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什么必须扫荡世袭制?

2024-04-13历史

大家都知道,在近代民主选举形式出现以前的千百年,除古希腊古罗马外,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政治权力世袭制度,作为一种便捷的传承方式,好处是可以降低权力迁移带来的社会危机。

中国上古时代还有所谓的异姓禅让制,即不同姓氏之间的最高权力转让,传说的尧传舜、舜传大禹就是这样,这被当成一种政治上的道德楷模。可惜,到了晋朝才出土的战国历史著作【竹书纪年】,证明这种禅让里面,实际上充满阴谋诡计和刀光剑影,绝不是单纯的君子游戏,更没有后人吹出来的神圣光环。

●为何「上品无寒门」

为什么明明属于模糊传说的禅让制度,会被中国以前的读书人高度赞赏,经常说得天花乱坠,其中包括杰出的司马迁,认为那是上古三代美好和谐社会的象征?这其中实际上隐含了另一种心态。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满脑子「皇天后土」、「君君臣臣」的古人,不少也明白一家一姓的世袭制度并不是什么最佳选项,靠这种制度上位的统治者,大概率出不了什么好鸟。只不过当时专制力量全面操控社会,任谁都无可奈何罢了。

当然,在漫长的封建和专制时期,除了皇权世袭之外,作为皇权附庸的其他大小政治权力,同样以世袭作为重要传承方式,像东西方都存在的爵位继承便是如此。此外,古代的举荐制、捐官制等,貌似另辟蹊径,实质上也接近世袭,仍是权贵们在自行洗牌。

所以,到了中国南北朝的时候,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形容官场的状况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势族就是豪门大族,意思就是朝廷中高级官员根本不可能出现普通阶层的人才,小官小吏里面也没有豪门大族的人

请注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句话至今听起来,是不是仍然味道十足、让人感慨呢。

直到近现代社会,随着启蒙时代的平等意识和权利观念逐渐普及,不少地方的人民才不再懵懂糊涂,对作为专制政治载体的权力世袭制度,不管是君主世袭,还是其他的政治权利世袭,都深恶痛绝。美国早期思想家潘恩在他的名著【常识】中称,「被人当做权力来争夺的世袭制度,是对我们后代子孙的欺骗和侮辱」,著名社会学家帕累托更认为,因为世袭制长期打压社会精英,会「开启革命的大门」。看来,人们确实清楚政治世袭的落后性和危害性,认为是文明发展重大阻力。扼要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难以避免的逆淘汰

第一、世袭制所代表的政治垄断,不仅让权力缺乏制约,让权贵们容易放纵和胡来,还必然带来其他社会领域的垄断,从而导致少数群体对中下层的广泛打压和掠夺,形成普遍而严重的社会不公正。

第二、由于政治是社会运行的枢纽,权力世袭垄断也意味着经济、文化的封闭,意味着缺乏必要的社会自由和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类历史阶段,贵贱悬殊、阶层固化、贫富对立是普遍现象。一些本来应关在笼子里的东西,却不断为社会制造笼子,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

第三、世袭制还必然产生社会治理人才和社会运行的逆淘汰,也就是良才干不过庸才,好事顶不过坏事,这个不必多说。

那么,如此糟糕的政治传承制度,为什么在很多地方能长期存活,即使不是公然流行,也在半遮半掩中大行其道?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西方哲学史】中称,除了英国徒具形式君主和勋爵世袭外,包括中、俄等在内,绝大部分国家的贵族阶层都消失了。按照他的说法,好像现代文明真的阳光普照,一切OK了,实际上哪会那么简单。

罗素到底是洋人,没那么多弯弯绕,哪里了解其他一些地方社会的复杂性。在某些地方,即使没有明公正道的世袭制, 在一层漂亮面纱下面,依旧存在形形色色的准世袭、半世袭,以及潜规则之下,各种跟持续垄断有关的利益保障。

总之,只要传统的政治形式没有根本改变,社会意识没有长足进步,在虚虚实实之间,可以操作的空间大了去了。

●面纱下的戏码

拿大国历史来说,这里的统治者在保持权利方面,历来都精明无比,他们有时也明白总让极少数人占有权利,除了难以吸纳人才外,总吃独食实在有点难看,因此在科举制出现之前,自汉武帝时期就开始有所谓的「举孝廉」和「九品中正制」,目的是吸收一些品学兼优的民间人才来当官,但这些做法很快就变了味。东汉时期一位叫左雄的大臣,就指责当时的举孝廉搞坏了,因为地方长官在举荐时,经常都是看关系、开后门,结果弄得「朱紫同色,清浊难分」。如此一来,官员选拔上最终还是权贵们表演的戏码。

至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也算得上真刀真枪,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促进阶层上下流动的伟大创举。不过此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据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整个唐朝通过朝廷的会试,录取的进士仅为400多名。到了宋朝虽然重视文治,取录的进士人数大增,然而北宋中期,这类人才入仕当官的比例,也仅仅占官员总数的23%左右,大量的官员,仍被世家大族近水楼台、以各种形式举荐占位。

可见无论如何,在传统政治环境中,要真正破除世袭制度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