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在【建国大业】中,杜月笙挑战蒋经国,其实他根本不敢

2024-01-16历史

杜维屏被抓的「对峙场景」实际并不存在

电影【建国大业】中,描述了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时,抓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杜月笙随即大张旗鼓地去找蒋经国并进行了一场嚣张跋扈的对峙。然而,事实上这个片段并不符合真实历史。根据杜顺安的回忆,当年杜维屏被抓后,很多人都自告奋勇要去救他,但是杜月笙却没有同意。杜月笙恪守原则,在家中等待蒋经国的调查结果。最终,三天后,杜维屏被无罪释放。可见,杜月笙并没有亲自找蒋经国,更没有发生那些精彩的对峙场面。

不过,这一片段的设置使电影更加紧凑和具有冲突性,展现了杜月笙作为上海地方势力的嚣张态度。而冯小刚扮演的杜月笙也成功地传达了这种气势。

杜月笙的失势以及对蒋介石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发生于1948年,而当时的杜月笙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势力。在抗战胜利后,他本来还想借助蒋介石的关系来谋取上海市长的职位,但是蒋介石并没有给他这个面子,甚至连个议长都没让他当。这是因为杜月笙这样的人在乱世时期可以利用,但在天下太平之后,他们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蒋介石怎么可能让他再当上海市长呢?如果不铲除他们,那就是给他们太多的面子了。

杜顺安在回忆中愤愤不平地表示:「蒋先生总要来跟祖父客气一下吧?过来邀请我杜某人,给祖父一个面子也行,可是竟然连请都没有来请过,连面子上最容易的动作都不做,这摆明了是在昭告天下,新政府不需要杜月笙这种本地势力介入,非但如此,新政府还怕我们兴风作浪,要想铲除我们这批人!」可见,杜顺安对于蒋介石的冷落感到非常不满。

蒋介石与杜月笙的师徒关系

尽管如此,杜顺安提到了杜月笙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着师徒关系。据称,蒋介石曾经递过给杜月笙一张「红帖子」,而杜月笙在离开上海时还特意托人保管这张「红帖子」。然而,当他回到上海后,发现这张「红帖子」不见了,很可能是蒋介石拿走了。蒋介石作为一国元首,当然不希望过去投身青帮的经历被人知晓。

杜月笙自己也清楚,他们这样的人只是蒋介石的夜壶,用完了就扔在一边,是不会被炫耀出来的。因此,杜月笙心知肚明现实的处境,儿子被抓后,他不会去与蒋经国当面对抗,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至于蒋经国,他当然也知道杜月笙在上海的势力,虽然不复当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不能与他完全撕破脸皮。蒋经国选择了打压杜月笙的势力,给他点颜色看看,但也会在适当时候释放杜维屏。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权力的斗争,也是政治的需要。

历史背后的政治斗争

最后,杜顺安提到在台北的一次偶遇,他和父亲在一家餐厅用餐时,碰到了蒋经国。蒋经国特意过来与杜月笙握手,并说:「上海的事情,我感到抱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抱歉」呢?对于理解这一点,懂得其中政治含义的人自然心知肚明。

这件小小的插曲再次凸显了政治斗争背后的权谋和折衷,人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权力之手。对于杜月笙来说,他的诸多遭遇与蒋介石的关系、政治格局以及时代背景深深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历史中一个微小却又生动的细节。

在分析这一事件时,我们不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政治斗争,还可以思考权力与个人命运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虽已过去,但人类的政治斗争和权利争夺仍在不断发展,值得我们反思和深思。

总结:电影中的描述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片中的对峙场面并没有发生。杜月笙并没有亲自找蒋经国,并且失去了当年的势力。然而,这个片段仍然成功地展现了杜月笙作为上海地方势力的嚣张态度,以及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对于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理解,也引发了对政治背后的权谋和折衷的思考。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从中思考政治斗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