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邓颖超曾多次写信邀请张学良回国,但却只收到了七个字,字字戳心

2024-05-08历史

张学良是一位难以概括的是非人物。

多少年来,无数人纠结于「张学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这个问题至今仍得不到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答。

张学良一生虽足百年,但他的执政生涯算起来却只有短短八年。

这八年里,他亲身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事件,作出过毅然易帜、调停中原大战、辞职下野、「剿共」、「通共」、临潼捉蒋、送蒋回宁等等「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

有人紧抓他的过错,骂他是「花花公子」、「民族败类」和「千古罪人」。

有人聚焦他的贡献,赞他是「爱国少帅」、「民族英雄」和「千古功臣」。

两种声音差距之大,也让张学良的历史形象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具有争议。

张学良晚年曾动过重游故土的念头。

一句「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就道出了他想要还乡的心思。

当然,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此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邓颖超更是在邓小平的委托下四次写信诚邀张学良回国,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

怎知,最后她只收到张学良无奈递回的七个字,字字戳心。

邓颖超给张学良写信

从1979年底开始,邓颖超就被托付了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

在她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在八十年代积极开展了对台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她认识到,对台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却也是必须动员全党实现这一重大任务。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后来她还以【瞭望】杂志海外版为窗口,为桥梁,为纽带,加强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交流和来往,促成了爱国的「统一战线」。

她总能强调要做「人」的工作。

只有知道别人所想,才能明白对方的顾虑以及犹豫,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并且真正关心和关怀台港澳同胞、侨胞的切身利益,使他们对故土、对祖国重燃热情。

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她就开始给在台定居、刚刚恢复自由的张学良写信。

这和她是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的组长,愿意为一切能促进两岸统一的可能投入精力有关,也和她是周恩来的妻子有关。

要知道,周恩来和张学良有着深厚的交情。

哪怕后来他病重卧床,打听到张学良患了眼疾,也不忘托人四处打听,看能不能为张学良做些什么。

1975年他临终前,更是留下遗言:「不要忘了台湾的那位老朋友」。

张学良在台湾被秘密幽禁多年,也一直没有忘了周恩来。

周恩来病逝后,他迟一步收到了消息,却苦于没有人身自由,不能去送这位珍贵的朋友最后一程。

到了80年代末,王树常的儿子王冀特地赶来台湾拜访他的时候,他还提起周恩来,称周恩来是他最欣赏的最优秀的政治家,为人也很好,是他的好朋友。

「周是绍兴人,但在东北长大,他的叔叔在沈阳电报局,我还照顾过。我和共产党合作就是因为周。」张学良对王冀如此说道。

这也足见张学良和周恩来渊源极深,感情极深。

事实上,后来张学良被秘密幽禁在台湾的时候,周恩来还通过种种关系,设法给他送去密信。

密信上,周恩来只写了短短16字,那就是「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有期。」

连同这封信一起寄去的,还有张学铭和张学思写给张学良的信。

这是周恩来考虑到张学良惦记着留在大陆的两个弟弟特地添上的。

当时,为了把这三封信顺利送到张学良的手上,周恩来把能请托的人全部想了一遍,才找上了「朱五」小姐朱媚筠。

朱媚筠是朱启钤老先生的女儿、朱光沐的夫人,在台湾有亲属,符合到台湾探亲的条件。周恩来相信她能完成这一任务。

后来朱媚筠通过曹家,将三封信送到了幽禁在曹家的张学良手里。当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962年的10月10日,而这三封信是在1961年写就的。

信件虽来得有些迟,却依旧能慰藉张学良的内心,以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他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本人的关怀,对未来恢复自由有了期待。

这也使得,哪怕后来周恩来去世了,作为他的妻子、他最亲近的人,邓颖超也可以凭借这段关系,以私人名义和张学良联系,为中央争取其回国「探探路」。

于是,1990年,在张学良恢复自由后举办的90岁寿宴上,邓颖超就给他发去了贺电。

这也是邓颖超第一次诚邀张学良回国。

张学良返回大陆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新中国政府不断争取其回国而台湾方面始终限制他自由、企图阻拦他返回大陆的重要原因。

当时,张学良的90岁寿宴被安排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

这是张学良恢复自由后第一次和大众接触,到场的不再只有赵四小姐等亲属,还有王冀和他的太太、王新衡的儿子及其弟媳妇等等有交情的人家。

他们一同看到了被特地悬挂在礼堂正中的邓颖超的贺电。

贺电里,邓颖超开头即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先生」,表达了对他的亲近和敬重之情。

