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邓小平提出的两猫论,因毛主席批判而成名!为何毛主席要改一字?

2023-12-10历史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时年88岁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及珠海等地,而两猫论,成为邓公发表的讲话中,流传度最广的一句,但少有人知的是,邓小平的两猫论,曾被毛主席大力批判。

图 | 毛主席和邓小平

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是邓小平首创,而是源自一句四川谚语:

"无论是黄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算是好猫。」

为何黄猫变白猫,邓小平又为何会因此被批判呢?

中苏交恶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苏关系极度友好,双方甚至签署了长达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也于此时,开始有计划的对新中国实施援助,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156工程。

图 | 毛主席和斯大林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登台,此时赫鲁晓夫依然延续了斯大林的对华态度,甚至在对华援助方面,较之斯大林更为慷慨,时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的李强估算,苏联前来援华的技术专家,「1954年比1953年增加两倍之多」。

但赫鲁晓夫的野心,却也昭然若揭。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公然批判斯大林,全面否定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著贡献,并正式提出「三和路线」。

所谓三和,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

此时的赫鲁晓夫,自居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最高领袖,期冀和美国共同统治世界。

在赫鲁晓夫的构思中,当时的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中心,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中心,共谋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新中国,必须服从三和路线,一切国家主张都需要为苏联的利益让步。

图 | 1954年赫鲁晓夫国事访问

赫鲁晓夫野心勃勃之下,甚至妄图染指别国的政治主权。

1958年7月,苏联强行要求在中国南海地区建设长波电台,并组建联合舰队。

这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干涉试探!

早在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时,我党就曾提出异议,不同意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认为要辩证地评价斯大林同志,此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

随后干预我国主权的行为,遭到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央领导的坚定拒绝。

赫鲁晓夫就此问题,于7月31日专程前往北京,同毛主席进行了多次会谈,但最终毛主席的坚定决心,让他意识到此行必定无功而返。会谈期间,毛主席讲到:

「中国人是最难同化的,过去有多少个国家想打进中国,到我们中国来。结果呢?那么多打进中国的人,最后还是都站不住。」

赫鲁晓夫听罢,面无表情。

图 | 赫鲁晓夫、毛主席、胡志明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单方面撤回所有援华专家,并废除两国在经济技术合作的所有协议。

而在建国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对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政策,随着与苏联关系的破裂,中国国内经济技术发展严重受阻,而国际外交、政治地位也屡经挫折。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1959年到1962年期间,大跃进的错误发展,以及屡屡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新中国陷入了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图 | 大跃进宣传壁画

1959年,河北和黑龙江遭受严重春旱,河北的小麦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而黑龙江的耕地受旱深度达到2寸以上。

1960年,北方持续大旱,黄河及各支流,在山东、河南境内几乎断流;而东部沿海地区却又暴雨频繁,洪水泛滥。

1961年,海河、黄河平原连续暴雨,河北、山东部分地区汪洋一片,东北松花江流域洪灾爆发,农田绝收。

苏联断交、美国封锁、旱灾洪涝、大跃进浮夸风、反右倾……

急需休养生息的新中国,却陷入了多灾多难的困境之中!

图 | 毛主席视察

多方因素交互作用下,中国进入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全国性的粮副产品发生严重短缺,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情况,部分地区大胆采用包产到户、责任田等方式,来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

所谓包产到户,全称为「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因名字过长,不好记忆,老百姓简称为「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就是根据各户的劳力和人口情况,将生产资料按需分配到户,生产工具轮流使用,农业的生产收获都要各家各户自行负责,只根据生产计划时定下的产量,按时按比例缴纳公粮、统购粮食和一部分公积金。

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各自耕地,共用犁、耙、板车等工具,只要按时交公粮,多余的粮食,可以让农民自己处置。

图 | 交公粮场景

实际上,在50年代末,在部分地区就有包产到户的事例,当时的【人民日报】也不乏报道,但包产到户在当时并不符合人民公社的整体定调,因此受到广泛批判。

责任田则是另一创造,部分党员干部模仿工业责任制,将其运用在农业生产中。

所谓责任田,就是将农村村集体的土地,承包给农民,由农民自己管理耕地。在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法例,但在上世纪60年代,却是颇为创新的观念。

当时的安徽,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1961年2月7日召开的蚌埠会议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就强调农业生产责任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工业责任制是将不同任务分配在不同的机床上,按照工作成果分配薪水,多劳多得,所以他认为农业生产也完全可以套用这个模式,并大力推行责任田制度。

图 | 毛主席和曾希圣

曾希圣,如何评价此人呢?将功补过,戴罪立功!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曾希圣难逃其过,后凭借大胆改革举措,大力缓解了安徽境内的饥荒现象,救人无数!

