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渊建立大唐,赐给17人20块免罪金牌,秦琼得到一个金瓶

2024-02-05历史

前言

我们似乎都知道,唐朝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国的。那么李渊这个名字,在我们印象中又算什么呢?想要提起对他的记忆,脑海中却一片空白。

不过,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李世民只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那么第一代皇帝又是谁呢?为何历史书上找不到关于李世民开国的记载?这其中必定蕴藏着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

想明白这些疑问,我们不妨抛开先入为主的印象,重新审视李渊这个在我们记忆中已然泯灭的人物。也许,历史的真相就隐藏在这层尘封的记忆下面。

称帝之初,李渊慎重选才封赏功臣

公元617年7月,身为隋朝大将的李渊在长安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起兵讨伐隋朝。此时的隋朝已经风雨飘摇,统治基础摇摇欲坠。隋炀帝已逃到江都避难,中原各路军阀混战,正是风云变幻、强者争雄的时代。

李渊深谙兵者无情,举兵之日即当称王。他迅速发动进攻,仅用了4个月时间,便攻占长安,擒获隋恭帝,迫使其禅位。仅仅1年后,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618年正月,李渊正式登基为帝,国号大唐,史称唐高祖。

一个新的王朝应运而生。然而李渊明白,光有皇帝的头衔和明面的权力还不够,还需要深厚的政治基础来巩固统治。在这个时代,最关键的政治基础,就是手握重兵的功臣们的支持。

所以,新朝才刚刚起步,李渊便开始着手对立下战功的重臣们进行封赏。这是巩固政权的重要一步。李渊对此也十分慎重,他让手下的史官反复核查各路大将的战绩功勋,多次推敲后,终于选出了17位最重要的功臣。

李渊明白,只凭口头褒扬是不足以笼络人心的。他需要一份实质性的、能够让这些功臣们切身感受到认同的嘉奖。终于,在慎重考虑后,李渊决定向这些功臣颁发「免罪金牌」。

这免罪金牌有什么神奇功效呢?顾名思义,持有它的臣子即便犯罪,只要出示此牌,就可以避免受刑,以此保命。可以说,这是既体现了君主的优渥,又能让臣子感受到君恩的绝佳礼物。

为体现礼遇的级别,李渊将17位功臣分成两批:李世民、刘文静、裴寂3人功劳最大,每人可获得2块免罪金牌;其余14人各得1块。合计下来,李渊一共发出20块免罪金牌,以笼络这批新朝的中流砥柱,巩固唐王朝的江山基业。

免罪金牌的虚与实:刘文静保不住命裴寂遭放逐

获得免罪金牌的将领们,是否就能高枕无忧,炉火纯青地度过余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免罪金牌的保命作用极为有限。

就在李渊发放免罪金牌的第二年,也就是618年,刘文静就在同僚的诬陷下被李渊赐死,全家抄没。刘文静拥有两块免罪金牌,本可以救自己一命,但终究没有派上用场。

另一位免罪牌获得者裴寂,也在同僚的积怨下失势,被放逐到偏远的静州。裴寂同样有两块免罪金牌,但在皇帝已经对他失去信任的情况下,这点保命符也成了无足轻重的饰物。

可见,免罪金牌只是一层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对皇帝来说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权宜之计。一旦君主对臣子生出猜忌或怨怼,这层金字塔尖般脆弱的「保险」就立刻土崩瓦解,根本挽救不了臣子的性命。

刘文静和裴寂的悲剧正是一个个注脚:免罪金牌的保命之力毕竟建立在君臣关系互信的基础上。一旦君臣关系破裂,免罪金牌立刻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免罪金牌的作用非常有限。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人暂时看到希望的倒影,却无力改变现实命运的残酷。要在新朝站稳脚跟,功臣们还需要更为稳固的保命根基。

无牌的秦琼,李渊金瓶胜过虚饰

在李渊封赏功臣之时,有一人明显实力超群,却没有得到免罪金牌。这个人就是秦琼。

秦琼本是李密和王世充麾下的猛将。620年,在历经战火风云,目睹王世充内斗日盛的情况下,秦琼终于看清大势所趋,果断决定投靠当时势力正盛、前途无量的李渊麾下。

但此时李渊发放免罪金牌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秦琼作为新投,自然无缘这一在当时意味深远的荣誉。然而李渊却十分欣赏秦琼的过人胆略和政治手腕,渴望留下这个猛将为自己所用。

