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周总理宣布任命决定,傅作义当场掩面大哭,会议被迫暂停

2024-04-12历史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

会议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妥善安排了建国的各项事宜,包括人事任命。

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当周恩来总理宣布「兹委任傅作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时,会场上突然爆发了激动的啜泣声。

傅作义

只见傅作义情难自控,当场掩面痛哭,进而又站起身来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那激情澎湃的模样,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身为国军高级领袖的傅作义,为何会被中共中央委以要职?他嚎啕大哭背后又有什么隐情呢?

战局已定,傅作义成最强对手

解放战争爆发后,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国民革命军200余万人,将敌人兵力拉到我军同一水平线。并全面掀起战略反攻,牢牢把控住了主动权。

眼看国军主力被迫收缩至沈阳、北平、徐州等地,共产党也已然成为民心所向,毛主席意识到,发动决战的时机到了。

就这样,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1948年9月16日,战斗率先于东北打响。在林彪的统帅之下,铁血勇猛的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创国军,顺利解放东北全境。使得我方的军力和经济破天荒反超敌人,优势尽显。

紧接着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更是所向披靡,以10余万伤亡歼灭敌军55万人,彻底瓦解了国民党在长江中下游以北的统治。蒋家江山已然摇摇欲坠,到了土崩瓦解的边缘。

1948年底,解放军剑指华北,最后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此时,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最高统帅,是时任华北「剿总」司令的二级上将傅作义。

傅作义

傅作义于189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煤炭富商。得益于殷实的家境,傅作义10岁便进入学堂,开始接受优质教育,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并深深为之震撼。

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年仅15岁的傅作义便以起义军学生排排长的身份,毅然决然奔赴前线、抵御清兵。

1918年从保定军校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加入阎锡山的晋军,正式开启军戎生涯。

都说「时势造英雄」,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就给了傅作义施展军事才华的舞台。

当时,日寇仗着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国军一败再败、退无可退。北平、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连带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接连落入敌手。无数国人被屠戮欺压,困在水深火热之中。

见此情景,傅作义怒火中烧,他寄回家书一封「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义无反顾」,便奔赴战区、浴血杀敌,屡屡重创日寇。

1940年,3万余日军叫嚣「膺惩傅作义」,大举进犯河套地区之际,傅作义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反击。

收集情报、破坏交通线、夜间闪电突袭三步走,凭借傅作义的出众指挥,国军愣是在敌众我寡、装备落后的劣势下反败为胜,连续150余天奇袭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

这场五原大捷也创下了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不仅挽回了国军颜面,顺带重振了士气。老蒋因此「龙心大悦」,直接授予傅作义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的「国光勋章」。

要知道,截至新中国成立,获得该勋章的除蒋介石外,唯傅作义一人。

解放战争期间,升任国军第12战区司令长官的傅作义,更是不负老蒋重用。

1945年冬绥远包头战役,他抵制住了聂荣臻、贺龙两大元帅的进攻。

1946年凭借大同集宁战役,他一举将势力从偏远的绥远,扩张到山西北部,并在华北对战中转守为攻。

同年张家口一战,仅两万余兵力的傅作义部,更是以少胜多,成功占据了这有着「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之称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得到老蒋的特别嘉奖。

再加上此后的右玉守卫战、满城奔袭战等等,傅作义打下了不少辉煌的胜仗。

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头号特工郭汝瑰,曾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因战功和军事力量成为非嫡系的战区指挥官,国军中只有白崇禧、傅作义二人。

郭汝瑰

白崇禧背后好歹站着实力强大的桂军及副总统李宗仁,而傅作义则是实打实地靠本事获得地位。

郭汝槐甚至盛赞傅作义,是「实力最强的国民党统帅型将领」。

总之,在解放战争后期,坐拥60万大军的华北「剿总」傅作义,堪称我军最强劲的对手。

只不过,一山还有一山高。傅作义强则强已,却也敌不过我军兵临城下的强大攻势。

1948年12月中旬,毛主席起草制定了【平津战役作战计划】,决定先打掉张家口、新保安两地的傅系部队,再攻克平津地区其他城市,层层封锁,把北平变成一座孤城。

毛主席

如此一来,傅作义与城中25万守军,便将沦为笼中之鸟,溃败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得胜率100%的情况下,毛主席并没有乘胜追击、火速攻城,反倒停了下来。只因北平太过特殊。

心理博弈,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北平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燕国、辽国、金国,以及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元、明、清,纷纷将国都建立于此。

毫无疑问,北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结晶。整个北平城犹如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遍布着无数名胜古迹和艺术瑰宝。

倘若国共两军真的爆发争夺战,枪林弹雨、炮火侵袭之下,且不论城内200多万百姓必定伤亡惨重,这座千年古都连通珍贵古迹也将毁于一旦,这是共产党万万不愿看到的。

事实上,早在1948年4月酝酿三大战役期间,毛主席就已经提出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构想。

同年5月,中共方面还特意安排红色特工、时任傅作义秘书的阎又文,提前探过口风。

可惜彼时的傅作义,没有半点与共产党和谈之意,只是自信表示:「大城市都在南京政府手里,我在华北还控制着战局」。

不料此一时彼一时,仅仅半年过去,全中国的对战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傅作义麾下所有部队,通通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无处可逃。

1948年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6万大军,正式向新保安发起总攻。仅9个小时,驻守于此的傅作义嫡系王牌部队35军就惨遭全歼,军长郭景云绝望自杀。

郭景云

两天之后,华北军区第3兵团又成功粉碎了国军的突围计划,于23日夜里成功解放张家口。

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剿总副秘书长王克俊曾在回忆录中披露,早在1948年10月底的一次秘密谈话中,傅作义就亲口对他说:「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拥护毛泽东,拥护共产党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目下必须当机立断,脱离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走人民的道路。」

