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万大军后路被断,彭德怀坐立不安,毛泽东发来电报转危为安

2023-12-23历史

5万大军后路被断,彭德怀坐立不安,毛泽东发来电报转危为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初期的一场伟大战役。自1950年10月20日至1951年4月16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携手,共同对抗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经历了四次激烈的战役。志愿军为保卫国家付出了近8万人的伤亡代价,成功击溃歼灭敌军总计15万人,创造了嘹亮的战果。

在第五次战役的前两个阶段,彭德怀先后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进攻战和一场声东击西的歼灭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整体战局并不乐观,初期几场大战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彭德怀将第五次战役视为他一生中四大指挥失误的最后一次。

第五次战役不利的突出表现之一发生在南浦芝里一带,涉及到第十五军的阻击战。1951年5月下旬,第十五军奉命自平安里南下至城山里一线,抵挡来自西线的美军陆战第一师和南朝鲜第五师。

李奇微在五月底发动的大规模反击战中,志愿军全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迫使彭德怀不得不紧急下令全军进行战略性后撤。他要求第十五军在南浦芝里一线坚守,以拖延联合国军的进攻,为几十万志愿军的撤退争取时间。正是在这场阻击战中,五万大军陷入了危机之中。

1951年6月2日,秦基伟率领的第十五军开始抵抗联合国军的进攻。第十五军的第二十九师、第四十四师和第四十五师分别被布置在阵地的西翼、中部和东翼。联合国军发动总攻后,数百架战斗机和轰炸机、近千门各类火炮对志愿军的阵地进行了数小时的地毯式轰炸。

到了正午时分,联合国军的步兵和装甲部队向志愿军的阵地推进,第十五军三个师凭借有限的火炮展开反击。然而,反击效果并不理想,敌军很快就推进到阵地前沿。此时,第十五军的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如潮水般倾泻向敌军,经过为期三天的激战,志愿军充分发挥了近程打击的优势,成功将数万联合国军部队顽强挡在了战线前方。

在李奇微组织的大规模反攻初期,他强调向各军指挥官明确表示,绝对不能再卷入与中国军队的阵地战,而应充分发挥美军强大的装甲军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采取大规模的迂回穿插作战,以包围中国军队为主导战术思想。南浦芝里的数万美军陷入阵地战后,李奇微和范弗利特迅速下令改变战术,由正面强行突破转为侧路包抄和迂回。

六月五日,美军持续对志愿军阵地进行强大的空军和炮兵攻势。与此同时,美军第二师、陆战第一师、南朝鲜三个师分别从西线城山里、双德洞出发,绕过志愿军侧翼阵地,成功包抄到双德洞东北部的五郎岭。从东线长木里、自隐里出发的部队也绕过志愿军阵地,成功包抄到院巨里。正当两路部队联合包抄敌军时,巧合的是南朝鲜军第五师正在激战,使得两支部队能够顺利联合。到了六月六日凌晨,第十五军近五万大军被四面包围,后路被斩断。六日清晨,秦基伟急电彭德怀,详细上报了战况。

得知战况后,彭德怀勃然大怒,将战报扔在地上,右手紧握拳头,一边猛砸桌子,一边嘴里咆哮着:

"秦基伟啊,秦基伟,我正是因为信任你的经验,才将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十五军。现在看看,你让美国人用我们的战术把我们包围了,我真怀疑你还敢不敢回来见我!"

彭德怀的怒火是理所当然的。秦基伟是中国军队的元老级人物,经历了中国军队的成立、成长和壮大,参与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无数次战斗,经验极为丰富,被全军誉为难得的智勇双全的悍将。

1927年11月,秦基伟参与黄麻起义,年仅13岁的他在一次传令任务中展现出少年英雄的本色。为了营救被敌人俘虏的战士罗长可和方之信,他毛遂自荐,通过勇敢和机智,成功完成任务,赢得了起义军的称赞,并被亲切地称为红色少年。

1929年8月,秦基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一名排长晋升为总参谋部师长,完全依靠个人能力。1931年11月的黄安战役中,徐向前陷入困境,为了救援他,秦基伟率领军队与数量多达五倍的敌军激战。他在战线上巧妙地布置部队,吸引敌军正面进攻,然后创造性地派出两支敢死队,前往救援徐向前。

成功地进行了救援后,他并未选择撤退,反而收复了两个先前失陷的阵地,并迎来了主力部队的增援。描述秦基伟作战性格和特点最贴切的或许是对三国时期高顺陷阵营的评价:高顺率领的八百余兵,被誉为千人之勇,铠甲和武器无不经过精心打磨,每次进攻都无往而不克,因而被誉为陷阵营的代表。

秦基伟以其善于稳健作战、极少犯错却又不乏勇气的作战风格而闻名。经过彭德怀慎重考虑,他被选中执行这次艰巨的任务。如今,这位以稳重著称的将领让五万大军陷入被动,敌军成功切断了他们的后路。彭德怀在全局和应对第十五军这个新麻烦之间左右为难,一时间他饱受压力,坐立不安。

第十五军正在包围圈中与敌军激战,而在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不停地来回踱步。邓华事后回忆说,他从未见过彭德怀如此紧张。一边踱步的彭德怀时不时抱怨着:

这场战役太令人沮丧了,临津江的战局,第十二军,第二十七军,如今又加入了第十五军,这样下去,我们还能打出什么样的战果呢!

