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文统被杀,忽必烈对汉人政治精英不再信任,李璮谋反,兵败身亡

2023-12-09历史

王文统的灭亡

再来说说李璮的事。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李璮。他就是李全的儿子,有的又说是李全的养子。但不管是什么,他就是李全的继承人。 李全被赵葵打败之后,陷于泥潭之中被人家杀死,他的老婆杨妙真就接替了他的位置。1232年,她还「代入觐,得绍夫职」,得到窝阔台大汗的亲切接见,正式下文任命她接过老公的班。当时耶律楚材称她杨行省。

不过,以前老公还在的时候,杨妙真很少冒着管事,只有到关键时刻才出来收拾残局。这时老公死了,她不得不出来带着老公的部属渡过难关。 后来,李璮长大了,她认为可以让这个儿子出来干事了,就把大权全盘交给 李璮。

李璮就这样成了益都行省的第一把手。

李全还活着时,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当两面人,在金宋两边通吃,尤其是善于把宋朝当傻瓜,已经公开投降了蒙古,仍然去向宋朝要经费,而且宋朝居然满足他。 如果不是碰着赵家兄弟这对牛人,估计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戏份会更多,更精彩。

李璮接过这个摊子时,也全面继承老爸的这个方针。

他深知,目前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还是蒙古最强。所以,把自己的野心收藏得很好。 他当时的地盘只有益都,并不算大,但他居然花了十年的时间,慢慢经营,势力范围就扩大到益都以东和东南的差不多整个山东半岛,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位高权重的地方军阀了。

在蒙哥最后伐宋那一年,他也带着部队积极响应,南下打宋朝。 当时的局面是,蒙哥在西路,忽必烈在中路,而他却在东路。他成功占领了海州和涟水,一下就把自己的势力推到与宋朝对峙的最前线。很多人一听到前线这个词,就怕得要命,怕人家哪天打过来,脑袋就会掉下。 可对于李璮这样的军阀来说,前线就意味着可以稳拿兵权,可以扩充武装力量,可以打下属于自己的地盘。

李璮的政治敏感性要比他爹强多了。他清楚地知道,蒙古的传统习惯跟汉地出入太大了,想在蒙古帝国里吃得开,你还得找一个大靠山。于是,勾搭上了蒙古帝国的牛人塔察儿的妹妹。如此一来,他所在的益都就被划成帖木格斡赤斤的一部分。塔察儿就是帖木格的儿子,现在全面继承了帖木格的所有遗产,是蒙古帝国东部诸王的大哥,是黄金家族里说话很有分量的人。傍上了这样稳固的靠山,谁还敢对李璮怎么样?于是,周边的那些牛人见到他时,都得点头哈腰。人家是宗王的女婿,手里又有武装,几方面综合起来,是很让人感到害怕的。

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不断向中央报告前方敌情太严重,需要很多军费,需要扩充武装力量。史书对他的记载是: 「恫疑虚喝,挟敌国以要朝廷,而自为完缮益兵计。」

蒙哥出征时,曾多次征调他的部队前去参战。可他不愿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每次都来个「诡辞不至」,到处找借口,不听蒙哥的调度。 他也知道收买读书人是最好的手段之一,于是就在自己的辖区内修试院、文庙,招聘儒生当自己的参谋。李璮还在东部威胁宋朝,蒙哥却在四川那里碰上硬骨头,最后被石头砸死。接着又发生了忽必烈兄弟的汗位之争。李璮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事业到了关键时刻。

他看到忽必烈回去了,一支支攻打宋朝的部队也被调回去打内战了,中原一带已经空虚得要命。他搞事的机会到了。

他哪能放过这个机会。如果此时不动手,这辈子就没有动手的机会了。

李璮回头一看,自己周边已经没有多少猛人了,虽然还有史天泽和严忠范这几个人,但他们都是汉人,是自己争取的对象。

忽必烈北上的时候,也要求各军跟他一起去打阿里不哥。别的人都派兵过去了,唯独李璮一个士兵都没有派出去。当时他手下有近八万正规军啊,忽必烈能不看穿他的心思才怪,但他以为忽必烈看不出。

