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疑问
五十年前毛主席的一段回答,竟然完美预言了今日欧美的困境。
1975年, 西德总理的 赫尔穆特·施密特访问中国,他一开始并不对中国之行抱有多大期待,在没来中国之前,施密特眼中的中国就是落后、贫困。
但当他真正到达中国后,施密特却被中国社会的景象所震惊。之后,毛主席对他说的一句话,更是让他受益颇多。
那么,他看到了什么?毛主席对他说了什么呢?
在他心中本应该如同非洲印度一般的中国,展现出了的确是一种万物竞发的繁荣景象。
虽然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远不及当时的欧美苏联,但中国人民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还是给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施密特的中国之行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他最为期待的便是和中国最高领袖毛泽东的会面。
尤其是在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之后,施密特更是十分迫切得想同这位带领中国人民日月换新天的伟人进行深入交流。
尽管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但为了更好得打开中欧外交新局面,维护好来之不易的两国关系,毛主席和施密特还是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会面交谈。
这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施密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直言毛主席「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人。他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坚定而执拗。」
不过,在二人的交谈中,毛主席对于他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仅让他险些下不了台,更是准确预言了今日欧美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世界迎来了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时代,但在美苏强盛争霸的背后,却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衰落。
经过一战打残,二战打崩后的欧洲,从原来的世界中心,直接沦为了两大集团全面对抗的最前沿。
德国作为法西斯的中心和战争的发起国,不仅在战后被反法西斯同盟全面清算,领土大幅缩减,甚至由于美苏的对抗升级,被一分为二,连首都柏林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
而作为战胜国的英法,因为战争的损耗,国力大幅衰减,几百年建立的全球殖民体系在美国和苏联的联手肢解下,短短几年便土崩瓦解。
由于二战给欧洲造成的惨痛代价,欧洲各国的民众和领导人开始反思如何避免战争和极端主义,如何实现长期的和平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人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一是改良资本主义,让政府干预市场,践行凯恩斯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避免引发极端主义和战争。
另一个便是促进欧洲内部的联合,让欧洲变成一个巨大的经济政治实体,以联合促进强大,以强大增强自身在两极格局下的独立自主。
其实欧洲联合或欧洲统一的设想在二十世纪前就已存在良久,比如在美国成立后,欧洲的许多开明人士就曾提出应该效仿美国,成立欧洲合众国。
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运动进入高潮。1948年,有三国率先成立了同盟,打算脱离开美国,建立自己的规则制度。
1949年,欧洲委员会应运而生,是为第一个泛欧组织,欧洲联合的大门就此打开。并在其后的三年,在时任法国外长舒曼的提议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同西德签署协定,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在此之后,欧洲各国在联合的道路上继续快马加鞭,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等多个组织。
在这些联合措施的推动下,欧洲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而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德国。
这也是当时的德国总理并不看得起中国的原因,毕竟德国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好,如烈火烹油一样,谁能想到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呢?
只是,乐观的德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毛主席能在繁荣的背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欧洲联合的隐患。
那么,毛主席指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德国的见解
1975年施密特访华刁难毛主席,主席回答一句话,却成为欧美噩梦。
施密特生于1918年,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德国战后混乱和二战的亲历者,他相当支持欧洲联合的思想,并且认为欧洲将会通过联合实现复兴。
1974年,施密特担任西德总理,作为先前西德和中国建交的积极推动者,在其上任后,就表现出了希望访问中国的强烈愿望。
1975年,随着一架从西德首都波恩飞往北京的飞机,施密特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中国之行。
在中国,施密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热情。他惊讶于中国的快速变化和中国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后,施密特便更加期待着和毛主席这位伟大领袖的相见。
在三个小时的会面中,施密特和毛主席就国际局势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双方还形成了相当默契的共识。
但当聊到欧洲问题的时候,二人却出现了分歧。
在当时西德和中国建交伴随着的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则是建立在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态势大背景之下。
施密特认为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洲逐渐拥有了在美苏争霸中寻求独立和平的能力。
并且,欧洲各国也在积极寻找和苏东国家之间的外交正常化,战争将被政治和外交协商所代替。
而毛主席对施密特的观点却提出的反对意见,他对施密特讲到,欧洲现在的局面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不代表国际形势不会发生变化,你们对于苏联的反击能力也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可想而知,对于一贯倡导和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施密特来说,这样的回应让多少他感到有些尴尬。
眼看客人的脸上有些挂不住,毛主席便继续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第一,便是欧洲向来不团结。现在的繁荣只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战后的一种特殊现象,一旦随着市场饱和,资源紧张,社会矛盾便会卷土重来,到时候不是出现革命就是对外战争。
第二,就是欧洲和美国走进的太近了,欧洲与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存在一定风险。尽管美国的支持有助于欧洲的复苏,但这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问题。
美国为了抗衡苏联,的确会帮助乃至鼓励欧洲的统一,但当欧洲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统治地位时,美国就必然会采取措施限制欧洲的团结。
「欧洲人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依靠美国」,毛主席最后特意提醒着施密特。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当时的施密特是否认真领会了毛主席对他的教诲,但后来的历史发展确实展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杰出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普通人和伟人的见识是不一样的,这个总理或许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可能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局限,并不清楚蜜糖背后是怎么样的陷阱。
然而伟人终究是伟人,毛主席一阵见血,戳破了真相,甚至预言到了以后的世界走向。
那么,之后的世界走向什么样呢?
