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缘起:比干被「剜心」后明明活了下来,为何还是难逃惨死?

2024-01-31历史

公元前十一世纪,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百年重塑时期。

多利亚人用利剑将迈锡尼文明摧毁后 希腊的文明传统就此断绝二三百年,希腊各地也进入了黑暗时代。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正经历着亚述人的改造。

非洲大地上的埃及,被称作「百门之都」的底比斯迎来了新王国时期最后一个王朝的主人。

古老文明,正在这座星球上暗淡消隐。东亚大陆上的中国,急促的变革也不约而同地发生着:曾经开创了人类文明东方形态的商王朝,即将告别历史的舞台。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又是如何从强盛走向了殁路?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准确地回答出有关它的所有疑问。时间的密码,开启了人类近一个世纪的探索。

河南卫辉,3000多年前,决定商王朝命运的一场战争,就曾发生在这里。在这座城市中,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庞大的墓园。

有关这个王朝最后的故事,就让我们从墓主人---比干,开始说起。

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国都--朝歌的这个午后并不宁静。王室贵族比干正朝着那座「摘星台」缓缓走去。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离去,足以给这个强盛的国家,带来一场浩劫。

商,作为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元前十七世纪,成汤建国开始,历经31代君王统治,在华夏文明史中,存续了五百多年。它的疆域东至渤海湾、西达黄土高原、北至燕山山脉、南到长江流域。

这是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前所未有的伟大王国。

唐际根:商朝就是中国文明的一个发展到3000年左右的一个高峰。

岳洪斌: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文明,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对人类的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贡献。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一尊青铜器,它来自遥远的商王朝,代表着当时最高的铸造技艺,被称为后母戊鼎。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铜冶炼技术的国家,以青铜器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又被称为「青铜时代」。商王朝,则是中国青铜文明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透过古老的青铜器,除了可以看到一个王朝的盛世景像,同样,也能够找到,关于它陨殁的历史印迹。

利簋,又被称作「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器物内壁铸刻的32字铭文,赋予了它「青铜国宝」的文化地位。

根据铭文记载:由「周」部落发起、征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终结了强盛的商王朝,在甲子日清晨,「周」军占领朝歌,宣告了商朝的灭亡。【解说】河南省卫辉市,那场终结商王朝的牧野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摘星台上,以悲叹的结局告别历史舞台的比干,也正是从这里步入朝堂,开始了他的人生酬志和梦想。

传统戏曲讲述着久远的故事。对于故人的感念,就这样伴随在生活的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延续了下来。

关于比干的历史记载很少。其人、其事,大多已被后来人们口口相授的传说故事所替代。但人们对于比干的所有历史解读,却都与他直谏商纣王而遭受酷刑有着密切的关联。

李小白:文献上对于比干的记载,正史里面关于比干的记载是相对来说非常少的,主要是存在于留存下来的传说。

乔传宁:比干,比是他的氏,干是他的名字,其实比干他的姓是子姓。

乔传宁:比干与纣的关系,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比干是纣之王叔,也就是他的叔叔,一种是他的兄长。从大多数文献记载来看,比干是殷纣王的叔叔,这个还是比较可信的。

当商王帝乙逝世,纣王帝辛便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在王叔比干的辅佐下,年青的帝辛不仅平息了东夷叛乱,还将商朝的疆域版图拓展到江淮一带。

这位末代君王,亲手缔造了商王朝的最后的历史功绩。

乔传宁:据史料记载,殷纣王这个人,从他的个性来说,有一点很暴躁,说这个人力大无比,善于征伐,所以从他年轻时候这种表现来看,他还是一个非常有作为,有能力的君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中这样评价商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然而,极富戏剧性的是,在后来的许多文学典籍中,商纣王帝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像。

人们将这位商朝的末代君王更多地与「暴虐」、「奢靡」联系在一起,并把商王朝覆灭的原因,直接指向了纣王帝辛。

真像,永远是今天,人们渴求的答案。

一个强盛的王朝因何消没?一心扶佐商王室的比干又为何遭致悲惨的结局,他和君王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无数的疑问,都需要历史来印证。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对商朝都城遗址—「殷墟」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殷墟」考古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考古事件。除了因为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座被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外,还与这里出土的近15万片,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有关。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文字。龟甲裂开的纹路代表着占卜的结果,那时的人们相信,这是祖先与神灵给出的答案。或许,这些神秘的文字中,就隐藏着尚王朝王朝覆灭的线索。

