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军长何畏为何走上不归路?主席事后评价:是红四方面军的坏人

2024-01-30历史

何畏军长为何成叛徒?主席:红四方面军坏人。

曾经有一则关于毛儿盖红一、四方面军联席会议上差点发生火并的故事,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份杂志上广为流传,影响力颇大,甚至还引起了徐向前的关注。

然而,徐向前看过这篇文章后非常惊讶,坚决否认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并写信给杂志社,强调讲历史要有严肃态度,不能随意编造。

故事虽然精彩刺激,但是缺乏历史依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虚假性。在毛儿盖会议期间,周副主席病重无法参会,而何畏当时的职务地位也无权参会。

至于一把手枪瞬间打出十几发子弹的情节,编故事的人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难道何畏当时使用的是一把德国进口的二十响快慢机?

然而在会议期间携带盒子枪进入会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无论如何,故事中的何畏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他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军史叙述中基本被忽略,如果提到,也会被描述成一个「脾气暴躁的坏人」。

例如,有很多文章提到,何畏因为一次战斗的失利而迁怒于作战科长周希汉,周据理力争,何一怒之下拔出手枪向周连开五枪,周竟然毫发无损。

周希汉事后曾经谈起此事,总是笑称「何枪法太差,我确实命大」。

八路军386旅参谋长周希汉和旅长陈赓在抗日战场合影,这一场景不仅凸显了周希汉英勇无畏的傲骨,也突显了何畏的深思熟虑和人情味。

虽然何畏曾经开枪出气,但他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军阀,他舍不得真正打死周希汉。当时只有聪明过人的周希汉能够理解他的用意,而何畏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过分,他特意嘱咐手下要照顾好周,并想办法弄只老母鸡来炖给他。

这表明,何畏并非全无人情味的粗莽暴汉,而是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历史人物,绝不能简单地将他脸谱化。尽管何畏曾被人评价为负面人物,但他的人生历程中也有许多值得赞扬的闪光点。

1. 何畏,字畏何,1900年出生于海南博鳌,自幼随父移民马来西亚。青年时期,他积极参与反殖民运动,因反对殖民当局而被迫流亡海外。

回国后,他先后就读厦门大学,并在一家服装厂工作,直至参加省港大罢工,之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 2. 在黄埔军校的求学生涯中,何畏结识了许光达、宋时轮、张宗逊、杨至成、谭希林、郑庭笈、邱行湘、郭汝瑰等优秀同学,并在校期间参加了广州起义。

毕业后的何畏,被派往越南,与越南游击队一起与法军作战,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并对广西的地理民情有了深入的了解。

3. 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何畏被派往广西参加百色起义,成为红7军的一员。在此期间,何畏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善战和智谋过人,成为红7军中的知名人物。

他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有人称他为「小诸葛」,也有人称他为「拼命三郎」,这都证明他是一位难得的智勇双全人才。

何畏,一位拥有丰富经历和高文化水平的红军干部,曾在国外参加反帝斗争,上过大学,毕业于黄埔,并有过国内两次起义的经历。

他的工人出身,使他在以农民为主体的红军队伍中更加突出。然而,他在1932年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成为张主席的心腹,这注定他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在红四方面军中,何畏能够幸存下来,是因为他对张主席的忠诚以及他出色的战斗能力。1933年,四方面军转战川陕,何畏在张主席的推荐下成为了红9军军长,与王宏坤、周纯全、李先念、王树声等响当当的人物平起平坐。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的懋功会师,这是长征中的一件大事。四方面军在5月份就做出决定,由何畏和李先念带先遣部队进入懋功地区,为一方面军打开通道。

最早和一方面军会师的部队是25师74团,而这正是红9军的部队。何畏是四方面军最核心的人物之一,地位高于副总指挥王树声。

在张氏割裂红军的问题上,何畏是坚决支持张氏的骨干之一,甚至发生了何和余天云一起持枪威逼朱老总的事件。

何畏因无法忍受张氏的公然表现,导致他在张氏失势后处境困难。此外,当时对张氏的批判也波及到了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促使他最终选择了离开队伍。

并非只有何畏有离开延安的想法,许世友也计划回到老家进行游击战,只是被及时阻止。许世友表示,在批判张氏罪行的时候,他保持沉默,但后来听到了周纯全和何畏可能被枪毙的消息,他作为军级干部,觉得自己难以置身事外,于是决定离开。

何畏在许世友事件后的心理压力增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有人声称他煽动许世友和王建安等人离开。所幸当时负责审查的董必武坚守公正,坚持认为许世友等人不能被处决。

他认为他们的言论虽然激烈,但都是出于一时冲动,不能作为审判的依据。此外,董必武还强调了最有说服力的一点,那就是这些准备出走的干部是个人行为,他们之前与部队没有任何联系。

要知道,当时在陕北的四方面军有4军和31军,实力远远超过一方面军,如果真的发生叛乱,后果将难以想象。

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何畏的干部地位与许世友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许世友等人被尊称为「好同志」,而何畏却受到公开批评,甚至被贺龙称为「乱弹琴的工人」。

尽管主席指出何畏和张氏一样,都未彻底承认错误,但何畏最终选择了不辞而别,于1937年4月离开了延安,从此杳无音信。

何畏的结局众说纷纭,但终究成了一宗谜案。何畏的出走使他成为反面典型,主席在谈到四方面军干部时,虽然认为除了何畏都是好的,但他仍是四方面军唯一的「坏人」。

如果何畏当初能像周纯全那样深刻认识自己的问题,留在革命队伍中发挥作用,那么他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甚至在授衔时至少也能获得上将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