忽必烈把阿里不哥打败后,各地牛人都纷纷跑到首都向忽必烈祝贺,但李璮仍然不理。 他现在忙着加固城墙。你是知道的,蒙古兵最忌讳的就是看到谁在修城墙,此前他们每打下一个地方,第一个动作就是毁掉城墙。 李璮当然知道这是犯忌的事。但他有个理由,就是防备宋兵的入侵。他还派人到处采购马匹。 这个动作又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因为他采购的范围很大,但他从不在他的辖区内采购,而是在境外用高价与政府抢购。另外,这家伙居然在他的辖区内准许流行宋朝的货币,这让蒙古帝国很恼火。

忽必烈北归时,为了稳住宋朝,以防关键时刻在边境闹出什么事情来,就派郝经出使宋朝,搞个假和谈。

李璮知道后,觉得要是和谈成功,自己扩充武装力量的借口就消失了,说不定忽必烈马上就把自己调到大草原上跟阿里不哥死磕了,那样一来,阿里不哥完了,自己的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他坚决不同意和谈,派兵出来骚扰宋境。于是郝经到边境之后,便被扣留下来。

李璮很高兴。当时,忽必烈重用很多汉族文人。他也像铁木真一样,每到一地,都叫大家推荐德才兼备的读书人。 在鄂州之战时,忽必烈觉得贾似道这样的人真不错,恨不得把他借来给自己用几天,便叫大家努力帮他寻找这类人才。

于是,张文谦和张易就推荐了一个叫王文统的人,说这家伙的脑袋很好用,智商超级高。忽必烈虽然进攻鄂州不怎么顺利,但一跟王文统聊上,心情大好,觉得这个王文统还真厉害,于是就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当高参。 忽必烈称汗后,把王文统提为中书平章政事,主管汉地的政务。他确实有很强的理政能力,到任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一下就使忽必烈集团的财政收入大增。忽必烈最终能把阿里不哥彻底打败,其实靠的就是强大的后勤保障。当阿里不哥的和林大闹饥荒的时候,汉地的物资却源源不断地给忽必烈的大军送过去。这些大多是王文统的功劳。

忽必烈对王文统很看重,曾经准备提他为丞相。但他才刚刚入伙,表现就如此抢眼,那些老早就跟着忽必烈的汉地知识分子就眼红了。

王文统这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上了高位,也不记得原来是靠谁推荐的,一点不给人家面子。 原来推荐他的张文谦成了他的副手。这些汉地的知识分子算起来,基本都是想投到忽必烈这里混口饭吃,然后靠嘴头功夫成为高官,个个都是怀抱远大理想的有志之士,只是那些人都会装一点,不像王文统那么露骨。 张文谦在跟王文统讨论问题时,常常提出不同意见,搞得王文统很不舒服。他就想把这伙人排挤出去。他在这方面的手段要比张文谦厉害多了,没几天就把张文谦调离中书省了。

王文统很快就发现,对他有意见的人很多。他列了个名单,主要有姚驱、窦默、许衡三个人。 他也知道这三个人跟忽必烈已经很久了,帮忽必烈出了很多计策,曾经让忽必烈从钩考事件起死回生,现在对付阿里不哥仍然靠他们,所以对他们不能那么简单粗暴。于是,他只要一碰到这几个人,就立刻跟他们满脸笑容地说话,假装十分尊重他们。 但在这几个人不在场的时候,就劝忽必烈把他们都提拔过去,让姚枢当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许衡为太子太保。 这几个人的官阶都猛提了几个档次,但全被赶到太子身边去了,不能再跟着忽必烈了。在官场上混的人都知道,皇帝

是权力的核心,要是离开皇帝的身边,就等于离开了权力中心,官职再高也没用。

这几个家伙个个都是玩权术的高手,对这些套路都熟悉得很,现在他们居然被王文统套路一次,心里当然很恼火。他们不想办法报复一下,他们还对得起谋士这两个字吗?