1962年,针对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尝试,党内产生分歧,并引发较为激烈的争论。

7月2日,中共中央讨论关于农业生产的各项问题时,邓小平提出:

「现在所有形式中,农业还是单干搞得好。不管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就用哪一种方法。」

7月7日,谈到部分地区实行的包产到户等策略时,邓小平引用了刘伯承常说的一句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是邓小平的「两猫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正式提出。

对此,【邓小平选集】中,提及邓小平对于两猫论的解释是:

什么样形式的生产力发展关系最好,就要根据实际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哪种形式的生产方式,能够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哪种形式的生产方式更受老百姓青睐,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律规章制度的就想办法让它合法……

毛主席对「两猫论」的批判

毛主席最初听到邓小平提出「两猫论」的时候,认为这是只讲生产力,不讲阶级斗争,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意识形态的理论,并对此大加批判。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不难发现:

此时新中国面临诸多困境,蒋介石反攻大陆贼心不死,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国内不乏各类间谍、资本家、走资派……

因此毛主席批判两猫论,是有其深远考虑的。

当时国家工作重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反右倾运动,大力整顿国内的反革命及资本主义分子,努力争取一个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两猫论」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提法,按照当时的理论,颇具走资派的作风。

最初的「两猫论」指的是「黄猫、黑猫」,而后来的「两猫论」却是「白猫、黑猫」。

这其中的变化,事实上也呈现出当时中央的一种态势。

为何黄猫、黑猫会变成白猫、黑猫呢?与毛主席的批判大有干系。

1976年3月3日,中央下发四号文件——【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其中就有一段毛主席谈及「猫论的话语:

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不和政治局研究,在国务院也不商量,也不报告我,就那么讲。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白猫、黑猫」啊……小平从不谈心,人家怕,不敢和他讲话,也不听群众的意见。

四号文件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导文件,4月7日,邓小平牵涉四人帮事件,中共中央暂时性撤销了邓小平的一任职务。「白猫、黑猫」之名,也因批邓事件,全国知名。

黄白仅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觉就大不相同,黄猫、黑猫的说法较为中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颜色不同,而白猫、黑猫就极具反差,黑白分明,毛主席将黄黑改为黑白,是不太支持邓小平的部分理论,认为邓小平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是右倾主义的代表。

因为此言论并不符合毛主席对人民公社的定位,人民公社是一种集体经济,却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

毛主席对历史深有研究,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在封建王朝的数千年统治中,一直是极为明显的症状,毛主席希望通过人民公社,探索一条农村长远发展的道路,简而言之,通过人民公社让国家有一定积累,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状态!

只是当时,一切都处于摸索当中!

毛主席不认同邓小平的部分理论,却也知道邓小平是我党难得一见的人才,毛主席虽然批判「两猫论」,但分歧主要在于思想理论的不一致。

事实上,毛主席更希望邓小平能继承他「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理想,顺着他的路线,实现共产主义!

「两猫论」成为经济方向主导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重掌大权,决定抛弃过往的路线,主要以经济为主,让新中国走上经济发展的全新方向。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突然变化,难免会造成一些混乱和不适应的情况。

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发展进程相当缓慢,全国大部分地区尚未从阶级斗争的纲领中挣脱出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让人们放开手脚,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对此还存在着顾忌,思想上还徘徊在姓资还是姓社的岔路口上。

最初的「两猫论」,是邓小平用来表达他对包产到户及责任田制度的看法。因此,邓小平上台后不久,在1982年,中共中央正式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这不仅是对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鼓励和支持,也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

「两猫论」针对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换而言之,就是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但他又不是「唯生产力论」,并没有把生产力发展作为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两猫论」在农业发展得到验证后,也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导向。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经济特区的成立,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的相继确立,都离不开「两猫论」背后的理论思想。

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他的「两猫论」也被刊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名言。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经济,促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深入调查南方各省市的发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解决,并在南方谈话中再次阐述了「两猫论」的观点。

不管是1962年提出的「两猫论」,还是1992年提出的「两猫论」,都是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国情的实际考察下得出的。

正如薄一波曾问邓小平是如何看待两猫论的,邓小平回答:

「第一,我不收回;第二,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

正如邓公所言,无论是两猫论在当时被毛主席批判,又或者是在改革开放中大放异彩,都难以避开当时的时局环境。

在当时那样一个百废待兴的时局下,包括毛主席在内的领导人,无不为了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如今的一切,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总结发展而来。

图 | 毛主席、宋庆龄、邓小平等人

谁一定对?谁一定错? 可能并没有定论。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大贤已往,民有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