毛主席的远见
五十年前毛主席对西德总理的一番话,成功预见了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毛主席当年对施密特的回答,可以说完美预言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走向。
尽管在1975年以后,欧洲一体化的速度持续加快,各国就成立欧盟达成共识,联邦德国也在1990年完成了两德的统一,但如施密特等人所期望的欧洲全面统一景象却迟迟未能出现。
而现在的欧盟所面对的正是毛主席所预料的两大难题。
先是内部的不团结,欧盟看似在政治经济一体化上程度颇高,但其中的权力仍然在各个成员国内,德法两国借助统一市场,将自己的工业产品覆盖到了整个欧盟之内。
但却也引发了其他国家之间的不满和抵触,甚至在如今世纪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之下,德国国内反对一体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右翼政党在选举中取得接二连三的胜利。
极端主义的浪潮重新席卷了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欧洲各国,但也无济于事。
其次就是美国的干涉,经过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七十多年的渗透,欧洲已然丧失了核心的自主权。美国资本、美式意识形态甚至美国的军队自上而下地完全控制住了欧洲。
一旦美国自身出现激烈的社会矛盾而又无法向其他地区进行转移时,欧洲便会成为美国最后的盘中餐,而且是用钝刀子割肉的办法,让欧洲激不起严重的抵抗。
尤其是在这几年,为了遏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美国先是挑动起英国脱欧,再是彻底激化俄乌矛盾。让欧洲陷入从内到外的发展困境。
政治上瓦解欧洲团结,搞起各国的内讧,逼迫欧盟站队卷入周边冲突。经济上则以战火将欧洲资本赶回美国,强迫欧盟吃下高价的美国能源,重新喂饱国内的工业和金融。
而欧洲却什么也做不了,现在的欧洲政治家们只能一面声嘶力竭地高喊着空洞的「民主自由」,一面眼睁睁地看着经济疲软,通货高涨,北溪被炸,俄欧一体化彻底中断。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通过欧洲自身重塑加以解决,那未来欧洲的命运就只能是沦为美国的后花园,民众的优渥生活也会朝不保夕。
在美国推行的政治体制之下,各国领导人虽然在表面上似乎是最高决策者,但实际上他们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各国资本依附于美国的垄断资本,美国便拥有了左右欧洲日韩政治的决定性力量。
真正能够革除弊病的改革即不敢推行,也推行不下去,若是强行推动,便会被其身后的垄断资本寡头抛弃,最后落得个惨淡下台。
久而久之,政治家被政客所取代,联合一体化的共同目标被各国的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搅浑。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也最终被貌合神离所扼杀。
失去了共同敌人的欧洲和美国最终互相成为了最大的敌人。
以至于我们故事主人公施密特在退休后就曾公开告诫大众,「不要倨傲自负地在道德和政治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
结果一语成谶,现在的欧洲恰恰是被道德和政治问题束缚住了手脚。
明明难民涌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在处理难民的问题上畏手畏脚,既不敢给予难民更为便利的就业条件,又不能停止接收难民,甚至宁可花钱把难民送到别的国家。
明明缺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要与俄罗斯交好,需要保持中东的稳定,却不得不跟着美国身后,与俄罗斯搞切割,介入中东事务,自己打断自己的能源独立和工业脊梁。
毛主席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享誉世界的历史伟人,对于欧洲的隐患和美帝国主义的本质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全面的认识。
他深知,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原则,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发展和繁荣。而不是表明的、暂时的镜花水月,昙花一现。
因此,在革命胜利之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坚定地走上了这条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路。
尽管这条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真理,坚守正道,不对外输出矛盾,把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把前人留给我们的事业更好得传递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