在美国,蒋介石仍未放过他。

1954年三月,蒋介石突然签发总统令,要求美国引渡吴国桢回台湾接受党内制裁。吴国桢陷入绝境,与蒋介石彻底决裂。透过美方媒体,他曝光了蒋介石在台湾统治期间所涉及的「肮脏」行径。由于蒋介石的忌惮,最终此事无疾而终。

然而,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仍心怀怨恨,多年来一直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直至1984年,吴国桢在美国因病去世,吴国桢与蒋氏父子的恩怨才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