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9年,112天复制出了一个新的天安门,有多少人知道它重建过?

2024-01-30历史

如今的天安门并不是当年原版的天安门 。而是新中国又重建的。这个冷知识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甚至一些生活在北京本地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件事。可事实就是如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时候,天安门城楼被人重建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天安门为什么会重建呢?为什么重建天安门这件大事,在当时却没有什么人知道呢?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从此,近代以来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这个城楼在新中国有着极强的政治象征意味。

天安门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明朝时期 。几百年前,北京还叫燕京,在元朝时,这里被元朝统治者设立为中都,后来又成为了大都。元朝虽然幅员辽阔,但是统治者们并没有统治天下的能力,短短百年,起义四起。后来,朱元璋赶跑了元朝统治者,由南向北完成了国家统一, 明朝建立,大都也改名成为了北平。

虽然朱元璋最开始的都城是在南京,但是其子朱棣作为藩王常年在北疆卫边,主要根据地就是北平城。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夺来了皇位,即永历皇帝。

永历皇帝在北边待久了,并不适应南方的生活,而且由于其当了皇帝后,北边防务空虚,游牧民族骑兵常常犯边,所以永历皇帝在国库充足、漕运浚通之后决定迁都。永历十五年,朱棣召集了天下能工巧匠,修建北京的皇城。负责修建皇城的人依据着南京皇城的正门形象进行仿制,竣工之后,这个正门成为了承天门,也就是今天天安门的前身。

随着明朝逐渐衰落,清军入关,清廷将国家统治中心也定在北京。在顺治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皇帝福临下令重新修建承天门。然后将之改名为天安门, 取「受命于天、安邦定国」之意。 后来的几百年中,天安门几乎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种种屈辱,虽然也经历过几次修缮,但是并没有改变什么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安门直接成为了国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新中国大多数大规模阅兵式的观礼台以及重要活动的场所,俨然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标志。

可是这样的重要政治标志,怎么会发生了一次堪比重建的大修,怎么还几乎不怎么为人所知呢?揭开这个谜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重建天安门城楼。重建天安门城楼这个决定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这个大工程还要与六十年代的一次地震说起。

在1966年3月8日凌晨,平静的北京城还笼罩在夜的宁静中时,忽然大地传来了一阵剧烈的震动。 震动来自河北省邢台地区,这里发生了里氏6.8级地震 。虽然北京与之距离较远,但是仍然被波及到了,虽然地震幅度不大,但是对于历史文物建筑较多的北京来说,还是对一些老建筑产生了影响,而天安门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在地震之前,历经数朝,在风雨中屹立了五百多年的天安门城楼,已经有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不仅建筑结构已经严重变形,而且北京建设大量汲取地下水,导致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城楼主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下沉,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多次对城楼进行一定程度修缮,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天安门的问题,再加上这次的河北地震,天安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天安门作为新中国政治层面的一大象征标志性建筑,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对于我国形象有着较大影响,而且其作为一些国家级大型活动场所,也很难容忍有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于是 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将天安门城楼全部拆除 ,并在原地按照原规格与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新的天安门城楼,用更新的材料来保障天安门的结构稳定性,而这一切都是在秘密的条件下进行的工程。

天安门作为几百年前,集天下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建筑,其重建施工难度巨大。当时有一些人对我国自身的建造施工能力存在质疑,提出要让外国人来承包施工,并且预估时间差不多要三到五年。 方案报告给周总理后,很快便被否决了。

首先, 天安门作为我国的一大标志性建筑,交给外国人来做,这不仅是崇洋媚外,也是对我国民族自尊心的一种巨大的损害。 其次,三至五年的工期,势必会让天安门的城楼重建的保密工作难度倍增,且意味着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无法使用天安门作为一些重要活动的场所,而当时并不能很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代替场所。

由于工程浩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就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革委会等组织部门参加的 「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 ,而这项工程最终也就落在了背景和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身上。

由于当时的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处于敌对状态,尤其苏联,甚至陈兵数百万,严重威胁我国主权与国家安全,因此,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一定要做到足够的保密,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

所以组织在挑选施工人员时,除了工作能力,思想觉悟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标准。于是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挑选了一批政治上过硬,能力上可靠的精兵强将, 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釉连、架子工连、混合连五个部分。

接手这个工程之后,施工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到保密。除了施工人员要保密之外,还要将施工场地给团团围住。 天安门城楼长66米、高32米、宽37米 ,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给严密地罩起来,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虽然可以采取钢管搭建,但是这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不满足时间紧任务重的要求,而且还容易暴露工程项目。但是工人们很快想起了应对的方法,架子工放弃了钢管搭建的方法, 选择脱离传统的杉篙搭建。 几根杉篙被连在一起,然后顶上用苇席搭起天棚,四周也围起来,除了人员与材料进出的通道,其他地方严丝合缝,丝毫不露。而这一切准备工作只用了八天时间。

苇席虽然看起来十分简陋,但确实很好起到了保密的效果,来来往往的人们并不知道这里在干什么,绝大多数人觉得这里进行的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修缮工程,就连附近的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天安门城楼正在发生什么。

在苇席之内,工人们正进行紧张的测量,并准备对天安门城楼进行拆除。当测量数据上报中央之后,毛主席亲自下了 「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的批示。经过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天安门城楼在苇席包裹之下秘密拆除了。在原址上开始了重建工作。天安门城楼有着60根柱子,大小不一,但是都十分庞大,重达数吨,由于要求原样复制,所以寻找木头便成为了一道难题。专家们在海南岛以及云南的一些原始森林中找到了符合建筑要求的木头,但是受困于当时新中国的交通运输条件,很难进行开采利用。

后来采用的木料多为从加蓬或者印尼进口而来的木材 ,这种木头虽然不是红木,但是却与之相差无几,不仅质地坚硬,而且欲火不着,就连木工连的负责人姚来泉也没有见识过这么好的木材。柱子的木头解决后,便是一些细节用木,这里需要用到大量的楠木或者黄柏木等,而这些木头则是从故宫、天坛、东直门拆下来用上的。

而从故宫拆出来的材料都要 按照顺序编号,还要画上草图,并标明具体位置,以求建造出来的新城楼与原版一模一样。 虽然外表相同,但是国务院要求所有材料要更新,用现代化技术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以保证整体建筑结构有更高的稳定性。所有木头中,连一点窟窿和裂缝都不存在。

经过警长的施工,一座新的天安门城楼很快又重新在原地出现,不仅大小与旧城楼没有差别,而且色彩、装饰等也几乎一模一样,仿佛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 经过一百多天奋战,整个工程只剩下了最后一步——挂国徽。 作为天安门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旦挂歪了,这是一件十分严重的错误,周总理与国务院对此十分关注。这个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木工负责人姚来泉的身上。

在挂国徽的当天,测量局的工程人员专程将 国内精度最高的德国进口高级经纬仪 对准了天安门城楼,经过几个小时的测量、比对与安装,国徽才准确无误挂在了北京中轴线上。这项伟大工程也基本宣告结束。

从1969年12月15日开始,到1970年3月7日, 曾经那个计划让外国人承包,还要花费三五年时间的巨大工程,被中国的能工巧匠们,用了仅仅112天的工期建造完成 。整个工程有全国21个省市参加,有超过200个部门参与,随着苇席天棚的拆除,一座崭新辉煌的天安门伫立在了北京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