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回顾:斯大林看完长津湖战报,立刻决定给志愿军补充36个师的装备

2023-12-10历史

前言

1950年12月24日,正在处理公务的斯大林,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朝鲜的战报:长津湖战役中国人赢了!

半个月前斯大林还对抗美援朝怀疑态度,装备简陋、物资稀缺的志愿军,如何能与美国精兵抗衡?

看着战报上「冰雕连」的奇迹、美军退出东线战局的事实,都在提醒着斯大林:顽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了!

震惊之余,斯大林马上命人准备了36个师的装备,运往朝鲜战场,差距悬殊的抗美援朝战争出现了转机……

一、美军入朝

1950年6月25日,恢复宁静没多久的亚洲战场再起波澜,与中国相邻的朝鲜爆发内战,南、北朝鲜两大势力展开激烈角逐。

以「霸权主义」著称的美国见缝插针,即刻派出太平洋部队赶往南朝鲜支援李承晚政府,当权者杜鲁门说:「从美国的本意上讲,最后是美国单独占领全部朝鲜。」

野心勃勃的杜鲁门,不仅强行介入朝鲜内战,还派出第七舰队前往台湾海峡,试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美国堂而皇之地干涉领土主权,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愤怒,翌日,周总理代表中央严肃发声:「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什么样的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

中共中央迅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防止美军进一步威胁边境安全。

没过多久,联合国就在杜鲁门的鼓动下,召集15个国家的军队(美军为主)组成「联合国军」,浩浩荡荡地入侵朝鲜。

朝鲜的战火愈演愈烈,「联合国军」在其所谓「帮助」南朝鲜作战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中朝边境,战机的轰鸣声响彻中国领空。

战至9月,「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已经率军攻占汉城,直逼三八线,我国边境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

中国政府再次对美国政府发出警告:「美国干涉但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会打过去。」

没想到猖狂的美军无视声明,竟然与南朝鲜军队联合起来,大摇大摆得越过「三八线」,美军随时可能借由朝鲜内战向大陆发起进攻,中朝两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眼看着国家就要落入外敌之手,便同时向中国和苏联发出了求救信号。

正在疗养的斯大林意识到,如果让美国顺利占领北朝鲜,整个国际局势都会发生改变,首先受到威胁的就是苏联所在的远东地区。

斯大林有心帮金日成渡过难关,但碍于苏美两国的协定,不能直接出兵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决定给毛主席致电:

「我觉得可以出兵援助朝鲜同志,哪怕只有五六个师也好,中国师可以以志愿者的名义出师,当然,仍然是接受中国指挥员的调遣。」

两个领导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志愿军的身份可以避免将援助朝鲜,扩大到中美国际冲突上。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我国的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和发展。

如果贸然出兵与强大的「联合国军」对抗,不仅讨不到好,甚至还会引发中美大战,让中国身陷困境。

毛泽东复电将中国的现状如实告知,斯大林换了一个角度又劝说道:「如果把战争拖到几年之后,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军国主义将会复活,美国和日本将会在亚洲得到李承晚的朝鲜。」

更何况美军已近挑衅到了中国的「家门口」,支援朝鲜刻不容缓,彭德怀也在政治局会议上意味深长地说:「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作为盟友,苏联虽然不能直接参与作战,但斯大林承诺会给予中国支援,尽可能地弥补解放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不足。

有了苏联的支持,毛泽东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正式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司令挂帅出征支援朝鲜。

与此同时,周恩来、林彪也秘密出访苏联,与斯大林商谈支援志愿军的具体事宜。

从「联合国军」加入朝鲜内战开始,中国很快就发现了空、陆两军配合作战的重要性,苏联愿意提供武器装备固然及时,但空军支援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此时的中国的空军建设刚刚起步,不足以和美军抗衡,周总理开门见山的提出,希望苏联能给予中方空军援助。

出于战争需要,斯大林刚开始是同意派出空军配合志愿军作战的,但他再三强调苏联的空军不能入朝,更不能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