为了留住人才,李渊亲自派了一位心腹使者前去见秦琼,将一只价值不菲的金瓶送给对方,并传达自己的嘱托:「卿不顾妻儿远涉重洋而来投我,又立下汗马功劳。我的肉身都可以割下来赏赐你,何况些许玉帛!卿当再接再厉,建功立业。」

李渊说,你不顾家小远来投靠我,又立下赫赫战功。我都可以割下自己的肉来犒劳你,又何必在意些个玉帛!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多建奇功。

李渊的真心话语,让秦琼深受感动。一个小小的金瓶,竟然蕴含着如此真挚的嘱托和令人担当的信任。这份真心的鼓励,比任何虚饰的免罪金牌都来得实在动人。

从这一刻起,秦琼对李渊产生了敬佩和忠心,他暗自发誓一定不负所托,为这个明君建功立业。而李渊也通过这番肺腑之言,将人才牢牢抓在了身边。

后世的记载证明,李渊对秦琼的信任是正确的。秦琼不负厚望,屡建奇功,成为李渊和李世民麾下的神级猛将。正是有了李渊金瓶般真挚的肯定,秦琼才安心尽力,最终善终于世。

可见,要留住人心笼络人才,仅靠外在的荣誉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李渊对秦琼的金瓶和承诺,让秦琼坚定了为其效力的决心。这份真心的信任,比任何虚名和饰物都来得管用。

李世民夺位之后,刻意抹杀李渊功绩

李渊在位时,选贤任能,广纳人才,使唐朝国力日益强盛。然而好景不长,他与李世民父子之间终究兵戎相见。620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夺取了帝位。

李世民的夺位毕竟不是正当的帝位继承,为了掩盖这一非法来源并合理化自己的皇位,李世民在位期间采取了种种手段来抹杀李渊的功绩,包括修改史书、删除碑文、减少李渊庙号祭祀等等。

李世民希望人们把唐朝的创业功绩都归于自己,而遗忘李渊这位开国之君。为达到这个目的,李世民甚至把李渊晚年被他软禁的情况编造成李渊昏庸无道,以凸显自己夺权的正当性。

正是在李世民这种有意的历史修正中,李渊的开国功绩被刻意抹杀。人们的记忆都是建立在史书的基础上,所以历史渐渐被篡改,李渊的事迹也被长期埋没。

今天,我们回望唐朝的开国史,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李渊不应该成为历史的遗忘者,他作为唐朝的奠基者,选贤任能、功在开创,应该再次被历史所缅怀。

李世民夺权后的功绩不可磨灭,但这也不能抹杀李渊开国的伟业。唐朝之所以能在开国之初就具有雄厚的国力基础,靠的正是李渊广纳人才、举贤任能的治国方针。这是任何后世修史所不能也不应该磨灭的。

免罪金牌不如真心,信任强于虚饰

看似荣光非凡的免罪金牌,最后也护不住刘文静的性命。而没有得到金牌的秦琼,却通过李渊金瓶般的真心肯定,成就一生传奇。

历史的这一惊人反转,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道路上,真金白银的信任远强于任何虚饰的荣耀。仅靠外在的名利地位是不足以立足的,获得强者的真心信任和支持,才是立身之本。

对臣子来说,要保命全家,就要尽心尽力,通过实际行动赢得君主的认可。对君主来说,要笼络人心,就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肯定,不要吝啬赞美之词。

李渊作为一个卓越的开国之君,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广纳贤士,给予真心的信任,才构筑了唐朝厚重的国力基石。同时,他也慎重使用免罪金牌等手段,进一步稳固力量,巩固政权。

结语

历史告诫我们,只有真心实意地信任他人,自己才能获得稳固的基业。这不仅对皇帝治国有效,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具有借鉴作用。我们都应该学会赏识他人、给予肯定,而不是轻易怀疑猜忌。因为,信任能成就伟业,猜忌只会毁掉前程。

人心之需求与历史的教训,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抹煞。李渊的智慧与宽厚,至今还在发光发热,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