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问张国华:印军战斗力如何?能否战胜

2024-01-30历史

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后,1962年,中国开始看到了国计民生恢复和发展的曙光。然而对于肩负守卫祖国疆土重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年却充满了挑战和压力。

东南沿海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刘伯承和王尚荣等战略研究小组成员将此地视为首要任务。在毛主席强调要"有所准备"之后,中央军委作战部进入了战备状态,加强军事训练和登陆演习。

尽管形势严峻,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决心和毅力,必将守卫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令人惊讶的是,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远超过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预期。随着夏季的到来,印度陆军全面接管了边境防务,侵犯了中国领土,并在其中设置了100多个据点。

这些据点深入中国边防哨所之间,甚至与中国的哨所相邻,甚至有些竟插入到中国的哨所后面。这种紧张的气氛立即引起了中国决策层和军方的注意。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一千七百公里的未正式划定边界,但这早已形成了一条双方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传统习惯边界线。

1914年,英国在统治印度时,强加给中国一条非法的中印边界线,被命名为麦克马洪线。这一做法破坏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并且我国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线。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继续推行扩张政策,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挑起事端,妄图实现他们的「大印度联邦」狂想。

尼赫鲁总理于1959年3月20日直接致信周恩来总理,要求将他非法强占的中印边界东段9万余平方公里、中段2000余平方公里、西段2万余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王尚荣是一位多职于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作战部和总参防敌突然袭击小组的官员。当他得知尼赫鲁企图吞并相当于中国福建省面积的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他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印度的无理要求被我国拒绝,但印度方面反而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出于维护亚洲和平和友好睦邻关系的目的,我国一直坚持和平立场,甚至提议中印双方各自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然而,印度方面并未接受这一提议,只有中国单方面后撤了20公里。 在此之后,王尚荣根据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多次给边防部队打电话,要求他们在实际控制线300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在20公里内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

对于在边境挑衅的入侵印军,首先要进行警告和劝阻,如果劝阻无效,方可按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然后说服他们并将武器归还,让他们离开。

中国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工作人员亲切接待被俘的印军官兵,并分发日用品。然而,印方对此却误解为中国软弱可欺。

尼赫鲁总理甚至在1962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周年的日子里,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国防部里,秘密制定了一个罪恶的计划,要将中国军队赶出本应属于中国的地区,这些地区被尼赫鲁划入了印度版图。

在这次会议中,梅农国防部长首先表示,这个计划是尼赫鲁总理在赴伦敦参加英联邦总理会议前亲自指派他制定的。

然而,这一切都是误解和阴谋,中国的和平政策从未改变。

帕利特准将阐述了印度军队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在边界东部占领塔格拉山,并将中国军队赶走;在西部,拔除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完全占领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为了增强东部的军事实力,印度打算在短时间内组建印特种部队第四军,参谋局长考尔亲自前往东北边境担任前线总指挥,并兼任第四军军长。

然而,这个计划遭到了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上将的反对。他认为,这个匆忙的计划是由只善于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考尔中将提出的,这种仓促地向中国境内推进只会把印军推向灾难,并可能导致中国反击进入印度领土。

然而,除了少数人同意他的观点外,几乎所有的与会将军都认为他的观点荒谬。尽管如此,这个罪恶的计划仍然被顺利通过了。

10月2日,尼赫鲁公开表示,印度将使用军事力量对抗中国。此时,印度军队已经在边境西段集结了5600多人,而在东段则集结了16000多人。

10月10日上午,印度军队入侵中国西藏扯东地区的营地,越过了克节朗河上游,并向中国守军发动了攻击。14日,印度防长梅农誓言要同中国进行最后的战斗,并飞往边境的提斯浦尔城进行作战计划的制定。

这些情况被报告给中央后,引起了毛主席的深思: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同时也是被世界赞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起国,那么印度为何要在边界使用武力,不惜流血和刀枪相向呢?

