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为了让粟裕抗美援朝,给他配备了两位助手,可惜都没去

2024-07-24历史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那会儿,本来是想让粟裕挂帅的,可那会儿粟裕身体不行,去不了,这才换成彭德怀挂帅出征。

实际上,那时候毛主席给粟裕安排了两个助手,一个是萧劲光,一个是萧华,可这三位将军最后都没去成。

最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这支部队包括第 13 兵团(旗下有 38 军、39 军、40 军)、第 42 军、炮兵第 1 师、第 2 师、第 8 师,总共 25.5 万人。司令兼政委是粟裕,副司令是萧劲光,副政委是萧华,后勤司令是李聚奎。

另外啊,当时第 13 兵团的司令是黄永胜,虽说他也是咱军里的一员猛将,可林彪、罗荣桓觉得,这场仗太重要了,黄永胜或许干不了,于是就提议让邓华来替代。

那时候,邓华是第 15 兵团司令,中央军委一决定,直接让 15 兵团和 13 兵团的司令部对调,弄出了新的 13 兵团司令部,司令是邓华,政委是赖传珠,副司令是洪学智和韩先楚,参谋长是解方,政治部主任是杜平。

好多人觉得,不管是第 13 兵团还是第 15 兵团,都属于四野的队伍,而且是在挨着东北的朝鲜打仗,照理应该让林彪指挥,那毛主席为啥首先选粟裕呢?

其实这原因没多复杂,主要是那会儿林彪有病,据说他「怕风、怕光、怕水」,反正不适合领兵打仗,更别提去朝鲜那种艰苦的地方了。

并且,毛主席早就清楚,朝鲜战争绝不是能迅速打完的,肯定得打持久战。所以,得让全国各地的部队轮流入朝参战,不存在说四野的部队是主力这种情况。像第二批入朝的部队,那可是三野的王牌部队第 9 兵团。因此,让谁挂帅,不能看谁的部队是主力来定。

从这个方面看,粟裕那可是相当合适的人选。

在解放战争那时候,粟裕的军事才能广受夸赞,不管是早先的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粟裕都展现出了特别强的指挥本事,连林彪都感叹:「粟裕尽打神仙仗!」

但遗憾的是,那时候粟裕身体有病,没法去出征。

另外,中央军委给粟裕安排的两个助手,副司令萧劲光和副政委萧华,都因为有事情要忙,没法去。

萧劲光那时候是海军司令,大伙都清楚,咱们军队在建国前根本就没啥海军。刚打完的解放海南岛战役,是靠着好多木帆船,去硬磕薛岳弄出来的军舰、飞机立体防线,才赢下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登陆战。

这次海南岛战役,虽说展现出了我军的英勇无畏,可也暴露出我军在海军发展方面极度落后的状况。所以,毛主席专门跟刚上任的海军司令萧劲光讲,必须赶紧发展新中国的海军!

所以呢,抗美援朝战争开打那会儿,萧劲光正一门心思发展海军事业呢,没精力去朝鲜参战。

那个时候,萧华是总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初期,解放军要转型,总政治部的事儿特别多,而且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身体欠佳。这样一来,作为副主任的萧华,承担了好多工作,也没精力去朝鲜参战。

就这么着,中央军委起初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粟裕、副司令萧劲光、副政委萧华,最后都没去成,这成了一个遗憾。

1950 年 10 月 8 号,中央军委仔细琢磨后,把东北边防军改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让彭德怀当司令和政委,带着队伍出发作战。

同时呢,在志愿军司令部,邓华是副司令还兼任副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也都是副司令,解方是参谋长,杜平是政治部主任,实际上,这就是第 13 兵团司令部的配置。

1952 年 4 月,彭德怀回国治病去了,这时候邓华就成了志愿军的代司令。

这时候,邓华跟中央表示,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希望让粟裕到前线来接替志愿军司令这个职位。

不过,中央觉得,粟裕还有其他工作得管,并且那时朝鲜战争的局面大致稳定了,邓华对前线的情况最清楚,用不着换人,所以就没答应邓华的请求。

后来,彭德怀对邓华做出这样的评价:「邓华知识不少,特别有脑子,思考问题有眼光,还很周全,打仗勇敢,又细心,能想出好点子,是个得力的帮手。」

再说彭老总做完手术以后,原本是要回朝鲜前线的,可毛主席却决定让他留在国内,代替周总理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就这么着,邓华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兼政委,给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了没法抹去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