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四大野战军司令:毛主席都是既夸也批,为什么唯独不舍得训粟裕

2023-12-09历史

四大野战军司令:毛主席都是既夸也批,为什么唯独不舍得训粟裕

毛主席与四大野战军司令的关系具有很多有趣之处。一方面,他需要时刻掌控大局,以防止军队偏离正确方向;另一方面,他也要尊重一线指挥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关系在指挥行动中得到了体现。毛主席既会夸奖、鼓励和激励,也会进行批评和训斥。例如在电影【大决战】的【辽沈战役】中,东野不愿立即南下攻击锦州,毛主席非常生气,要求东野一号来军委,而他自己前往前线。如果战斗打得好,毛主席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大量赞扬。

四大野战军的首长大多都经历过这种待遇,但粟裕是个例外。让我们来看看几位领导的不同处境。我们所说的批评和表扬,主要是基于【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所载的毛主席与野战军首长之间的电报往来。时间跨度从1945年底到1949年10月,即解放战争的主要阶段。

电报是当时传递信息的最快渠道,但由于使用条件有限,编码和解译也很麻烦。与现在的微信和电子邮件不同,电报的篇幅非常有限,因此很难从中找到大段的批评和表扬。我们只能通过极短的字句观察和对比,来推测出批评和表扬的意思。这一点需要事先提醒各位读者。

毛主席对西野总体上持鼓励态度,不论打得好还是打得不好,我们在中央军委致西野或彭总个人的电报中,几乎都是表扬的内容。当然,也曾对个别野战军领导进行过批评,或者表达过不满。包括后来中央不得不分两部分离开陕北,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对西北战局的无奈。

即使如此,毛主席仍然更多地进行鼓励,而批评的次数较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彭总表现最好吗?未必。西野并没有完全依靠自己解决西北问题,甚至连陕西省都没有完全解放。后来是靠华北的十八、十九兵团转入一线作战,才最终取得了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

西野还打过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战役,比如西府陇东战役。由于指挥上的疏忽以及新编成的正规军部队表现不佳,彭总本人一度陷入胡马联军的包围。

西野作为四大野战军的领导者,确实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相比其他野战军,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敌我对比,西野的部队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彭总原本领导的是负责陕甘宁地区警戒和防守任务的部队,后来逐渐融入了西野的老晋绥军区部队,无论是质量还是作战经验,都远远不及其他几支野战军。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手中实力有限,他们无法像其他战略区那样展开宏大的行动,消灭几万甚至十几万敌军的大规模战斗。

同时,陕甘宁地区的条件也极为恶劣。东北地区广袤富饶,是当时民国时代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山东人口众多,人力物力充足。中原野战军所在地河北和河南也是人口密集之地。而陕甘宁边区位于黄土高原,人口稀少,原本全区只有150万人口。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全区仅剩90万人,根本无法支持规模庞大的军队。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下来,维持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彭总充分发挥了他敢于迎战困难和恶劣条件的作风,将胡宗南逼得无可奈何,迫使其主动撤离延安,逐步退往关中和陕南。换言之,无论换谁来担任彭总的职位,都很难忍心不给予鼓励。刘帅是军事家中的泰斗,他在军事理论水平和总结经验方面都是最高水平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军队内部没有人能够超越刘帅。

因此,仔细观察毛主席和刘帅之间的电报往来,很少有关于如何具体指导刘帅作战的内容,尤其是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上。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1946年9月,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作战,面对刘峙所部的整编第三师,毛主席连续起草了两封电报,但内容都非常概略,原电文如下:

(这里省略了具体电文内容,因为在之前的回答中已经提及过)

刘帅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官,他在战役指挥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毛主席在与刘帅的沟通交流中,只需要简洁的指示,刘帅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无需过多言语的解释。这是与毛主席与其他战略区领导者通信的显著区别。

当刘邓开始在中原地区作战并取得了歼灭整编第三师的胜利后,毛主席立即将刘邓部队的作战经验通报给华北部队。以下是其中几条具有代表性的经验:

必须集中三倍至五倍于敌人的兵力,才能完全歼灭敌军。

在战役前不能性急,必须做好五到七天的充分准备。

集中兵力、持久作战并非易事,特别是在从分散的游击战向大规模兵团和阵地战转变的过程中。但刘邓大军自抗战胜利后一直在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改进。

对于这样的高手,毛主席内心深处充满了敬意,因此不愿批评他们,即使有些战役行动没有达到中央的预期目标。

此外,刘邓大军从解放战争初期的最强军队之一,经历了大别山战役的损失和重武器的丢失,被降级为第四野战军,仅略多于西野的部队。根据【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记载,到1948年底加入淮海战役时,中野军力仍然非常有限。中野军仅拥有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纵队共7个纵队,有些纵队只有1.2万余人,仅略多于华野、东野的一支师级部队。中野军总人数仅约为12万余人,一度被黄维嘲讽为刘邓的军队连吃不掉他的十二兵团。总之,刘邓大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由于他们的辛勤努力、担当重任和巨大牺牲,我们无法忍心对他们进行批评

相比于西野和中野,华野和东野并没有受到同样的赞扬和待遇。华野部队由山东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合编而成,一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山头主义问题,因为山东和华中部队的风格和习惯不同,这给陈老总带来了不少困扰。

毛主席对华野内部的各种问题也非常不满意。在各种会议资料、电报集和华野内部会议上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1946年底对陈唐越级发报、1948年5月的濮阳整训、1948年9月对山东地方主义的批评等等。毛主席曾经批评过宋时轮、黎玉、叶陶王纵队等存在各种落后习气,以及1948年底淮海战役前批评无组织无纪律等问题。