她提到了周恩来,表示周总理认为张学良乃千古功臣,后边更进一步总结张学良的贡献,表示人民都不会忘怀他的付出。

贺电的最后,邓颖超表达了对张学良的祝福,也表达了对「再度聚首」的期盼。

也是在这场寿宴之后,张学良跟王冀谈起了西安事变,谈起了周恩来,打听起了很多旧部的情况,表达了想回大陆的愿望。

张学良对王冀说道:「最好是能去大陆看看。如果能成行,就让你陪我去。」

可以说,邓颖超的贺电,重新唤起了这位离家已久的90岁老人的思乡之情。

张学良回信婉拒

1991年的亲笔信,是邓颖超的再接再厉。

这一年的3月,张学良获准前往美国探亲。在出发之前,他在机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没有掩饰他有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想法。

邓小平得知后,更是联系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家主席杨尚昆,表示值得开会「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邓颖超就是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委托,才以私人名义又写了一封欢迎信。

这封信后来由党内专使吕正操亲手送到了张学良的手里。

邓颖超依旧是以「汉卿先生如唔」作为开头,「问候您的赵女士」作为结尾。

她没有掩饰自己写信的缘由,直白点出她是受到邓小平的委托,整封信件是由邓颖超用诚挚热情的语言写就,信件里,她代以邓小平为首的当时在世的中共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敬重和怀念之情,进一步邀请他回大陆看看。

张学良是在1991年5月30日的上午,在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里接过这封信件的。

当时他动情地把这封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还把它小心折叠好,放进了自己胸前的口袋。

吕正操是张学良的老乡,也是他的旧部,还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参与者,和张学良有至深的私人感情。后来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后,周恩来还指派他为张学良的联系人,参加到设法救援张学良的行动里。

由他在这个关键时刻来见张学良、来递周夫人邓颖超写的这封信就十分合适。

见张学良有将信随身携带的打算,他还特地询问道:「这样不会对您有影响?」

张学良摇了摇头,只说:「不碍事。」

但其实张学良心里还有不小顾忌。

后来他给邓颖超写的回信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周夫人颖超大姐惠鉴:吕正操来美交下尊札,无限欣快。又转达中枢诸公对良之深厚关怀,实深感戴。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显然,张学良「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他却怕因为自己个人的事,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他也向吕正操坦诚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自己还不能马上返回大陆探亲。

张学良无奈放弃

张学良并非没有为回国做努力,尤其是在他接二连三地接到邓颖超的邀请信之后。

1991年,结束美国探亲之旅、重返台湾生活的张学良就打通了王冀的电话,邀他到台湾「来谈谈」。

他想回大陆老家看看,希望王冀帮忙穿针引线,帮他先到大陆「打个招呼」。

张学良到底担心李登辉不放行。当初是李登辉上台后解除他的禁令,他才能恢复自由,以他仗义的性格,实在是不想和李登辉闹了难堪,就想着让大陆领导人先写封邀请函寄过来,他再拿着这封邀请函去向李登辉请示,这样就「一定没有问题」。

在王冀答应下来,设法和北京取得联系,甚至亲自回国,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邓颖超等人等人详谈的时候,张学良已经做好了他回国后的规划。

他计划经由香港抵达大陆,先在北京待两天,希望礼节性地会见邓小平,之后到老家沈阳再待两天,看看父老乡亲和当时的旧部,最好在沈阳电视台做个简短的演讲,表达对家乡人民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他还告诉王冀,他会做好「小妹」的思想工作。这里的「小妹」指的是赵四小姐,她向来反对张学良回大陆。

张学良兴致勃勃地安排着回国后的行程,但他左等右等,一直等不来大陆领导人的邀请函。

在这之前,张学良和王冀就做过商量,他们一致认为不用特别指定谁来写。邓小平的邀请函也好,杨尚昆的邀请函也行,里边都少不了负责对台工作的邓颖超等人的润笔,都能起到他们想要的作用。

张学良和王冀只想在不惊动李登辉的情况下尽早拿到这封邀请函,「越快越好」。

王冀还特别提醒台办,让他们写好邀请函之后,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馆联系他,他再飞回北京来取。

但这事一直到秋季都快过去了,也没回信。

王冀还为此感到奇怪。

「此事不要再提了。」

在他按捺不住重新问起张学良的时候,张学良只回了这么七个字,字字戳心。

他能从中听出张学良无奈、失落的情绪,甚至,他猜张学良已经对回大陆一事「死了心」。

张学良没有告诉他后来发生了什么,但1991年年底,他返回大陆之后,还是在一个前政治局委员口中知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他们想要的邀请函没有交到他手里,也没有交到张学良的手上,却的确寄去了台湾,又被李登辉的人拦截了。

张学良还因此被请到了李登辉的办公室,被斥责「你怎么可以背地里搞这种名堂。难道你还

要搞个西安事变或台北事变吗?」

这句话十分难听,张学良当时感到很难为情。

他好面子、重尊严,自觉这事过后,「自己两边不是人,台湾当局得罪了,大陆方面也觉得被骗了」。

这之后,他自觉回不去大陆,也不想留在台湾,干脆就申请前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