周恩来和林彪轮费尽口舌,劝说斯大林:「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朝。」

中方外交团极力说明空军支援的必要性,斯大林还是自己的顾虑,他认为中国志愿军落败的可能性极大,冒着与美国矛盾升级的风险加入战场实在不值当。

协商到一半,斯大林甚至谎称空军作战没有准备得当,需要再等两个月或者两个半月,才能赶赴朝鲜战场支援。

后来又改口,称苏联可以提供空军支援,但是不能入朝,以免飞机被击落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

会谈快结束时,斯大林委婉地劝阻周恩来:「中国既有困难,不出兵也可以。」

此时,志愿军已经整装待发,箭在弦上哪有反悔的道理?

周恩来、林彪致电中央,让毛主席询问彭德怀:「苏联答应出动枪、炮、弹,但不出动飞机,志愿军可不可以打?苏联是不是完全洗手?」

彭总司令想着,支援朝鲜失败最坏的后果也不过是与美国树敌,延迟中国台湾的解放时间。但如果因为支援不足而放弃出兵,美国随时可以找借口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面对斯大林的动摇,彭德怀还是坚定地回复到:「苏联这是半洗手,也可以打!」

10月25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扛着美国人嗤之以鼻的土枪、土炮,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打响了对抗「联合国军」的第一次战役。

二、长津湖之战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预计将在「感恩节」前彻底占领朝鲜北部,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到来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两军首次交战只耗了短短十天,在我军与北朝鲜军队的配合下,成功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逼退。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战告捷,麦克阿瑟却不以为然,他们的主力军队没有受到太大损失,他并没有将装备简陋的志愿军看在眼里。

麦克阿瑟仍然我行我素,命「联合国军」兵分东、西两路向北朝鲜展开新一轮的进攻,还气焰嚣张的放出狠话:「我一定会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为此,美国空军倾巢出动,千余架飞机盘旋在鸭绿江上方,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炸声响起,鸭绿江上的桥梁被尽数炸毁,志愿军的后方补给更加困难。

除了控制制空权和运输路线外,「联合国军」的陆军作战部队也增至22万人,势必要将作战志愿军一网打尽。

而此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基本摸清了「联合国军」的实力,中央军委紧急派出第九军团前往朝鲜支援,我军的兵力增加至38万,几乎是「联合国军」的两倍。

但此次战役并不是单纯依靠「人海战术」就能取胜,苏联所承诺的军事支援还没有到位,不能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硬碰硬。

中央军委根据朝鲜战局的现状决定:「在我空军、炮兵、坦克尚未得到适当组成前,我军仍采取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内线、外线相结合的方针。」

朝鲜半岛的冬天要比中国冷得多,第九军团还没等到做好保暖措施,就匆匆奔赴前线。

跨过鸭绿江后,第九军团首先要面对的不是火力凶猛的「联合国军」,而是零下几十度的寒冷气候。

这支强大的军队本来是为解放台湾准备的,将士们大多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南方,根本没有料到这里的温差会如此之大。

队伍还没前进多远,朝鲜又骤降大雪,路上的积雪就已经达到了40厘米的厚度,志愿军们身上的军用棉衣根本不能抵抗这场50年一遇的寒潮。

更要命的是,随军的粮食本就不多,一遇到严寒全都变成了硬邦邦的石头,吃到肚子里的都是零零碎碎的冰碴子。

当时负责后勤保障的闫福斌说,部队里最珍贵的食物就是土豆,为了能让他们吃上一口热乎的食物,很多后勤保障部的士兵,都把土豆放在怀里「加热」,等到土豆不那么冷硬的时候,再交给前线的将士们。

第九军团军长宋时轮回忆到那时的情景,只是一味感叹:「其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但赶赴战场的志愿军没有时间顾及当下的处境,只能扛着刺骨的冷意、踏着崇山峻岭间厚厚的积雪向着长津湖进发。

