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流人与清前期东北军政城镇的历史变迁如何?

2023-12-29历史

引言

清初为了抗击沙俄的侵略,清廷在吉林、黑龙江地区建设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宁古塔等军政城镇,以强化军事边防。

这些军政城镇军事政治职能突出,经济功能相对不完善,但随着以流人为主体的移民的到来,当地农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军政城镇的经济功能得以完善,逐渐具备了贸易功能、服务功能等,至乾隆朝均已演变为职能完备的传统城市,为清末城市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以流人为主体的移民到来,当地农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军政重镇的军事功能相对减弱,由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其他功能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至清中期,这些军政重镇已演变为传统城市。其日渐完善的城市职能,为清末城市进一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一、清前期东北军政城镇的兴起

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定鼎北京,以盛京为陪都,由盛京总管统辖东北,实施军政合一的八旗一元化体制。此时,沙俄已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对我国北部边防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清廷有意加强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于是设置了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下设副都统,分镇要地,修筑军事城堡,驻兵永戍。这样,在东北地区就兴起了一批军政重镇。

将军治所就是该省军事、政治中心,副都统等分驻的各军事堡垒则成为次一级的区域军事、政治中心。

(一) 吉林地区军政重镇的兴起

吉林将军的设置与沙俄入侵有着密切关系。顺治九年,鉴于沙俄不断侵扰,为加强北部边防,清廷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驻防宁古塔旧城。

宁古塔是东北北部的军事重镇,早在后金时代就有八旗驻防,「城方二里,垒石成垣,城内居民,寥寥数家,东西各一门,以通往来」,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堡垒。顺治十年 ,清廷又命沙尔虎达为昂邦章京,从此独立设治。

对俄战争胜利后,康雍时期,清廷进一步加强边疆防务。康熙三十一年,于伯都讷地方「修造木城一座,将席北、卦尔察、打虎儿内拣选强壮者两千名,令其披甲即住所造新城」,设伯都讷副都统驻防伯都讷城。

雍正九年,清政府决定添设三姓副都统。三姓作为联结吉林内地与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地区的重要枢纽,遂成为北方军政重镇。雍正三年,于阿勒楚喀设协领一员,雍正七年,筑阿勒楚喀城。

(二) 黑龙江地区军政重镇的兴起

黑龙江将军的设置也与沙俄入侵有密切关联。康熙二十二年设置黑龙江将军,下设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等三个副都统和呼伦贝尔、布特哈两个副都统衔总管,分镇地方,以佐将军之治。

为适应对俄军事防务和八旗驻防的需要,清廷在黑龙江地区重点建设了黑龙江城、墨尔根城和齐齐哈尔城。黑龙江将军初驻扎瑷珲旧城,后移至黑龙江城。

吉林、黑龙江地区新兴城镇兴建,一方面直接服务于抗击沙俄的战争及战后的边疆军事防务;另一方面,是八旗一元化体制下将军、副都统等驻地,军事、政治职能突出。

但商品经济不发达,城中也往往没有专门性的商品市场,经济功能不完善,即「有城无市」,与内地传统城市有较大差异。

(三) 驿路交通的建设

吉林、黑龙江地区的新兴军政重镇通过驿路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清初迄康熙中叶,为服务于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清政府沿途设置驿站,建成四通八达的东北地区驿路交通网。

盛京地区驿路大体以盛京为中心,设有 7 条线路,通往盛京各地。其中,山海关—盛京—开原线是最重要的一条线路,是黑龙江、吉林两地与北京往来的主要联结线。

二、清前期流人的遣戍与安置

清初东北地区大批八旗官兵从龙入关,人口稀少。顺治初年,盛京地区仅存人口 3 万余,整个东北人口总量也不足40万。

为将东北建设成为抗俄前沿和统一国内的根据地,清政府采取了招民开垦和遣戍流人等措施,以补充劳动力,充实根本。

招民开垦仅限于辽东地区,吉林、黑龙江地区移民的主体是流人。大量流人的遣戍为军政重镇的转型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 流人的遣戍

解决诸如军粮的供应、驿站交通的设置、优抚新满洲等急需的劳动力问题,清廷将大量流人遣戍东北地区。流徙为民者,主要安置于民治府州县地区,发遣当差及给新满洲为奴者则散布于东北各驻防地区。

(二) 流人的安置

按照流放刑罚的不同,流人的安置也有不同。清代流放东北的刑罚大体有流徙和发遣。流徙适用于清初,流徙罪犯主要流放于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地为民,服劳役。在黑龙江建制后,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地的部分流人又被遣戍黑龙江。

康熙朝,清廷结合蓄奴传统,创制了发遣刑,逐渐成为流放刑罚的主流。发遣有发遣为奴和发遣当差之别:发遣为奴之犯皆是重罪人犯,或原本为奴之人,主要给新满洲穷披甲为奴。这些流人有的充作跟役,跟随主人征战。

三、军政城镇的转型

由于古代东北城市多因军事统治或政治建制而兴建,导致其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城」无「市」,即普遍只有城,而缺少因商业而形成的市。在后金统治时期,先后建都于东京城和沈阳,并设置了商品交易市场。

(一) 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

流人的涌入,为东北地区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促进了吉林、黑龙江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保证了民食和军饷。

虽然当时的农业开发在深度、广度上,还很有限,主要在宁古塔、吉林、伯都讷等军事交通要地以及与这些要地相关联的驿站地区,但却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遣戍东北地区的流人,积极从事商品贸易。大量流人为了谋生,也从事商业活动,他们是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商人。有较为雄厚资本的流人将关内之物品贩运到东北卖掉,即倒买倒卖,但所贩运者。

最后,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开辟的驿道以及沿途设置的驿站,对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政重镇附属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驿站的设置是国家行为,清廷最初注重的是驿站系统的政治与军事功能,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驿站交通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经济功能得以凸显,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逐渐向经济、社会功能转变,并最终成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 军政重镇向传统城市的转型

东北历史上的「边外七镇」是军政城镇转型为传统城市的代表。「边外七镇」包括吉林地区的吉林乌拉、宁古塔、伯都讷和三姓,黑龙江地区的齐齐哈尔、瑷珲和墨尔根,均为清初建立的军政重镇,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军事重镇普遍拥有了贸易功能特别是它的大众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大众娱乐功能等,逐步转型为功能完备的传统城市。

宁古塔是边外七镇之首。流人大量遣戍宁古塔后,当地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内有东西大街,人于此开店贸易。从此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

随着吉林乌拉成为吉林地区军事政治中心,其经济也有长足发展。早在康熙年间,吉林乌拉不仅有专门的商品交易市场,还有戏馆等娱乐场所,城镇的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成为吉林地区的经济中心。

此时的齐齐哈尔,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其贸易功能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

虽然这些军政重镇的商业规模与内地比差距很大,但无论如何,其经济功能逐渐多元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娱乐功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结语

清初东北地区新兴的军政城镇军事政治职能突出。清前期以流人为主体的移民大量涌入吉林、黑龙江地区,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军政重镇的军事职能逐渐淡化,经济功能日益完善,政治职能仍然突出,逐渐转型为传统城市。

到近代,在开禁放垦、自行开埠、修筑铁路等措施实行后,当地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若干个以经济为中心的城镇集群,步入了近代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黑龙江外记】

【宁古塔山水记】

【钦定盛京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