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7年屈武替蒋介石家扫墓,被人质疑身份,屈武:我是替弟弟来

2024-04-16历史

1987年屈武扫蒋介石家墓,被质疑身份,他回应:「我是替弟弟来的」。

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其中屈武这位青年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屈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两次入党,三次入狱,与国民党、共产党的领导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婿,也是周恩来先生的好友,他在国共统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国共两党沟通的桥梁。

1987年,屈武前往浙江奉化溪口扫墓,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当被问及为何要到蒋介石家扫墓时,屈武回答,我是替我弟弟来的。

他口中的弟弟就是远在台湾的蒋经国。那么,屈武为何会称蒋经国为弟弟呢?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屈武在陕西省诞生,幼年丧父丧母,他被送往祖母家,这里他遇到了舅舅。舅舅的资助和引导使他得以进入学堂,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

正当他刻苦钻研之际,辛亥革命如雷电般爆发,屈武积极响应反帝号召,投身于与新政府的斗争之中。这段经历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使他萌生了救国之志。

几年后,屈武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加入学生游行队伍,以停课抗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1920年,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入学,受同学影响,开始接触并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他参与创办了【贡献】杂志,积极传播进步思想。

次年夏天,他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共进社,并成为了该组织的常务主席。不久后,他的入团申请得到了批准,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的一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于芝秀,并与她相识相爱,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于芝秀的父亲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两人的结合使得屈武与国民党有了密切的联系。

尽管屈武与于右任有着不同的信仰,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在1925年6月,于右任在岳父的引荐下结识了蒋经国。

那一年,蒋经国正在上海浦东中学就读。他参与了游行罢课活动,因表现出色而被校方以「行为不端」为由逐出学校。

看到儿子在上海无法立足,蒋介石便迅速将他送到了北京,希望于右任能照顾他。蒋经国带着父亲的信来到了北京菊儿胡同,找到了于右任。

于右任在国民党中地位崇高,蒋介石对他也非常尊重。在信中,蒋介石写道:「我的儿子蒋经国年纪尚轻,现在要到北京学习,希望先生多多照顾和指导。

于右任拍了拍蒋经国的肩膀,说:「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接着,他热情地把蒋经国迎进了大厅,两人闲聊了起来。

当于右任得知蒋经国属狗后,他大笑了起来,说:「真是巧啊,我的女婿也是属狗的,他叫经文,你叫经国,你们的名字都有关联。

我看你们不如结拜为兄弟,他现在在北大读书,以后他会多关照你的。」然后,他把屈武叫过来,蒋经国立刻喊了一声「经文大哥」,两人就此成为了好朋友。

屈武和蒋经国在北京期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屈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情商也相当高,他经常给蒋经国提供课内外的辅导。

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读书、看戏和旅游的快乐,但这种闲适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天,蒋介石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让他回广州去。

屈武理解蒋经国内心的挣扎,于是宽慰了他,并为他送行。回到广州后不久,蒋经国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苏联留学。

屈武和刘伯承等人也随后前往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屈武和蒋经国见过几次面。在分别前,屈武还送给了蒋经国一条自己在哈尔滨买的毛毯。

1949年4月,国共两党重启和平谈判,屈武和蒋经国也再次相逢。二人久别重逢,话题从少年时的相识,到留学苏联的经历,再到各自的家庭生活,畅所欲言,无话不谈。

当然,作为国共谈判的关键人物,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谈判事宜。当时,屈武和蒋经国的意见已经出现分歧,屈武建议蒋经国出国避险,因为国共谈判和中国统一的大势已定,无法逆转。

南京方面对蒋经国出国的呼声也很高,作为蒋经国的父亲,他应该好好劝劝他。然而,蒋经国却坚决反对出国,他认为父亲对此事非常反感,出国是绝无可能的。

屈武表示:「当今社会上充斥着许多不实的谣言,其中有一些对蒋先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我听说最近蒋先生将陈诚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并且正在将国库中的银元和黄金运往台湾,这些都是真实的吗?

