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治中在中南海瞥见熊向晖,张口结舌:老弟你何时起义的
中国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立功不可没于那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们,而在解放事业中潜伏在敌营的地下工作者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1949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我党成员和那些投诚的国民党员一同参加。
张治中,一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迅速响应邀请,莅临中南海参加盛会。走进门口,他看到了昔日的战友,看到了曾经的宿敌
在与大家愉快交谈的时候,周总理亲自走了过来,旁边竟然还有熊向晖。
张治中感慨万分,径直走上前去和大家寒暄。然而,当周总理和熊向晖出现时,他瞪大了双眼,紧紧盯着熊向晖。心中疑惑,这个人不是胡宗南身边的亲信吗?怎么会在这里?难道他也加入了起义?
张治中率先开口,怀着疑惑问道:「熊老弟,难道你也投敌了吗?」
周恩来总理笑着回答:「他并非投敌,而是回到了我们这边。」
周总理为何会这样说呢?莫非熊向晖早已是我党成员?
熊向晖,献身军旅报效人民。熊向晖,安徽凤阳人,诞生于1919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五四运动的激荡带动着他的成长,16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激发了他报效国家的志向。
1936年,熊向晖如愿以偿加入了他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在校期间,熊向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在一二九运动中表现出色,由此获得组织通过,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底,熊向晖的直接上级蒋南翔被调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直接受周恩来和董必武领导。在这个时刻,周恩来成为了熊向晖的直接领导。
周恩来是中共情报组织的奠基人和重要领导人,他亲手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共情报工作者。
尽管当时是国共合作的时期,但蒋介石却一直在明里暗里地设置障碍给共产党。
为了防止蒋介石对我党人员的进一步侵害,周总理计划派遣一名卧底,深入国民党内部搜集情报。
然而,周恩来纠结于应该选派谁去执行这项任务。
早在蒋介石调遣胡宗南到关中时,周恩来就察觉到了蒋介石的意图,他打算通过胡宗南填补张学良和杨虎城之后关中地区的政治和军事空白。
面对如此重大的局势,周恩来总理开始仔细策划。
与此同时,长沙组建了一个青年战地服务团,正在招募成员,准备前往胡宗南的部队提供服务。
周恩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找来负责学生运动的蒋南翔,让他挑选适合的学生报名参加服务团,潜入敌区。
周总理的决策背后,蕴含着他派遣一位「闲棋冷子」深入敌营的战略思考。
周恩来深知当前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认为此时我党不宜与国民党公开对立。然而,面对胡宗南等国民党成员的不确定因素,无法确保在国共合作期间不会发生临时叛变,因此必须提前预防、未雨绸缪,谨慎布局。
在胡宗南这类怀疑多疑的人身边选择一名合适的人选,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
周总理了解胡宗南看重出身、门第和仪表,通常倾向于选择出身名门或官宦之家的人。因此,被派遣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家世和背景。
其次,胡宗南是黄埔阵营中的主战派成员,自称中山先生的信徒。因此,被派去的人必须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他的著作。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胡宗南性格多疑。因此,被选派的人必须具备充分的作战经验,并擅长灵活应变。
在仔细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周恩来的目光最终聚焦在了熊向晖身上。
出发前,周恩来向熊向晖明确了三项原则:
首先,要保持低调,不急于暴露身份,也不要招募党员。在国民党内,要守持冷静的态度,甘于充当「闲棋冷子」,耐心等待。
其次,必须严守共产党员身份的隐蔽,避免参与服务团的领导层工作,保持具有爱国进步面貌的政治立场。在必要时,可以巧妙劝说胡宗南继续支持抗日,但要表现得自然,不可急于求成。
第三,面对国民党内的各种危险,必须做到深得淤泥而不沾染、保持纯洁而不受污。要努力适应国民党内复杂的环境。
在经过多日的特训后,熊向晖随着服务团一同前往胡宗南的部队。
没过多久,胡宗南前往武汉,开始对服务团成员进行审访。在与熊向晖交谈时,胡宗南表达了高度的满意。
胡宗南的用人原则是「用人不疑」,所以在决定利用熊向晖之前,他经过了慎重考虑。
胡宗南了解到,熊向晖曾参与北平的学潮,是抗日救亡团体的积极分子。同时,他也知晓熊向晖是一位热血青年,因此对熊向晖是否有亲共思想表示担忧。
在与熊向晖的面谈中,胡宗南开始对这位年轻人进行层层逼问。
初次见面,胡宗南对熊向晖先是大加赞赏,称赞他十六岁就踏入大学,实在了不起。
接着,胡宗南向熊向晖询问了北平学生闹学潮反政府的事情。熊向晖听后迅速做出反应,明确表示他参与的并非学潮,而是学生爱国运动。他强调,他的目标并非反政府,而是支持政府,反对日寇侵略。