唐际根:商朝是靠占卜,靠占卜需预知未来,占卜频率很高,它是大的事情都会占卜,比方说跟某个方国处于敌对状态,这个时候他会占卜。

河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将这些来自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输入到机算机系统中。为了建立中国第一座「甲骨文博物馆」,整理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年。而研究人员也从已收录的甲骨文中,看到了当时的商王朝与周部落之间的矛盾。

文字,是解开历史谜团,最直接的信息线索。这些古老文字也许能带领我们回到3000多年前那个贞人占卜的神秘密夜晚。

朝歌王城内,专司占卜的贞人正在进行一个重要的预测。大臣祖伊,焦急地等待着结果。他刚刚接到战报,一直臣服于商王朝的「周」部落,不久前,用武力消灭了与之相邻的黎族部落。祖伊隐约地感觉到,「周」的悄然壮大最终将会威胁到王庭。

裂开的龟甲,给出了祖伊不愿看到的答案。

当天,当天占卜所得的不祥预兆与部落战报被同时送到了商纣王帝辛的面前。祖伊奏请商纣王,对「周」部落的扩张采取相应的防范。然而,他的建议却并没有引起这位战功赫赫的君王应有的重视。

周朝还处在部落时期,一直臣服于商王朝,甚至长期为商朝提供俘虏。

当时的姬昌,一方面与商王朝修好,一方面收服周边部族,扩大自己的疆土,逐步的强大了起来。

当王叔比干与朝臣们商榷如何劝说商王对周人提高警惕时,王城内传来了另外一个,让众人震惊的消息:一位大臣因为冒颜劝谏,被商纣王处以了炮烙之刑。

南朝史学家裴骃在对【史记·殷本纪】的集解中,详细描述了商纣王创立的这种

「炮烙」酷刑:燃烧的炭火烘烤着涂抹膏油的铜柱,待其发热后,让犯人赤脚在铜柱上行走。当犯人不堪灼热,便会跌落到火炭中活活烧死。

精彩提示1:考古发掘,发现更多商王朝残酷杀戮证据。纣王炮烙大臣,商王朝还进行了哪些残酷的杀戮?要想化解王朝面临的隐忧,或许只能依靠托孤重臣——比干。

今天,随着考古发掘对商朝王城墓葬的探明,许多商代晚期,有关残酷杀戮的实物信息重现于世。

这种形制的商代青铜器,被称作「甗」。在殷墟1046号墓葬中发现的这两个青铜甗尤为特别,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这两个甗中,都盛放着一枚完整的人头骨。

唐际根:甗是个蒸煮的钱,就相当于今天的饭甑,就拿来把人头给蒸了一遍。我们曾经拔过他一颗牙齿,做了检测,发现这个人应该是安阳以外的人搞不好就是抓的敌对国家的这个非同一般的人,因为他专门把他剁下来,专门放到甗里面去蒸,然后埋起来。

在「殷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研究人员共发掘出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3座王陵大墓和众多聚落遗址。在这些生者曾经的乐园或是死者居所里,都无不例外地存在一个共同现象。

这些骸骨并非墓室主人,却整齐排列在墓葬或是祭祀遗址中。

唐际根:通常情况下一个坑有十个人!最大规模的一组,就是一排十九个坑。如果按照通常一个坑十个人的话,那么该190个人。就是说它这个坑的,就是成组坑的大小,就意味这成批的杀人。

人骨多为青壮年、女性和儿童。经过研究学者们的确认,这是当时用以祭祀的人祭坑。

岳洪斌:从甲骨文里边记载的有人统计过,大概最多的一次可以杀殉三百多个,总数有人统计过大概九千多人,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用活人祭祀,甚至为死去的君王、贵族殉葬,这是商朝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殉葬者又被称为「人牲」,大多是战争中的幸存者。当他们从战败的部落中被其他势力所虏获,就注定了一生的悲惨命运。在商朝贵族们的眼中,奴隶和俘虏如同财产。他们被成批的残杀或是活埋,与牛、马一样,成为了祭祀的礼品或是陪葬物品。

