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7年,蒋介石和毛福梅、宋美龄,在溪口镇老家,一张罕见的合影

2024-07-24历史

1937 年,蒋介石偕宋美龄抵达奉化溪口镇故乡。此次归乡,蒋介石难得地与毛福梅、宋美龄于溪口镇武山南端谭墩山的文昌阁前共同留影,此照片极为稀有。

此照片中存在一关键细节,即正妻毛福梅居于主位,其气势不凡,而在旁的宋美龄抱着孙儿,未朝向照相机镜头,面容呈现痛苦之态,显然是在回避镜头,有人称其装扮似姨太太。再看毛福梅,其神情复杂,貌似对这般合影不甚乐意。

文昌阁兴建于清朝雍正九年(1731 年),阁中供奉魁星,故而又称「奎阁」。此地曾为溪口「文昌会」「文武会」「锦溪书斋」等祭祀活动及文人集会之处,亦是溪口镇的十景之一。

1924 年,蒋介石自广州抵达溪口镇,见文昌阁破损严重,遂出资命其同父异母之兄弟蒋介卿主持重建事宜,该工程于次年 9 月告成。重建后的文昌阁为两层建筑,总面积达 500 平方米,较以往更为宏伟。

依蒋介石之构想,其重建文昌阁旨在为乡亲提供一处游憩之地。建成后,蒋介石将其命名为「乐亭」,且作【乐亭记】。蒋介石言:「此处于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皆徘徊留恋而不舍,无论仁者智者,皆于此得乐,遂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

然而,溪口镇民众仍惯以「文昌阁」相称。蒋介石看似为乡亲们提供一处游憩之地,然其与宋美龄成婚之后,文昌阁终归沦为私人别墅与藏书之所。由此可见,蒋介石于文昌阁前拍摄此张合影,足证其对三人合影之看重。

1901 年,溪口镇岩头村的毛福梅年方十九,在其父母的安排下,与年仅十四岁的蒋介石成婚。于岩头村,毛福梅的家族乃当地望族。自她与蒋介石结为夫妻后,便成为中国众多封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恪守妇道,即便出身大家族,却也不敢忤逆父母之命。

客观而论,蒋介石与毛福梅成婚之后,曾有一段愉悦的岁月,外出求学时曾长期携其在侧,直至1906 年赴日本留学。蒋介石赴日之后,毛福梅返回溪口镇,自此伴同婆婆王采玉操持家事。

1921 年,毛福梅的婆婆与世长辞,她在蒋家最为亲近之人离去,且丈夫久未归家,幸有幼子蒋经国相伴。然而,1927 年毛福梅于蒋家的地位遭受严峻挑战,缘由是蒋介石对宋美龄一见倾心,且渐至谈婚论娶之境。

1927 年 12 月 1 日,蒋介石与宋美龄于上海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婚礼。此场婚礼被赋予诸多政治标识,诸如政治联姻、中西融合、佳人豪杰等。李敖曾如此形容二人的婚礼:

「于外滩大华饭店举办盛大婚礼,在该豪华饭店的大舞厅中,来宾达一千三百余人。众多圆桌上满置鲜花,并有以鲜花制成的钟铃。礼堂之上悬挂着大幅孙中山遗像、青天白日党旗以及偌大的喜字。」

彼时存在这样一种论调,「蒋宋于上海完婚,乃上海近代历程中的一桩要事,亦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值得深入剖析、探究。」蒋介石亦颇为激动,其在当日日记中记述:「见吾爱缓缓而来,似云霞飘然而至。生平未有的情爱,于此刻一并涌现,不知吾身处于何方矣!」

然而,众人皆将毛福梅遗忘,只因她遭蒋介石遗弃。蒋介石决意与宋美龄成婚之后,决然返回溪口镇,欲与毛福梅离异,即便二人已有一子。难以设想毛福梅何等悲戚,她执意不肯离婚,且为此大闹不休。

最终的结局为:毛福梅于离婚协议上署名,其条件为蒋介石承担她往后的生活所需,且采用「离婚而不离家」之形式,依旧准许她居于蒋家老宅丰镐房,认可她为蒋家的关键成员。

一位无任何过失的女子,以此般方式遭迫与丈夫离异,毛福梅内心之苦痛可想而知。此后,蒋介石与宋美龄每次归乡,皆以「大姐」称毛福梅,三人相处貌似颇为「融洽」。

常言道,世事无常,福祸难料。1939 年 12 月 12 日,日军对溪口镇实施空袭,毛福梅惨遭不幸,时年 57 岁。因其身份之故,毛福梅的墓碑上书「显妣毛太君之墓 儿经国敬立」,未添「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