为了隐蔽行踪,饥寒交迫的将士们隐身于白雪与山林间,昼伏夜出曲折行进,为的就是隐藏自己,给「联合国军」一次突然袭击。

当时,麦克阿瑟曾坐着飞机在鸭绿江上空巡视,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皑皑白雪和曲折山路,丝毫不见志愿军的行踪,他笃定的对手下说:「公路和小路都历历在目,但没有发现任何使用迹象。」

11月25日,10万多名志愿军将士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按照部署悄无声息地埋伏在长津湖一带。

「陷阱」已经摆好,只等「猎物」自投罗网。

当美军自认安全向北穿梭行走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角突然奏响,提前隐藏好的部队势如破竹般冲向敌军。

两军交战发出的打斗声、枪炮声响彻长津湖,这样激烈的厮杀持续了整整一夜。

我军不辱使命,如愿将美军陆战第7师和第1师冲散,以迂回穿插的战术将敌军分批包围在下碣隅里、柳潭里、新兴里和古土里地区。

受制于志愿军的包围圈,美军只要出现反攻之势就会迎来更猛烈的进攻,我军成功占领了下碣隅里外围的高地。

走投无路的敌军决定合力突围,向下碣隅里高地的中国守兵发动进攻,连长杨根思冷静分析了敌人的作战意图,下令:「让敌人上来,靠近打,步枪瞄准打,机枪点射,坚决把敌人歼灭干净!」

此时沉迷于进攻的美军并没有察觉到异常,当他们看到志愿军连连后退时甚至发出了兴奋的呐喊,敌人很快就踏入了我军的圈套中。

等美军前进到了离志愿军驻地30米处的时候,杨根思突然大声呐喊道:「同志们,打!」

瞬间,一整个排的手榴弹扔到敌军身上,猝不及防地扰乱了美军的攻势,我军将士再次趁其不备拿出汤姆冲锋枪扫射。

在志愿军一连串的反攻之下,美军已有颓败之势,大批敌军从小高岭上翻滚而下。

久攻不下小高岭山的美军拿出了杀手锏,对着高地架起了重炮和重型轰炸机,发射爆炸弹、燃烧弹。

白茫茫的雪顶瞬间笼罩在烟雾、火海中,美军的炮弹不断砸向我军,杨根思的连队伤亡逐渐加重。

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我军将士只能用现有的手榴弹、枪支与敌军对峙。

杨根思向着战士们大喊:「坚决守住阵地,敌人上来一个,就消灭一个!」

在我军将士的顽强防守下,美军的重型武器最终没能协助他们攻上小高岭,双方的弹药逐渐消耗殆尽。

此时,焦躁的美军,决定用手里所有的弹药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杨根思一声令下,我方守军也扔出了所有的手榴弹,誓死守住这片高地。

十几个敌军准备趁乱登上山顶,杨根思见身边将士们伤亡惨重,突然抱起一包10斤重的炸药,誓死如归地冲向敌人。

导火索窸窸窣窣的燃尽,瞬间暴起的火海将他吞噬,杨根思的生命定格在了最后那纵身一跃的背影上。

29岁的杨根思牺牲自己换来了小高岭战役的胜利,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部更是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小高岭一战让美军元气大伤,志愿军战士也在饥寒交迫中渐渐体力不支,第九军团决定及时调整战略部署。

分头行动既然不能奏效,我军便反过来集中力量,开始准备下一步计划——攻打鼎鼎大名的「北极熊团」。

「北极熊团」的指挥官麦克莱恩,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立下履历功勋,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侦察能力,是此次美军陆战7师中最难对付的部队之一。

我军率先派出一个连向敌军驻地渗透,连长李长言在查探敌情时,在长津湖周边突然发现了一间「不合时宜」的房屋,周围有众多的美军哨兵驻守。

李长言盯着屋中进进出出的士兵,发现这里极有可能是敌军的指挥部。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李长言迅速召集了所有的机枪手,命他们占据有利地形,其余两个班的将士,分别从左右两边迂回包抄,将这个美军指挥部团团围住。