熊向晖强调每个人都有守土抗战的责任,胡宗南点头称是,并继续询问北平学生是否建立了组织。
熊向晖明白胡宗南试图套取信息,镇定自若地回答,他曾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员,还担任过清华分队的负责人。
胡宗南接着问起为何将队伍命名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熊向晖坦言这个命名并非出自他之手,而是受孙中山先生启发,因为孙中山曾说过民族主义即中华民族自救解放,他深表认同。
一提到孙中山的名字,胡宗南脸上露出喜色,对熊向晖大加赞扬,称其为一个富有思想的年轻人。
此次对话结束后,熊向晖成功地成为了胡宗南的亲信。当然,胡宗南对于这位初次到来的年轻人仍保持着高度的谨慎。
在利用熊向晖的过程中,胡宗南多次设置陷阱以测试他的反应。一次,胡宗南策划了一个计谋,指使特务头目制造了一封匿名信,检举熊向晖涉及匪谍活动。
很快,特务按照指示将匿名信摆到熊向晖面前。若是熊向晖信以为真,那他将陷入胡宗南的圈套。然而,熊向晖始终紧记周恩来的指示,表现出士可杀不可辱的态度。他怒气冲冲地站起身,大声斥责:「这个人究竟是何来意?我是不会做背叛胡宗南的事情的!」不仅如此,他还毫不避讳地表示,若再发生这样的事,他将向胡宗南请辞。
见熊向晖态度坚定,特务迅速安抚,声称是好心提醒,让熊向晖知悉有人对他进行诬陷,以便今后行事更谨慎。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熊向晖成功地成为胡宗南身边的亲信。不久后,胡宗南彻底倒向蒋介石,与其合作,采取多项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的行动。在反共过程中,胡宗南参与多次军事会议,策划了多次军事行动。由于熊向晖已经赢得胡宗南的高度信任,他在制定作战方略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熊向晖一方面虚以委蛇地辅助胡宗南,协助起草文件;另一方面则将所有经手的内容秘密记录下来,并通过特殊渠道送交至周总理和毛主席手中。
1946年,熊向晖曾为我党立下一项伟大的功绩。当时,熊向晖刚回到南京不久,胡宗南将他召见。
胡宗南交托给他两份秘密文件,一份是蒋介石亲自核准的攻占延安计划,另一份是陕北解放军兵力配置情况。胡宗南命令他基于这些文件绘制一份军事草图。
回到房间后,熊向晖详细阅读文件内容,越看越感到心惊胆战。蒋介石制定的进攻延安计划堪称铤而走险,计划动用十几万兵力彻底剿灭陕甘宁边区。
熊向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如果蒋介石得逞,对我党人士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离开胡宗南后,他迅速找机会化妆,前往联系人王石坚的家中。他将获取的情报全部告知王石坚,并通过他向延安报告了这一情况。
不久后,胡宗南在洛川前线指挥所召开一场重要会议,详细讲述了进攻延安的具体计划。
面对即将展开的国民党行动,熊向晖却无法外出传递情报,心急如焚。最终,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写成文字,通过潘裕然送交给了王石坚。
据说后来,周恩来收到情报时,曾高度赞扬熊向晖,称赞他真是英勇之士。
后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党人士成功地撤离了延安,将这座城市留给了胡宗南。
那个时候,胡宗南并没有对熊向晖产生怀疑。然而,由于后来我党在北平的地下组织在作战中受到破坏,熊向晖的卧底身份曝光了。
得知此事后,胡宗南极度愤怒,甚至动了杀熊向晖的念头。但考虑到不想让蒋介石得知自己犯下如此大错误,他选择压制此事,并切断了与熊向晖的联系。
当时,熊向晖正在美国留学,因此他幸运地逃过一劫。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内形势稳定后,周总理才允许他回国。
回国后,周总理希望熊向晖协助我党,共同策反其他国民党人,因此特地安排了一场宴会,让熊向晖与张治中好好接触。
在这之前,这些国民党将领对熊向晖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因此,当看到熊向晖时都感到震惊,误以为他是来起义归共产党的。
经过熊向晖的解释,他们才意识到熊向晖一直是共产党成员。
得知一切后,张治中向周总理投来敬佩的目光,称赞:「原来共产党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甚至能渗透到胡宗南那里。」
宴会结束后,熊向晖专门找到了张治中,向他详细介绍了国共两党的具体情况。在他的介绍和劝说下,张治中改变了对我党的态度,为日后的国共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后,熊向晖被中央派往外交部门工作,继续以自己的学识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在晚年,熊向晖的女儿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周总理对你关照有加,而当年胡宗南对你也颇为友好。在为国民党服务的时候,你是否曾动摇过?」
对于女儿的疑问,熊向晖坚定地回答:「我承认胡宗南是一位富有魄力的领导,他对我也很好。然而,他的人格魅力和周总理相比却差距甚远。更何况我心里清楚得很,国民党的路线无法拯救中国。我清楚自己的责任。」
熊向晖所言属实,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政治思想和立场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国民党的官僚主义做风和对人民生命的漠视,是无法改变中国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