何况,早从抗战时期起,傅军上下就因勤俭朴素、一心为人民谋福利,且作战风格与土八路高度相似,得了个「七路半」的称号。不少国军高级将领,还为此谴责傅作义把部队带「赤化」了。

可见,傅作义本质上与共产党才属于一路人,他也早已对蒋家政权心生排斥,并认定共产党会是最后赢家。

正因如此,面对「和平解放北平」的提案,他倍感动摇。也陆续派出崔载之、周北峰等心腹,与中共展开了多轮谈判。

周北峰

只不过,作为将帅的自尊心和志气,实在不允许傅作义轻易做出「不战而降」之举。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天大的耻辱。

那段时间里,傅作义一直处于极端纠结中,在「负隅顽抗」和「投诚中共」两头摇摆不定。没办法,他只能暗中制定了另一条退路:

即放弃北平,率第35军西逃撤回「老家」绥远,先保全基本战力再另做打算。

没曾想,毛主席提前预判了他的计划。如今,撤回绥远的必经之路张家口被共产党占领,第35军全军覆没。华北野战军已经将整座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近百万东北野战军也正在赶来。

这下子,傅作义算是彻底被逼进死胡同,不得不立刻做出最终抉择。

傅作义

恰逢此时,北平市长何思源为保护民众和古城免于战火,毅然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结果蒋介石勃然大怒,怒斥何思源背叛党国,还令特务在其家中安放了炸弹。

这场爆炸,害死了何思源的小女儿,也彻底粉碎了傅作义对国民党的最后一丝情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靠屠戮和压迫维持政权的国民党,实在让人生厌,注定会被人民背弃。

不再犹豫,傅作义立即致电正在与中共谈判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让他无条件同意和谈,并尽快促成北平解放。

邓宝珊

就这样,1949年1月16日,东北野战军参谋处处长苏静,傅作义方代表王克俊、崔载之,正式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同月22日,随着和谈条约面向全国公开,傅作义部队25万守军也陆续撤出了北平城。

根据共产党的允诺,他们中想要退伍归家的,可以获得返乡证和路费,其余人则将被改编入解放军,不会受到任何惩治或区别对待。

31日,随着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与傅军交接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2月3日入城仪式举办当天,北平城内是万人空巷。人民群众挥舞旗帜、欢呼喝彩,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到来,真就应了傅作义那句「民心所向」。

不计前嫌,从战犯到水利部长

作为赫赫有名的国军上将,傅作义堪称一呼百应。在他的带头之下,包括董其武、孙兰峰等名将在内,不少守城国军都纷纷选择起义投诚。这为全国彻底解放,提供了很大助力。

1949年2月22日,傅作义赴河北石家庄西拍坡面见毛主席时,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有罪」三个字。

不过毛主席的回应,给予了他很大的安慰:「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不仅如此,在得知傅作义对水利工作感兴趣后,毛主席还当即表示:「那将来你可以当水利部长」。

傅作义和毛主席

彼时还沉浸在自责与不安中的傅作义,万万没有料到,毛主席好似无意的随口一言,居然真的成真了。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周总理郑重宣布,委任傅作义同志担任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该任命得到主席团成员毛泽东、朱德等89人的全票通过。

此情此景,让傅作义感动得无以复加,原本高悬的心重重落下。

傅作义

拿着委任状,傅作义在讲台上泣不成声:「在蒋介石统治的旧中国,我拿着整箱的黄金珠宝想要买个部长当,都因为资历不够买不到,没想到今天毛主席竟然让我这个起义将军当部长,毛主席真伟大,共产党真伟大,这样的共产党不赢得胜利,天理难容!」

傅作义的真情流露,引得台下众人感同身受。一时间,「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领袖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礼堂。由于大家的情绪过于激动,会议甚至一度被迫中断。

当然,中共中央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绝非是觉得不能亏待有功之臣,随便给个职务当当。

恰恰相反,傅作义在水利工作方面,相当有能力、经验和热情。

自1931年出任绥远省主席后,傅作义就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他积极整军经武、剿除匪患、整顿税收,大力推动工农商业发展,以保障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傅作义

由于绥远最重要的产粮区「河套地区」水患严重,且水利工程落后。每逢黄河发大水,就有大片良田被淹,粮食严重不足。

所以傅作义将水利工程定为重中之重,他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调遣重兵兴建水利,并请来专家王文景坐镇。短短时间就修筑了1700里干渠和上万里支渠,水浇地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傅作义一手将河套地区打造为「塞上江山」,足以可见,水利部长一职,非他莫属。

对于中央的信任和重用,傅作义感激涕零之余,也燃起了熊熊的斗志与责任心。

此后22年间,傅作义四处奔波,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发展新中国水利事业,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1950年淮河大决口时,年过半百的傅作义还亲自上了治洪前线,与战士、民工同吃同住,一同抗洪救灾、修建大坝。

傅作义

过度的奔波劳累,让傅作义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一次巡视期间,他甚至突发心脏病,险些命悬一线。

周总理听说后,立马派专家为他诊治,并劝说傅作义卸下担子、好生休养。但傅作义拒绝了,他放心不下那些未完工的水利工程,更放心不下受水患威胁的人民。

傅作义执着坚守在岗位上,直到1972年10月身体实在无法继续负担沉重工作,才辞去部长职务。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于北京离世,享年79岁。弥留之际,他心心念念着的,依然是各地的水利建设是否顺利,北方的旱情是否好转。

从所向披靡的抗日名将,到鞠躬尽瘁的水利部长,傅作义始终不忘初心,心怀人民,心怀国家大义。谨以此文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