忽必烈对王文统的水平实在太欣赏了,想进一步提拔他为丞相。

三个人一听,如果他当了丞相,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这些人还能活下去吗?于是,集体反对,理由是,王文统学的不是正宗的理学,要是让他来管理这个国家,天下就会大乱。

忽必烈一听,就问:「他既然不行,那谁行呢?」

他们当然不能说自己行,正宗理学的儒生是不能这么说的,因此,窦默说:「许衡可以做。」

这跟推荐他自己有什么区别?因此,忽必烈一听就满脸不高兴。当然,他也只是不高兴一下而已,最后也没有任命王文统为丞相。

王文统除了当忽必烈的大官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李璮的岳父大人兼同乡。

他在那边跟那几个正宗儒生斗来斗去,最后没有斗上丞相的位子,心里很不爽。正好李璮说要他一起造反。他一想,觉得也对。与其依靠别人提拔,不如自己打天下。于是,两人就达成了造反的共识。

李璮天天酝酿着造反,觉得造反的前景很广阔。其实他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实力,是无法跟忽必烈直接叫板的。 因此,他还是联络了一下宋朝,说把涟海三城送给宋朝,一起打蒙古。此前,李璮把他的儿子李彦简送到首都当人质,这时他已经派人去把儿子叫了回来,然后宣布起义。

忽必烈当时正想猛追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哪知却接到这个报告,只得下令叫停追击阿里不哥的命令,叫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对付李璮。

几个谋士就出来。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拿出打李璮的方案,却万众一心地揭发王文统,说王文统是李璮派驻中央的内奸,证据是,他经常派他的儿子王荛跟李璮联络,商讨谋反的事。

忽必烈没有想到自己手下最能干的理政官员,居然也在暗中搞阴谋,他把王文统叫过来,直接就问: 「你跟李璮暗中勾结图谋不轨已经很多年了。这件事不光我知道,很多人都知道了。现在我只问你,你在这件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出过哪些主意?」

王文统一听,脸色居然一点变化都没有,说:「我一时也记不起很多,让我慢慢写出来,再交给大汗,可以吧?」

忽必烈说:「好。」

王文统就现场写完,然后交给忽必烈。

忽必烈说:「你自己念给大家听听。」

王文统当场就读了一遍。忽必烈听到其中有这么一句 「蝼蚁之命,苟能存全,保为陛下取江」 ,就骂了起来:「你原来还想为李璮求情吗?你以为你这样求情,我就同意吗?」

王文统以为,忽必烈虽然在说自己要造反,但肯定没有证据,只要帮李璮洗白一点,或许可以过关。哪知,他还没有再说话,李璮的信又来了,而且被忽必烈抓了个现行。

忽必烈把李璮的信交给他看,问:「这是什么?」

王文统一看,这个女婿硬是在关键时刻送这么一封信来,这是要把他搞死的动作啊。他的冷汗这才冒出来。

忽必烈指着信中那「甲子期」三个字问:「这是什么意思?」

王文统一看,忙说: 「是这样的。李璮老早就有造反的想法了,因为我在朝中,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我也老早就想把这件事向大汗反映,但因为大汗还忙着北方的事,我不想让大汗分心。所以就跟他说,等到甲子年才是举事的大好机会,目的就是先稳住他,让他推迟一下造反的时间。这样一来,大汗就有时间和精力收拾他了。」

忽必烈一听,这家伙到了这个时候还狡辩,把自己当傻瓜看。他摆了摆手,说:「你不要再说了。我给你这么大的权力,对你也算是不薄了。可你还是干出这样的事来!」王文统还在那里辩解,可他说了很多话,忽必烈却没有听到他最期望的「臣罪当死」这四个字。

忽必烈知道王文统已经死也不愿认罪了,就不让他再说下去,下令把他赶出去,然后捆绑起来。忽必烈再把几个儒生大臣以及张柔叫来,把王文统写的罪状和李璮的信给他们看,问:「你们看,如何处理这个家伙?」其他人还没有说话,张柔抢先大声说:「四个字:千刀万剐!」