岳洪斌:一个陶罐,里面埋着一个小孩,他不是埋一个,他埋得多,十个、二十个,甚至说更多的数量,这种我们通常称为瓮棺葬

今天,当我们置身于新的文明社会中,已无法用简单的对错去评判历史演进过程中那些时代差异或是变化。然而,商王朝神秘而充满血腥的时代印记,也注定了它终结的命运。

「周」部落的扩张与商王朝杀戮的持续,尽管让朝臣们感到担忧,却并没有改变君王的主张。

此时的商王朝,表面上依然兴盛。骁勇善战的纣王帝辛,在他的王国里,享受着至高无尚的权利荣光。以至于,漠视了在这个王朝即将走向衰落时,所显现出的一切征兆。

李小白:他有足够的财富支撑维持他的运转,所以作为统治者的他个人面对的丰富的资源丰富的财富的时候。01:54:00他个人的欲望肯定会有所表现出来。

在史籍【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纣王的叔父,看到君王用象牙制作筷子的时候,叹息着说道:「他现在用象牙制作筷子,以后一定会用玉石制作酒杯。如果国君只知道追求享乐的话,国家将无法振兴了。」

在考证商代历史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商王朝晚期,饮酒,是当时的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

牛世山:任何时代统治者会引领风尚,商代人是饮酒比较长的,作为我们能看到酒器非常多,核心的酒器达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我们今天我统计了一下在商代的话,随葬酒器酒器,我们看到它接近一半的程度酒器,出酒器的墓葬出的墓葬达到一半。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发明了用植物、粮食酿制美酒的方法。商朝晚期,随着农耕文明和商业社会的逐渐发达,酿酒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淳香的美酒与王朝的衰落,或许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君王的贪恋享乐的生活变化,却是改变这个王朝命运的直接因素。

李小白:纣王曾经说建鹿台,大废民力,大兴土木,是吧,耗费了很多老百姓的劳力,然后很多老百姓因为在这建设这些个土木和宫殿这一块,劳累过度,然后死亡。

当商朝耗费巨大国力,为纣王兴建鹿台时,商都以西,那个叫做「周」的部落,又先后征服、兼并数个部落。首领姬昌,在不断扩张自己疆域的同时,实行了敬德保民的安民政策,深受拥戴。「周」与「商」分庭抗礼的态势已经显现。

面对着来自外部和王庭自身的变化,作为王叔的比干,决定劝谏纣王。

【史记·殷本纪】,对这一次劝谏的过程,仅作了寥寥数语的描述。「王子比干谏,弗听」

在劝谏纣王的问题上,比干和同为纣王叔父的箕子以及纣王的兄长微子有着很大的分歧。

乔传宁:微子就是和箕子商量,要远走,不再劝谏殷纣王,当然比干知道之后,比干就说了很多,就是自己要力谏,甚至说要以死谏的方式,来劝谏殷纣王这个可见,比干以死谏的这个决心,可以体现出比干,爱国爱民,这样一种大爱的精神。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在比干第一次劝谏失败后,他依然认为,应当以死谏的方式,劝说商纣王,挽救商王朝正在走向覆灭的命运。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劝谏,却为王庭带来了更大的动荡。

朝堂上,招致众臣非议的商纣王帝辛大为恼怒,他坚持着天命神论,认为自己所拥的权利都是天神所授,牢固的王权与王朝疆域从来都享受着神灵的护佑。

微子启遭到帝辛的斥责后,失望地离开了商城朝歌,远遁他乡。箕子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割去头发、假装疯颠,最后仍被商纣王囚禁了起来。

精彩提示2:周武王为何突然撤兵?比干再谏纣王,试图挽救商朝。商纣王昏庸无道,周军大兵压境,行至黄河渡口,周武王为何下令撤兵?面对走向末路的商王朝,比干只能选择走上鹿台,再谏商纣王。

就在比干第一次劝谏失败后,「周」部落,也发生了变故。

部落首领姬昌病逝,他的儿子姬发成为新的首领。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改朝换代的历史序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根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一共进行了两次。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次伐纣过程中,当讨伐大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的孟津渡口时,姬发却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乔传宁:因为在殷商统治的上层人物,还有很多贤人,比如说像比干、像商容,像微子启以及其他一些殷商的上层贵族还在。让周武王觉得,他们还成为很重要的一股力量,不容忽视。