」蒋经国不想泄露他们准备退守台湾的计划,他含糊其辞地回答:「狡兔三窟,多做准备总是比少做准备要好,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屈武试图说服蒋经国积极寻求和谈,但蒋经国却坚持认为和谈已经不可能了。

屈武劝诫蒋经国:「识时务者为俊杰,国民党败局已定,你认为还能维持多久?我们应该探讨更有意义的话题。如果你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支持国共合作,我们仍然有合作的可能性。

但如果你坚持己见,我也不知如何处理。希望你能深思熟虑。」蒋经国表示:「经文大哥,我无法反驳你。」

屈武与蒋经国虽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二人情谊深厚。蒋经国虽身为蒋介石之子,却一直希望两岸统一,反对分裂。

1975年,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掌国民党政权。尽管蒋经国比屈武年轻12岁,但他的健康状况却不如屈武,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他的糖尿病日益严重。

对此,屈武深感担忧,多次表达对蒋经国身体状况的关心和对台湾回归的期待。

屈武曾致信蒋经国,表示自己与蒋经国情同手足,已经31年没有见面,希望蒋经国能够顺应民意,尽早实现台湾回归。

屈武的信件让蒋经国深受感动,虽然他没有直接表明对台湾回归的态度,但屈武相信这封信已经对蒋经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经国在台湾的立场有所转变,此时他向屈武透露了心愿,那就是他常常思念在溪口的母亲,无法为她扫墓让他感到非常遗憾。

蒋经国的母亲名叫毛福梅,她是蒋介石的原配妻子,当时只有14岁的毛福梅便嫁给了蒋介石。在过去的岁月里,她不仅一直支持蒋介石的学业和军事生涯,而且对儿子蒋经国也照顾有加。

蒋经国非常尊敬和爱戴母亲,但遗憾的是,1927年,蒋介石选择和毛福梅结束婚姻关系。1939年,毛福梅在浙江老家不幸被流寇丢下的飞机炸弹炸死,享年57岁。

因此,这些年来,蒋经国一直感到愧对自己的母亲,他希望能回大陆看看母亲的墓地,为她扫墓。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为了帮助他的弟弟实现一个梦想,决定去浙江奉化溪口替蒋经国扫墓。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认为他没有必要去蒋介石的故居。

然而,这位老人却坚定地表示:「我知道蒋经国是一个孝顺的人,虽然他在台湾,不能回到家乡扫墓,但他一定会感到遗憾。

我和蒋经国有兄弟之谊,我必须去完成这件事。」到达浙江后,他将提前准备好的花篮放在了蒋经国祖母和母亲的墓前,并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完成这些后,他又参观了蒋介石曾经生活过的丰镐房。当年,蒋介石在败退到台湾时,非常担心共产党人会破坏蒋家的住宅、祠堂、坟墓和其他建筑物。

然而,有容人之量的共产党人并没有破坏蒋介石故居的任何东西。

在台湾之后,蒋介石曾多次派遣特工回浙江打探消息。为了安抚蒋介石的疑虑,中共中央特别致信蒋介石,告知他「奉化之墓庐依旧,溪口之花草安然无恙」。

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不同的行事风格。在参观溪口时,屈武突然想起妙高台曾有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匾额,他特地询问工作人员匾额的下落,找到后还请人重新挂上。

返回后,屈武将他在溪口的所见所闻转达给蒋经国,得知故乡一切正常,家中的墓地得到保护,蒋经国也感到宽慰。

浙江对蒋家父子具有特殊意义,蒋介石赴台后,常在日记中表达思乡之情,可见大陆与台湾人民虽身处两岸,但心却紧密相连,统一是两岸人民最真挚的期盼。

1987年底,台湾开放探亲,已届90高龄的屈武前往台湾探望蒋经国,遗憾的是,彼时蒋经国病情已十分严重。

屈武与蒋经国虽同属不同政治阵营,怀抱不同理想,但彼此牵挂,感情深厚。在政治立场上,屈武无法与蒋经国为伍,但他仍尽自己所能帮好友扫墓,两人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动。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逝世,这消息令屈武深感痛惜。他立刻向蒋经国的遗孀蒋方良女士发去唁电,表达哀悼之情。

屈武在电文中说道:「昨晚听到老弟病逝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悲痛,整夜无法入眠。我和经国兄弟情深,一起在苏联学习的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最近台湾开放探亲,我们才有机会相见。然而,经国却先我一步离开了人世,这别离成为了永别。希望你能够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在经国的灵前,帮我多加祝祷。」

屈武的这封电文虽然简短,但是却充分展现了他对于祖国统一的深深热爱和坚定信念。这份电文不仅被新华社发表,还被国内外华文报纸广泛转载,并得到了香港【新晚报】的高度评价,称其「公谊私谊,尽在其中」。

虽然蒋经国已经离世,但屈武并未放弃祖国统一的追求,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于中共的统战政策。1992年6月13日,屈武在北京病逝,他的不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