忽必烈再问大家:「你们说该怎么办?」

大家当然都说:「该死!」

忽必烈说:「他刚才也在我的面前服罪了。」

王文统死了,看起来只是他个人的命运,其实因为他的这个事件,直接影响到了大元之后汉人精英的命运。 因为王文统,使得忽必烈对汉人政治精英不再放心,终于规定大元的丞相只能由蒙古人担任,彻底堵塞了汉儒通向最高权力之路。

李璮谋反

王文统被杀了,李璮那边仍然继续。

因为走到这个地步,不反也得反了。李璮这才觉得自己的准备还很不充分。虽然机会就在眼前,并被自己抓住了,可是实力实在不对等。他拼命讨好宋朝,除了免费送上那三城之外,还献上山东半岛的那些地方,要求宋朝恢复他老爸的名誉。

宋理宗虽然昏庸,但并不傻,这样的利好主动送上门来,哪能不接受?于是,答应李璮的要求,并任命他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诸郡军马。当然,还有个荣誉性的称号:齐郡王。

李璮也知道这些官职其实都是虚的。他带着他的部队打下了益都,然后又攻下溜州。

忽必烈原来配给李璮的副手王磐知道李璮成不了气候,看到李璮举事时,就先逃了出来。忽必烈知道后,立刻派人把王磐叫过去,然后让姚枢去向王磐了解情况。

王磐对姚枢说:「李璮太狂妄,很快就会打败。尽管发兵去收拾他。」忽必烈问姚枢讨伐李璮之策,姚枢的脑子确实很快,当场就答:「大汗,让我们来看看李璮目前的形势,帮他看看哪条策略才是最优的。

上策:李璮抓住我军北伐的时机,乘虚沿海岸线直取燕地,锁住居庸关,给我方造成恐慌局势。

中策:跟宋朝联合,凭险固守,然后不断袭扰北方边境,让我们感到超级头疼。

下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山东诸侯的身上,然后出兵济南,坐等这些诸侯前来救他。这其实是在等着我们去活捉他的 策略。」

忽必烈问:「你估计他采取哪个策略?」

姚枢说:「他必取下策!」

忽必烈立刻派出大军向济南进发。

而李璮果然按姚枢预计的下策一样,进了济南,然后就牢牢地守住。李璮军事水平确实很差。当蒙古帝国的先头部队杀到时,李璮带着部队去抢他们的物资,反而被他们连败两场,不得不躲在城内不敢再探头了。

忽必烈知道,如果不尽快把李璮的事处理好,接下来的事就会很麻烦,因此,他任命史天泽为剿匪总指挥,诸王都受史天泽节制。

史天泽到前线后,制定出了围困李璮的策略,对大家说:「李璮是个十分不老实的家伙,而且兵精马壮,所以我们不能以硬碰硬,跟他拼命。我们只把他包围住,看他能支持多久。」

这一仗中,另一个牛人出场。

这个牛人叫张弘范。

他是张柔的儿子,第一次出征。大家来看看,他老爸在他出征前是如何教导他的。

他老爸对他说:「到了前线围城时,你一定要找最危险的地方防守。」

张弘范问:「为什么?」张柔说:「你要是选择险地,自己就不会放松自己,士兵也会超级拼命;主帅也一定会因为考虑到其太险要,只要敌人前来进攻,他就会马上派兵来支援,你就可以因此而立功。」

张柔打了一辈子的仗,最后给自己的儿子传授了这个经验,确实让张弘范受益终生。张弘范后来取得极大的成功,成为历史性的牛人,跟他老爸的栽培是分不开的。

到了前线之后,张弘范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城西扎营。李璮带兵出城对诸营都进行了一番突袭,唯独没有动张弘范的营地。