原本满怀忧虑的毛主席,夜不能寐,心中充满了对中印边境问题的疑虑。作为细心入微的周恩来总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毛主席的困扰,并亲自指示总参作战部负责中印边界问题的副部长雷英夫,以及总参防突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毛主席提供参考意见。

于是,雷英夫和防突小组的副组长、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以及作战部边防处的参谋们,多次聚在一起商讨。随着中印边境局势的日益紧张,他们常在王尚荣的办公室里,研究相关情况和对策,甚至在夜晚,王尚荣的办公室灯光也常常亮到很晚。

根据他们的分析,印度方面不断在边界进行挑衅和制造流血事件的原因有以下五个: 1. 印度政府不愿意放弃原英国政府的扩张政策,对中国西藏有领土野心。

尼赫鲁认为只要占据中国的领土,就可以争取国际上的承认。 2. 印度认为当前的国际背景对其有利。中国受到美国和苏联的威胁和经济封锁。

3. 印度一直有在南亚地区充当霸主的欲望。 4. 印度希望通过边界战事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发展迟缓和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

5. 印度错误地估计了军事形势,认为中国的主要正规力量在东南,并且在北面吸附了大量的军力。因此,他们认为东、北两线占去了中国全部兵力的90%,中印边境一带是薄弱环节,只有少数边防部队,没有正规部队。

此外,中国尚未从3年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中恢复过来,没有能力支撑战争,更难顾及遥远的西南边陲。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对印度的威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在毛主席与雷英夫的交谈中,雷英夫提出了防突小组分析的5点意见,包括尼赫鲁为何将战争强加在中国头上。毛主席听取了全部5点意见后,表示前4点他也早已考虑到,但他特别赞赏第5点。

毛主席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迎头痛击,印方的进逼将永无止境。因此,他有了反击的打算。得知毛主席的意图后,王尚荣立即通知边防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并要求两军区加快拟制和上报作战方案,解决作战所需解决的问题。

王尚荣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后,立即行动,通过电话向成都军区司令员黄新廷和新疆军区副司令员郭鹏下达命令,要求将一个野战军调往西藏,并将兰州军区的一个步兵师调入新疆。

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对是否对印军在中印边界武装挑衅进行反击进行决策。

在会议中,周恩来对中印边境冲突和各方反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得出立即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结论。毛主席表示,印度一直企图挑起武装冲突,我们不得不反击。

我们反击的目的只是警告和惩罚,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边界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在讨论双方的军事实力时,毛主席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我们是否能够战胜印度军队。

印度军方一直高估自己的实力,声称可以以一当十,但事实上,印军的实力并不如他们所认为的那么强大。

张国华坚持信心,向毛主席保证道:「我们一定会赢得这场战斗,主席请放心。」毛主席则表示:「如果我们输了,那也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会怪自己而不是天或地。

最糟的情况就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神圣的领土西藏,但这片领土属于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永远也不会改变。」

在场的将领们坚信我们能够战胜印军,但毛主席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没有和印军作战的经验而掉以轻心,要精心策划和布置。

最后,会议通过了总参和西藏军区共同制定的反击作战计划,并确定了于10月20日发起反击的时间。

10月20日凌晨,印度军队率先对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攻击。在张国华主持的东段指挥部和何家产主持的南疆军区司令部的指挥下,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段进行了反击。

到第一阶段作战结束时,东段作战部队已经消灭了印度第7旅,俘虏了旅长达维尔准将;西段作战部队则成功拔除了印度军队在中国境内的17个据点。

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了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周恩来总理也在这天致函尼赫鲁,希望印度政府能够对中国的建议给予积极响应。

随后在28日,中国全面停止了对印反击作战,展现出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

尼赫鲁拒绝了中国的和平提议,反而在国内宣布「紧急状态」,积极备战,并将三万印军置于中印边境地区。印度四军军长考尔也亲临一线,决心与中国军队决一雌雄。

自反击战打响后,王尚荣就日夜坐镇指挥中枢,了解战况变化,向军委和总参领导汇报并提出建议,根据军委和总参命令,指挥协调战斗。

虽然这里没有雪山高寒、枪林弹雨,但运筹帷幄的疲劳也非常严重。一位1937年入伍的老参谋,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作战室内,后来他成为作战部最早退休的干部。

当印军部署的新阵势情报传来,军委和战略研究小组立即研究部署,以有效打击印军。

刘伯承将军命令前线部队做好反击准备,王尚荣立即传达了这一指令。在印军发动全线进攻后的11月16日,中国军队迅速反击,仅仅用了3天就成功将战线推回到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这一战斗中,印度军队的考尔旅几乎被全歼,总共被消灭了3个旅。

印度已无险可守,无隘可依,中国军队将顺势追击逃敌。对边境战事了如指掌的印度人,此时此刻,大多神情忧虑,心中不断涌现出疑问,中国人是否会发动攻击?

然而,身处指挥中枢的王尚荣又一次体会到了最高统帅的从容不迫。毛主席并未打算「将剩余的勇气追击穷寇」,而是选择就地停火,退避三舍,让世界和印度都能感受到我们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决心。

这位富有远见的军事家,向他的战友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