在1951年6月1日至下旬,志愿军领导层经历了这一年最为煎熬的时刻。由于战局未能理想地发展,军队损失惨重,且面临即将展开的长期战争,彭德怀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增加,时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爆发愤怒。这种愤怒,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对自身无力的沮丧的表达。彭德怀之所以频繁发怒,是因为战局的巨大压力让他感到喘不过气来。

截至6月7日,彭德怀罕有地向毛泽东发送了一份电报,详细报告了战场情况,并坦言自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7日午夜时,电报送达时,毛泽东已经入睡。毛泽东一直以来都睡眠不佳,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局需要,部队经常需要突然转移,导致他的作息极不规律。这种生活习惯让毛泽东很难保持充足的睡眠,久而久之,他的睡眠质量变得越来越差。

在这个时刻,主席好不容易陷入熟睡,工作人员自然不敢打扰。然而,由于电报的紧急性,他们冒着被责备的风险还是决定叫醒主席。毛泽东被叫醒后,查看了电报,立即取出作战地图开始研究。

仅半个小时后,毛泽东给彭德怀回了电报:

[1] 关于第十五军陷入包围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既然能够包围我,我同样能够包围你。建议第三兵团和第九兵团分别调动部队,联合第十五军进行反包围战。如果情况良好,我们还可以采用将计就计,趁机歼灭敌军几个部队。

[2] 关于即将展开的长期战争,我的建议很简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毛泽东以一封平淡的电报,既解决了战场上的困境,也为彭德怀减轻了沉重的压力。

在志愿军一线将领看来,第十五军只是一支被包围、缺乏灵活性和其他可能性的部队。而毛泽东却能一眼看穿问题的本质:一支被包围的部队,只要善用,便能立即成为一支包围敌人的部队。

在彭德怀的眼中,已经完成任务的其他部队,可以撤退认为已经完成任务。然而,在毛泽东看来,这些部队完全可以迅速重新投入战斗。

从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指导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军事思想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几乎不受思维定势和惯性思维的束缚。他能够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洞察复杂局势的真相。

收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后,彭德怀等人如同云雾散去,一片清朗的天空展现在眼前,茅塞顿开,邓华感慨地说道:

主席的智慧实在超出我们太多了!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朝这个方向思考啊!

随着彭德怀内心的结解,他立即释放了自己的战略思想,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的战斗计划。六月八日,彭德怀通过电报告知前线的秦基伟,要坚守阵地两至三天的时间。同时,他迅速调动了第六十军左翼和刚从敌后撤回的第二十七军右翼,向第十五军的战场调动。

到了六月十日,南浦芝里坚守了近十天的第十五军终于看到曙光。五万大军不仅化解了危机,还成功反围剿了美军一个营和南朝鲜军一个师的部队,实现了毛泽东在大后方的远见卓识。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这次战役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在空间上集中优势兵力和在时间上集中优势兵力的必然结果。克劳塞维茨,一位西方军事理论家在【战争论】中详细分析了两种兵力集中的策略,他写道:

最出色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然后在决定性的地点上(空间)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在战略层面上,最重要且最简单的原则是集中兵力,分散和分割兵力只是例外。——【战争论】

以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的两次战斗为例。在滑铁卢之战前的第一次战斗中,英国军队和普鲁士军队分别从法国军队西北和东北方向集结,旨在在空间上形成相对于法军的优势兵力。拿破仑深谙这一点,因此他命令内伊元帅率领少数部队向英军西北方向前进,不是为了击败对手,而是为了牵制住英军。同时,拿破仑亲率大军,快速向普鲁士军队移动,并成功打败了普鲁士军队。这样,英国和普鲁士军队集中兵力的计划就被暂时打破了。

虽然普鲁士军队被击溃,但他们的主力并未受到太大损失。为了防止普鲁士军再次绕到英军左翼,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军。然而,在滑铁卢之战的第二次战斗中,由于格鲁希的错误判断,未能阻止普鲁士军队和英军汇合,最终导致滑铁卢的战役中法军兵力不及联合对手,拿破仑及其军队被击败。

在军事战略中,除了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时间上的集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战争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众多大小战斗组成,因此时间的先后次序显得尤为关键。在单个战斗中,相对劣势的一方若能巧妙地在时间上集中优势兵力,便有可能在战局中击败实力较强的对手。这一观点在【战争论】中得到了明确阐述。

回顾拿破仑战争,尤其是1810年10月的莱比锡战役,拿破仑巧妙地运用了时间上的兵力集中策略,成功地连续击败了庞大的联军。当时,法军分布在莱比锡以东广阔区域,而拿破仑亲自率领主力驻扎在莱比锡东南部,与此同时,缪拉等将领则负责北部。尽管法军总兵力约为19,000人,而联军则达到33,000人,兵力对比看似劣势。

然而,拿破仑立即洞悉到了机会所在。他意识到,尽管敌军总兵力远超法军,但这些部队需要随着时间逐步进入战场。因此,只要在时间上集中兵力,迅速消灭首批进入战场的敌军,同时保持部队机动性,在获得局部胜利后立即调动兵力转移到其他战场,就有望扭转战局。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战斗中,拿破仑成功运用了时间上集中兵力的战术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最终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军队疲惫等客观原因,法军仍在莱比锡战役中遭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