张弘范的手下很高兴,可张弘范却一点不乐观,说: 「大家别高兴得太早。这是因为我们的营地很险要,他想一次就要拿下。这一次他是故意不动我们的营地,让我们以为他怕了我们,让我们放松警惕,然后搞个突然袭击。可以说,前一轮他对诸营的突袭,就是做给我们看的,是突袭我们的热身运动。 」于是,带着大家修好壁垒,在垒内埋伏一批敢死队。然后在半夜里偷偷把壕沟拓宽,坐等李璮的到来。

李璮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突袭的准备工作,却没有想到对方居然瞒着他来这一招儿。第二天,他就带着突袭队冲上来。突然发现壕沟已不是原来的壕沟了,一急之下,纷纷落入臭水沟。等他们从水沟里爬出来,突进壁垒时,迎接他们的是一批敢死队,一个都没能逃出。

这时,南宋朝廷知道李璮被蒙古兵包围了,便派梦炎带兵去救援。梦炎在接受任务时,从容得很,一副马到成功的样子。可 当他带兵到山东境内时,就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然后观望几天,直接往回走。你想想,有这样的队友,李璮还有活命的机会吗?跟谁联合也不能跟这样的团队联合啊。

李璮只有绝望了。

绝望的李璮还在济南城中坚持着,他坚持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

李璮基本没有别的动作,但史天泽却天天按部就班地把围剿工作做下去。他下令在城外筑一道围墙,把济南全面围住,确保李璮不能逃出去。 史枢负责防守城西南,这段地皮有一条山涧横贯历山,形势极为险要。史枢按照史天泽的部署,沿着山涧两边修筑城堡,并在涧水中竖木栅。可是正逢雨天,而且雨下得特别大,一下就把木栅冲走了。

李璮这些天缩在城里,看到蒙古兵在城外修围墙,工程进度很快,知道自己真的没法突围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一场暴雨,把水里的栅栏冲得无影无踪,心下大喜,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去。

哪知,史枢却对他这个心理猜得很透彻,他对大家说:「李璮看到这个情况,一定会在夜里行动,要从这里突围。」

他下令大家割来大量的芦苇,扎成火把,然后堆在城上。夜里李璮果然带着部队杀过来。史枢下令大家往李璮兵猛投火把。

此时,大风正好刮起,一堆堆芦苇被投下去,火势猛得要命。李璮没有料到这一招儿,大部分士兵在滚滚浓烟中四处乱窜,毫无方向。史枢接着下令大家放箭。 李璮兵大溃,知道再冲上前只有送死,于是都抢着往回逃,闹了个自相踩踏的局面,损失惨重。

李璮这才知道,造反不但需要野心、需要胆量,更需要军事能力,他现在的军事能力跟他的胆量和野心太不匹配了。 开战以来,不管往哪方面冲,结果都是碰壁,没赢过一局,那些战场老手固然打不过,就连张弘范这样的新人物,居然也让他中计。他还能有什么话说?唯有在城里等死。董文柄知道又到瓦解分化敌人的最佳时刻了。他骑着马来到城下,看到田都帅正在城头上,就大叫让他投降。

田都帅是李璮最亲密的战友,但跟李璮造反这么久,一点局面都打不开,早就知道不宜再坚持下去了,只是碍着那张脸,又没有机会。这时 听到董文柄的招呼,觉得还是逃出去保命才是第一位的。于是,就系着绳索滑下城墙,成为第一个投降人员。

李璮仍然不投降。

后勤负责人过来报告:「口粮已经没有了,怎么办?」

李璮说:「让士兵都到老百姓家里吃。」他还要求,大家吃饱了饭之后,顺便在家里搜查,看看他们都把粮食藏在哪个地方了。

如此过了几天,城内的粮食都没有了。大家问他现在该怎么办?