只听李长言一声令下,机枪手开始向睡梦中的美军扫射,两边的士兵也冲向敌营。

美军清醒过来后,志愿军早已将占领了此处,李长言率兵闯进这个守卫森严的房屋,发现里面早已空无一人,只是墙上还挂着醒目的「北极熊团」团旗,当然其中这面美军旗帜被后勤人员拿去做了蒸笼布是另外一个故事。

一晚激战过后,我军缴获了大量的汽车、坦克、火炮等武器装备,创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全歼美国一整个「北极熊团」的丰功伟绩。

事后,李长言将这面「北极熊团」团旗上缴,如今仍然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挂着,这是我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夺得的无上荣耀。

三、「冰雕」战士

我军接二连三地取得胜利,让「联合国军」士气低迷,为了尽快结束长津湖战役,时任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的陶勇亲自赶来新兴里支援。

在他的部署下,第九军团27军中炮兵分为四个队伍,分别从东、西、南、北四面包抄美军主力。

由于敌军的坦克防御圈坚固无比,我军战士只能拿着手榴弹与美军厮杀,不仅成功消灭了敌方指挥部,还打退敌人的三次反扑。

最终,我军用伤亡1.2万人的惨痛代价,换来了美军第31团全部被歼灭的好消息,还缴获了坦克、汽车、火炮和各式各样的枪支无数。

紧接着,第59师师长戴克林率领177团准备占领死鹰岭一带,想要彻底切断美军南逃的退路。

16岁就参军的戴克林身经百战,探查过地形后,他发现死鹰岭正处于下碣隅里和柳潭里的中间地段,沿着山麓发现一条常年冰冻的公路。

戴克林思前想后,决定率军从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贯穿行进,绕到美军大后方发起攻击。

177团原本的计划是攻占死鹰岭,让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美军无法汇合,从而阻止敌军南撤北援的可能性。

没想到美军已经率先准备好了飞机、大炮和坦克,苏联的武器装备还没有支援到位,我军只能「轻装上阵」。

在那些重型武器的掩护下,反而让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敌军找到机会,同时向死鹰岭的高地发动攻势。

我军将士坚守死鹰岭,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周旋了6个昼夜,紧紧卡住通道不让敌人汇合。

但在敌军的双面夹击下,驻守死鹰岭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只剩下了60余人。

敌军的火力没有减弱的征兆,但177团的战士们已经弹尽粮绝,战役预备队也迟迟没有赶到死鹰岭支援。

山顶将近零下40℃的低温,让衣衫单薄的志愿军战士手脚僵硬,就在美军冲破防线突围成功之时,我军将士竟然没有丝毫抵抗之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跑掉。

敌人继续向着我军最后的防御地——西兴里突围,一旦让美军继续突破西兴里,志愿军筹划已久的围攻战略将功亏一篑。

177团2营的战士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僵硬的四肢活动起来,阻止美军突围,可守在水门桥南侧的6连却丝毫没有动静,提前埋伏好的狙击手也没有按计划进攻。

直到美军陆战1师顺利冲过水门桥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被冻僵了的6连战士。

125名志愿军姿势统一的卧倒在战壕里,几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他们一动不动地怒视前方,身上所有裸露的皮肤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帽檐、眉毛、胡子和鼻尖等部位还挂着晶莹的冰疙瘩。

这些「冰雕战士」保持着统一的战斗姿态,仿佛只要听到号令,就能一跃而起与敌军拼命。

美国的士兵难以置信的看着这些死去的中国军人,即使停止了呼吸,仍然让他们心生恐惧。

亲身经历过长津湖战役的军医于芝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悲痛得不能自已:

「当时零下40℃,手里捏着武器,皮肤粘上去了。再想拿下来,就要掉一块皮。」

于芝林难以自持,流着泪讲述着:

「我们后来只能把被单白色的一面反过来披着,利于隐蔽。一群将士卧在雪山中,忍饥挨饿不能动。」

参战的志愿军大多是20出头,最小的也才十六七岁,他们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长津湖。

当时中国志愿军中这种「非战斗」伤亡的士兵,就达4万人,这是长津湖战役中最让国人悲痛的消息。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志愿军也没有放任敌军逃窜,为了摆脱我军的围追堵截,他们甚至将水门桥全部炸毁。

由于我军的「非战斗减员」损失太过惨重,即使将炸毁的桥重新修好,将士们也在连日的奔波中体力不支。

最后在美军陆战第1师的接应下,残余敌军逃出了志愿军的包围。

乘坐兴南港的船只逃离,志愿军也如愿占领了兴南,历时一个多月的长津湖战役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在装备落后、后勤保障不到位、环境其差的艰苦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仍能逆风翻盘,给予「联合国军」沉重打击,歼灭敌军1.3万人。

曾经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难以获胜的斯大林,正激动的看着前线发来的战报,最让他感到难以置信的,还是那个战报中所提及的「冰雕连」。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伟大的志愿军战士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整个「冰雕连」无一人暴露目标,他们才是长津湖最英勇的「守护神」。

斯大林心里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当即决定给予中国大量的军事援助,并且仔细询问了中国志愿军的实际情况。

抗击美军时,中国志愿军的汽车装备不足,长津湖激战中又被美军的重炮和轰炸机炸毁不少,最紧要的问题便是保暖的棉服和粮食不能及时送到。

斯大林得知这一情况后,即刻下令:「在满洲里站向中方交付新车。」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如期收到了36个师的武器装备和3000多辆军用汽车,斯大林还额外提供了坦克装甲部队。

考虑到中国军队只有地面炮兵,无法与美军的重型武器抗衡,苏联还提供了「苏式火炮」、高射炮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斯大林一改往日的态度,主动提出空军支援事宜,表示愿意掩护志愿军作战。

两国在商讨购买战机的协议时,有军官绕过斯大林自作主张,故意向中国售卖性能落后的战斗机。

斯大林在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怒气冲冲的找来工作人员,严厉批评了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否决了售卖协议。

在向中共中央致歉后,斯大林还考虑到新中国薄弱的经济基础,表示愿意为志愿军无偿提供372架米格15型战斗机。

苏联虽然表明态度,不想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但自从长津湖战役我军大获全胜后,斯大林已经派出苏联航空兵第64军前往朝鲜,守护中朝的铁路交通线、负责后方目标作战的保护任务。

苏联空军掩护清川江以北100多公里的地区,其实已经算是参与了抗美援朝,斯大林只能尽可能的「粉饰」太平。

他命令所有参战的空军都从中国东北起飞,将飞机上的标志全部换成「中国飞机」或者「朝鲜飞机」。

前往支援的苏联飞行员,都要统一穿着中国志愿军军服,甚至让飞行员在飞机上通话的时候,禁止使用母语(俄语)交流。

为防万一,所有参战的苏联士兵都要宣誓:即使被俘虏,面临处死,也绝不泄露自己是苏联空军飞行员,否认到过朝鲜作战。

有了苏联空军的支援,让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了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在抗美援朝期间,苏联也出动了12个师的航空兵力,击落了一千多架敌机,对「联合国军」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美军不再霸道的「包揽」朝鲜半岛制空权。

甚至连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都惊讶于中国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空军强国之一。」

截止到抗美援朝结束,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7万多辆军用汽车,64个陆军师和22个空军师的装备,其中20个师是斯大林无偿送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结语

苏联的支援为中朝人民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也牺牲了120名飞行员、138名军官和161名士兵,期间的物资损耗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表示中、苏之间深厚的盟友之谊,朝鲜战争期间牺牲的苏联士兵,全部被安葬在中国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1953年,6月30日,「联合国军」司令部发出停战谈判要求,朝鲜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联合国军终于在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而斯大林则在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前的3月5日遗憾逝世,没有看到这场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