危险的信号已经传来。尽管朝歌城内,祛弊革新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大臣们一次次劝谏所换来的,却是驳斥和酷刑惩罚。

王朝的倾覆或许已无法避免。比干,也在此时,决定再谏纣王。

鹿台下,久久等侯的比干还不知道将迎来怎样的结局,他拿着自己的谏表期盼着奇迹能够出现。

唐代张守节在对【史记·殷本纪】的正义中引【括地志】的记载: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义自持。

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定是一次激烈的君臣对话,「天命所授」与「民为根本」的两种思想巨烈地碰撞着。比干向商纣王直言国家弊症。他劝谏帝辛与民更始,取消酷刑,施以仁政,改变当下国家的危难困局。

专家李锋:他并不是为了求死,他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大臣,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臣,在国家生死存亡的这样一种关头,他希望以自己的这样一种坚持能够感化君主,能够转为未来,所以说他是抱着必死之志,抱着就是以强者爱国之心,他去做这个事情。

比干的犯颜直谏,激怒了纣王。在他的眼中,劝谏仿佛已成为对王权的挑战。纣王问比干:「王叔何以如此坚持?」比干回答,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盛怒之下的帝辛面对一生匡扶于社稷王朝的叔父,最终下达了处死的命令。

等待比干的是惨酷的「剜心」刑罚。生命的尽头,与这个王朝的告别,已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这位毕生忠诚于王朝的贵族绝望地踏上摘心台,便注定了商王朝不可更改的覆灭结局。

朝歌王城内,大臣劝谏的声音从此就再没有传出过。

比干死后,商纣王帝辛派出的东征大军又一次离开了国都朝歌,开始了讨伐东夷的战争。

出征的士兵,谁也没有想到,当他们再回到故乡,这个曾经无比强盛的王朝已不复存在。

就在商朝大军与东夷部落激战之时,周武王姬发联合多个部落,再次发起了征讨商纣的战事。

【尚书·泰誓】中,记载了武王第二次伐纣前,姬发与各部落首领在孟津会盟时的一段对话。如同一份战争的檄文,字里行间列举了商纣王,降祸于民、炮烙忠良,等多条罪状。周部落以「天命之师」对殷纣实施讨伐。

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将到达朝歌城下。仓促应战的商纣王帝辛,不得不派出一支临时防御军,在城郊的牧野,阻挡周军的进攻。

商、周重要的历史转折---「牧野之战」,拉开了大幕。

战斗的结果,正如利簋铭文所记载的一样,在甲子日清晨,联军占领了商都朝歌。

就在周军进入朝歌城的同时,商纣王帝辛身披玉甲,在那座举全国民力修建的鹿台上,将自己连同这个曾经繁盛的王朝,付之一炬。

商朝,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在为华夏文明奉献了绝无仅有的精彩华章后就这样急促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姬发废黜了商朝的祭祀制度并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敬德保民」的政治主张,以「明德慎罚」的狱政思想替代严酷的刑律。德政仁治,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使这个崭新的周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虽然比干死了,但是他的仁义的思想被周延续了,祭祀基本不复存在。周人一直强调德,强调仁,这不就是比干的思想吗。

河南省卫辉市境内,偌大的墓寝是后人给予比干-- 「亘古忠臣」的历史尊荣。他长眠于故乡的土地上,见证着历史变迁,裹挟在王朝更替中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

在比干墓前,周武王姬发为比干封墓铭文,奉其为「国神」。比干墓也因此成为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坟丘式墓冢。

乔传宁:按照我们对于这个封字的解释来说,实际上这个封字,封比干墓的封,不是指的增土,而是指的在其墓上立石,或者是墓上刻词,以表彰比干的功绩。所以封比干墓的意思是,在其墓前立石立墓,作为标识,来表彰比干忠君爱民这样一个历史功绩,以供后人凭吊。

历史舞台谢幕,为我们保留下那位舍身忠谏的仁臣远去的背影,比干,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与这个王朝的告别。而3000多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这段君臣相知而又最终弃离的故事,所谱奏出的,恰是属于古老中华,一曲荡气回肠的史诗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