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石阡县党史研究处报告了一个消息,工作人员在石阡县进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当地一些村民,会在清明等时候去山崖边祭奠红军,据年老的村民回忆,这些红军是在和敌人战斗的过程中跳崖身亡的。
村民并不清楚这支红军队伍的番号,而当地研究人员比对之后,认为这支被百姓祭奠的队伍很有可能就是多年前神秘失踪的红52团。
血战疆场
红52团为何失踪,又为何疑似在石阡县全军覆没?事情还要追溯到长征时期。当时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我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大军开始行动之前,组织先把红527团派出去作为探路的先锋,这个团由团长田海清带领,先大家一步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红52团共有战士八百余名,都是骁勇善战的精锐,虽然在路上遭到敌人围追堵截,但是红52团依然不辱使命,一路向前。也正因为有红52团在前开路我军才缓解了许多压力。
可是,敌人很快注意到了红52团的动向,老蒋亲自下了剿灭红52团的命令。1934年10月中旬,红52团及其所属的红六军团来到了贵州休整。战士们没有料到,敌人已经调动大军包围了他们,这一次敌人足足派了24个团的兵力。
红六军团团长萧克意识到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事发突然,敌人来势汹汹,必须尽快突围。于是红52团作为主力的掩护,在后面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红六军团主力撤退,激战之后,主力跳出包围圈,红52团也顺利甩开了敌人。
但是危机没有解除,红527团始终受到敌人密切的监视,敌人发现52团脱困,立刻又追了上来。激战中,红52团和主力部队的距离越来越远,敌人追得很紧,红52团多次和敌人交手,人困马乏,精疲力竭。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让团长田海清担忧的是,敌人这样紧追不舍,迟早会再次追上大部队。
于是田海清决定改变52团的行军方向,把敌人引开,敌军果然中了计,追着红52团越走越远。萧克等人带领红六军团突出重围之后,一直在等待着红52军团归队,但是他们再也没有联络上田海清,红52军团就这样「消失」了。
误入迷途
萧克心急如焚,按照正常情况,红52军团早就该甩开敌人归来,现在迟迟不归,只怕情况不妙。萧克四处派人追查,但红52团宛若人间蒸发,后来长征开始,就更加联系不上红52团了。
红52团去了哪里?这始终是长征史上一个谜案,直到建国后,人们依然没有发现真相,众说纷纭,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有余,终于有一天,石阡县发现了他们遗留下的痕迹。
当地的老人是见过田海清团长的,据回忆,他们见到红军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7号,那批不知番号的红军,其实也就是失踪的红52军团被敌人追击至石阡县一带。因为不熟悉地形,所以他们不慎进入了当地的困牛山。之所以叫困牛山,就是因为此山地形复杂,不熟悉路的人一旦进去,就很难绕出来。红军就这样闯进了一条死路。
敌军很快出现在高处,对红军进行扫射,红军被困在山中,一时间难以还手。红军只能在团长和政委带领下分两路进行突围,在混乱中,红军被敌人逼到了悬崖边。
虽然身后已经无路可退,但是红军坚决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他们依然勇猛反击,敌人一时间竟然无法靠近,胜利在望却被压制,敌人恼羞成怒,这时候,他们想到了一个恶毒的计策。敌人派人到山下村庄,把村民强行拉到山上,用村民的身体当做盾牌。
看到老百姓挡在前头,红军纷纷停止了开枪,敌人却并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又开始进行疯狂扫射,红军不愿意误伤百姓,只能放弃好不容易占领的阵地,重新回到悬崖边。敌人得意洋洋,红军们看着脚下万丈深渊,再看看眼前无力反抗的百姓,不由得悲愤交加。
永志不忘
战士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在悬崖边,面对凶残的敌人,52团的战士们召开了最后一场军事会议,目前突围已经没有可能,但是大家也不愿意做俘虏,更不用说投降。继续打下去,伤害的是无辜百姓,因此大家决定毁掉手中的武器,跳崖自尽。
百姓们就这样看到红52团的战士们同时起身,他们在山石上砸断了自己手中的枪,然后回头义无反顾地跳下了悬崖,百姓们一下子惊呆了。其实,过去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红军,他们见过很多军人,但那都是一群穿着军装的强盗。被抓到山上后,他们都以为自己必然死在双方交战的子弹之下。
可是让他们完全没想到的是,红军发现他们是老百姓之后,竟然宁愿自己牺牲也不伤害他们,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军队吗?
敌军离开之后,当地百姓被红军感动,纷纷自发到山崖下寻找,可惜山崖陡峭,一百多名红军几乎无人生还,最后只救下来十几个红军,这些幸存的红军有的养好伤之后离开村子去找大部队,有的留在当地生活,隐姓埋名。
虽然当地百姓对这支牺牲的队伍并不了解,但是每逢这些红军牺牲的日子,百姓都会来到悬崖边,给他们送上香火纸钱。红52团的八百余名战士,一部分死在之前的战斗中,一部分在石阡县坠崖而亡,还有一部分在最后的突围中和敌人血战至死,几乎无一人生还,因此,52团神秘地失踪了。
可是,他们没有被遗忘。发现52团的下落之后,国家在他们牺牲的悬崖边立下了纪念碑,直到现在,石阡县的百姓们依然会隔三差五去那里祭奠,牺牲的战士们如此年轻,甚至没来得及留下名字,可是他们一直活在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