李璮马上出台了最后一个政策:强迫所有的百姓交出食盐——用食盐来拌木屑喂马。人肉也是可以吃的,现在可以杀人来吃。

于是,城里都乱成一锅粥,士兵们连杀人来吃的心情都没有了。

李璮的情绪跌落到最低点,「日复昏沉沉」。后来,他又突然惊醒过来,又进行了一次动员,带着部队杀出城来,想突围出去。可这次突围的结果就是又被打回去。

李璮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士兵们为了保命,陆续「什佰相结、缒城以出」。李璮也不制止,他已经没有能力制止了。

七月十九日的夜晚,突然有一颗星划破天空,李璮认为这颗星就是自己,表示自己像诸葛亮那样要星陨济南府了。他找来一支香,然后对着天空说:「李璮死于此!」第二天,他把身边的部下召集过来,说:「我们失败了。你们都出去找自己的活路吧。」

如此一来,城门就自然大开。

蒙古兵涌了进来。

这个情节,当然已经在李璮的意料之中。他拿起大刀把他最漂亮的小老婆杀死,就跑到大明湖投水自杀,蒙古兵冲上来,把他从水中捞出来。李璮被押解到哈必赤面前。

史天泽当场建议「宜即诛之,以安人心」。哈必赤派史天泽专门审问 李璮。

首先是严忠范问:「李璮,你知道你这是犯什么罪吗?」

李璮说:「你以前多次跟我约定。可是我举事了,你又不来。现在你好意思问我?」

严忠范大怒,取出一把刀在李璮的肋下刺了一刀。

接着是史天泽问:「你见了我们为什么不拜?」

李璮没有回答。

史天泽又问:「忽必烈什么时候亏待过你?」

李璮却不回答他提的这个问题,只是说:「我最看不起你这样的人,明明有文书约定一起起义,后来却当了可耻的叛徒。」

史天泽大怒,知道再怎么审问也审不出结果了。他和几个汉人虽然跟忽必烈混了很久,深得忽必烈的信任,但蒙古高层对他们仍然是不放心的。 如果一直让李璮把这些话说出来,对他们的前途是有影响的。于是,他下令手下过来,先砍断李璮的两条手臂,然后砍两只脚,再挖出其心肝,最后才斩首。史天泽向来做事稳健,但这次李璮的话戳中他的脆弱之处了,让他很气愤,便把李璮好好地折磨一顿。

杀了李璮,史天泽和哈必赤带着大军向益都开过去。 他们还没有到益都,城里的人就已经开门投降了。这时城里还有两万李璮的部队。哈必赤就按蒙古的传统,把这些兵都分配到各军中,让大家杀掉。

董文炳分到两千人,但他没有开刀,而是去找哈必赤,说: 「这些士兵都是被李璮胁迫的,杀了他们,未必合大汗之意。」

哈必赤一听,这话还真有道理。他决定在这方面与大汗保持高度一致,当时就叫停屠杀。不过,很多蒙古兵已杀了不少人。

尽管忽必烈在平定李璮战斗中,把前线指挥权都交给史天泽,而且还亲自到车前授招,表现了极高的信任度。但因为李璮此前长期跟王文统密谋造反,因此忽必烈对很多汉地谋士都产生了极大的疑心。推荐过王文统的人,基本都被忽必烈放入怀疑的黑名单中。最严重的是商挺,被从关中急召回来,直接受到监禁和盘查;赵良弼被「威刑临恐,谴诃百至」,但他仍然不承认。 忽必烈威胁说再不承认,就割断舌头。赵良弼「誓死不少变」,忽必烈「乃罢」。史天泽因为提前杀了李璮,也知道忽必烈对他的怀疑是消不了的,肯定会认为他在玩杀人灭口的把戏,因此,他回到朝中后,就自己弹劾自己,说当时太气愤了,在情绪极端不稳定的情况下,杀了李璮,请大汗处分。

忽必烈当然没有处分他。忽必烈没有办法一下就追究这么多么人。他现在手下最得力的助手都是汉地的谋士,伐宋之后治理国家也需要他们。因此,他只是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削权,开始实行兵民分治,走了一条接近赵家模式的道路。李璮时代就这样结束,搞得轰轰烈烈,但取得的成效太小,被包围之后,基本没有反围剿的能力,最后直接在济南城里等死。如果说他与他老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读的书比他爸多一点,能作点诗填点词。以下是他写的【水龙吟】: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间凝眺。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欢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