其中一些问题粟裕在一定程度上负有领导责任,比如叶陶王纵队的问题,但毛主席并没有点名批评粟裕,这有点意味深长。

我们来看两个片段,以了解毛主席对粟裕的偏爱程度。

第一个片段是1948年3月至5月的濮阳整训,朱老总亲自到濮阳华野一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指导华野进行整顿,目的是清除落后风气,包括山头主义、军阀主义、骄傲自满等等。

【粟裕传】这本权威的传记详细记载了濮阳整训,这表明粟裕并不是局外人,他承担了许多责任。【粟裕文选】也专门记载了粟裕向中央上呈的关于开展整军工作的电报。

然而有趣的是,毛主席并没有专门批评粟裕,即使叶陶王纵队是整顿的主要对象,而且叶陶王是粟裕的亲密部队。即使粟裕在当年3月的报告中自愿承认叶陶王长期作战中存在的问题,毛主席也选择刻意避开,只是默默地行动。这是极大的面子。

第二个片段是1948年10月30日,淮海战役即将开始之际,毛主席致电华东局,批评华野部队缺乏组织和纪律。这封电报显得非常突然,批评内容是华野部队在执行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方面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游击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按理说,濮阳整训之后这些问题应该得到了改善,为什么又要批评呢?

迄今为止,对于毛主席当时的想法,各大权威党史和军史著作都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因此我们难以揣测他的真实意图。

虽然文章内容可理解,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接电人的问题。毛主席批评了华野前委,而当时代理书记正是粟裕。按理说,毛主席应该点名批评或直接与粟裕联系,但实际上,接电人却是华东局书记小姚同学。毛主席让他代为传达。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间接的方式呢?

我们可以理解,小姚同学作为华东地区的党政军一把手,一直支持粟裕并积极维护他在华野的地位,可以说是粟裕的靠山。但无论多么靠山,毛主席应该直接发给粟裕才是效率更高的做法。毕竟,毛主席一贯注重高效运作。

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毛主席可能不想让批评过于严厉、关系过于紧张,这样在粟裕改正问题的同时,他也不必承受过大的压力。毕竟后面还有重要的战役需要粟裕来指挥。

这份关怀,真是无人能及。东野在待遇上确实是最为艰难的。

这里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进行比较。首先是初入东北时,与国军争夺沈锦四长等地,由于中央意图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东北总指挥部连续失去要地,战略和防守措施与中央不符,特别是在四平战役中损失巨大,毛主席对东北进行了多次批评。

其次是在辽沈战役发起前,关于南下打锦州关门捉贼的战略问题,林彪、罗荣桓和刘伯承迟迟无法做出决断,倾向于包围并攻克长春,逐步向南推进,这激怒了毛主席。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毛主席对林彪、罗荣桓和刘伯承的批评,这是因为他们在兵进北宁线切断入关退路的问题上表现不佳。毛主席对他们的批评非常严厉,几乎要把他们批得体无完肤,毛主席甚至连续几天都没有发出指示或回复电报,让林罗刘都感到害怕。后来,罗荣桓请来谭政向中央联合发报请示,才缓和了局面。

在辽沈战役期间,当东野大军将廖耀湘兵团包围、即将歼灭之际,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毛主席却在这个时候发了一封电报给东野,要求他们要力戒不良战例。这个所谓的不良战例是指1947年12月的沙后所和王道屯战斗,这两次战斗中东野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在战术层面上有一些问题,如兵力调度和指挥不利。然而,东野包围廖耀湘兵团的战术是完全不同的,毛主席为什么会突然发出这样的电报,并且转发给全军各大战略区呢?

这无非是为了再次敲打一下林彪、罗荣桓和刘伯承,提醒他们不要过于骄傲,他们的毛病中央心里都清楚。

毛主席对东北部队有着亲密的关系,这主要归功于山东八路军,而山东八路军又可以追溯到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是毛主席亲手培养的老一辈红军。对自家孩子,毛主席可能更加放心,甚至可以随意批评,越是批评越能激发他们的进步,这可能是一个原因。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林彪和粟裕都是具备卓越才能的方面军指挥员,其中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显然更重要。毛主席对林彪的批评主要是因为他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思维并不如预期。虽然林彪在战术层面上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都是宝贵的经验,但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思考可能并不够深入,至少在毛主席看来是可以预料的。

而粟裕则不同。他也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杰出学生,深刻理解了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保持战场主动等核心思想。然而,在具体的战争实践中,粟裕采取了许多令毛主席意想不到的战术,例如宿北战役中的突然集结兵力,以及莱芜战役中以破坏敌指挥为目标取得胜利对于这种情况,有几个可能的解释。首先,粟裕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战况和敌我力量对比做出的判断,他灵活运用毛主席的思想,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粟裕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说明他的战术是有效的。

其次,毛主席对林彪和粟裕的不同态度也可能与他们在政治上的立场有关。林彪在文革期间与毛主席产生了分歧,被指责为「叛徒」,而粟裕在政治上一直与毛主席保持一致,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毛主席在批评林彪时可能更加严厉,而对粟裕则更加宽容。

最后,毛主席对林彪和粟裕的态度也可能受到他们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评价影响。虽然林彪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预期,但他在军事理论和战术层面上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而粟裕则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表现出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毛主席对他们的评价可能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形成的。

综上所述,毛主席对林彪和粟裕的批评和赞扬可能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包括他们在军事指挥能力、政治立场以及对毛主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表现。毛主席对他们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他对不同人的期望和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