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徐茂公: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临死前秘密重托,16年后助李治夺权

2024-07-20历史

在唐朝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常常被人忽视,他就是徐茂公,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李勣。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重臣,李勣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却又神秘莫测的角色。当唐太宗临终之际,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将李勣贬至远方。这个举动让朝野上下都认为,李勣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16年后,当李治即位成为新帝,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在这场暗流涌动的政治漩涡中,李勣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了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他是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低调,又是什么原因让他重新崛起?更令人不解的是,李勣的所作所为似乎与唐太宗生前的安排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重托,让李勣在16年后依然能够影响大唐的政局?唐太宗临终前的决定,是真的对李勣失去信任,还是另有深意?李勣又是如何在权力的迷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助李治夺回大权的?这些谜团,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李勣,字懋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忠厚的家族。他的祖父李崇曾在隋朝担任太子洗马,父亲李轨则是隋朝的太子舍人。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李勣日后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李勣的早年经历并非一帆风顺。隋末天下大乱,李勣先是投奔了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在李密麾下,李勣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立下战功。但随着局势的变化,李密最终败亡。此时的李勣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公元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李勣敏锐地意识到了历史的走向,毅然决定投奔唐朝。他来到长安,拜见了李世民。李世民一见李勣,便被他的才华所折服。李勣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很快得到了施展的机会。

在随后的岁月里,李勣参与了唐朝平定天下的多次重要战役。他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平定刘黑闼之乱时,李勣表现出色。刘黑闼是隋末群雄之一,起兵反唐,一度占据河北地区。李世民派李勣率军讨伐,李勣运用巧妙的战术,最终击败刘黑闼,为唐朝扫清了北方的障碍。

不仅如此,李勣还参与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改变唐朝历史走向的政变中,李勣站在了李世民一边,为其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选择更加巩固了李勣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李世民登基后,李勣的地位不断攀升。他先后担任了右武卫大将军、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位。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李勣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参与平定了吐谷浑之乱,击退了东突厥的入侵,为巩固唐朝的统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李勣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在政务上也颇有建树。他参与制定了多项重要的政策,如完善府兵制度、改革税收制度等,这些举措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常常称赞李勣"文武兼资,忠诚可托"。

然而,就在李勣功勋卓著,似乎即将迎来人生巅峰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了。唐太宗临终前,竟然下令将李勣贬至甘肃叠州。这一决定让朝野震惊,也为李勣日后的政治生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究竟是李世民对李勣失去信任,还是另有深意?李勣又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些问题,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揭晓。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眼看着就要离开他深爱的大唐帝国。在这个关键时刻,李世民做出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决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李勣的处置。

就在李世民驾崩前的几天,他突然下令将李勣贬至甘肃叠州。这个决定犹如一道惊雷,震惊了整个朝野。李勣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重臣之一,多年来在军事和政务上都有卓越贡献,为何会在此时遭到贬谪?

更令人不解的是,李世民在下达这道命令的同时,还对太子李治暗中下达了一道密令。他对李治说:"如果李勣不去赴任,你就杀了他!"这个命令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

李世民还向李治解释道,李勣和自己关系亲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会忠心辅佐李治。如果李勣没有疑心、立即赴任,那么此人就可以重用;如果他有所迟疑,就应该将其处死。这番话更加深了这个决定的神秘色彩。

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他将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褚遂良则是以正直著称的宰相。李世民在临终前召集了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治,当着太子的面嘱咐二人:"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决定,在当时的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表面上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成为了托孤重臣,而李勣则沦为了不被信任的局外人。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不妨仔细分析李世民的这一系列安排。首先,李勣被贬的地点是甘肃叠州。这个地方虽然远离长安,但却是李勣的家乡所在。李世民是否是在为李勣创造一个暂时避开朝争的机会?

其次,李世民对李治的密令,看似是在威胁李勣,但实际上却可能是在考验李勣的忠诚。如果李勣立即赴任,不仅证明了他的忠心,也为他日后重新被启用创造了条件。

再者,李世民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看似是在强化他们的地位,但实际上可能是在为李治设置一个"防火墙"。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有血缘关系的约束;褚遂良以正直著称,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的安排,既可以保护年轻的李治,又可以防止这两位重臣独揽大权。

而李勣的存在,则可能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一张重要的"底牌"。通过将李勣暂时调离朝中心,李世民可能是在为李治日后平衡朝局留下一个有力的支持者。

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安排,实际上可能是李世民深谋远虑的结果。他既要确保李治能够顺利继位,又要为李治日后掌握实权留下余地。在这个过程中,李勣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棋子。

李世民的这个安排,在当时或许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看透其中的玄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却在此后的十六年里,对大唐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勣究竟会如何应对这个看似不利的局面?李治又将如何运用父亲留下的这盘棋局?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揭晓。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按照唐太宗的遗命,前往甘肃叠州就任。这一去,竟是长达1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李勣的生活和所作所为,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谜团。

叠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武都县一带,是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边陲地区。对于曾经叱咤风云的李勣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落差。然而,李勣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利用这段时间,潜心研究军事和政治,为日后的重新崛起做着默默的准备。

在叠州期间,李勣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与一些老朋友保持着书信往来,其中包括一些仍在朝中任职的旧部。通过这些书信,李勣得以了解朝廷的动向,同时也在暗中维系着自己的人脉网络。

李勣还利用这段时间,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情。他走访了许多贫困的农户,亲身体验了边疆百姓的生活。这些经历让李勣对帝国的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叠州的日子里,李勣还专注于编纂军事著作。他将自己多年来的作战经验和对军事的思考,整理成文。这些著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据说对后来唐朝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的政局却风云变幻。唐高宗李治即位初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托孤大臣,掌握了朝中大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雄心。

特别是在武则天入宫后,朝廷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迅速成为了李治的得力助手。她与李治联手,逐步削弱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李勣的名字偶尔会被提及。有人建议召回李勣,认为他的才能可以为朝廷所用。然而,每次这样的建议都被搁置了。李治似乎并不急于改变父亲的安排。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逐渐失势。长孙无忌在显庆元年(656年)被贬为庐陵王傅,不久后自杀身亡。褚遂良则在显庆二年(657年)被贬为潭州都督,后来又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岛。

这些变故,李勣都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他默默地观察着朝廷的变化,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李勣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政治智慧。他既没有急于表态,也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选择继续蛰伏。

在叠州的日子里,李勣还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文人和隐士。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诗文,品评天下大事。这些交往不仅丰富了李勣的精神生活,也让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16年的时光,对于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来说,无疑是漫长的。然而,李勣却将这段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保持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还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愈发激烈。武则天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李治似乎越来越依赖于她。这种局面,让一些老臣开始感到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unexpected的机会出现了。这个机会,将让蛰伏多年的李勣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心舞台。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唐太宗临终前的那个神秘安排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李勣即将如何重新崛起?他又将在新的权力格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揭晓。

龙朔元年(66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边患打破了大唐帝国的平静。吐蕃大军突袭西域,占领了疏勒等地,并扬言要进攻西州。这个消息如同一记惊雷,震动了整个朝野。

面对这一危机,朝廷上下一时间陷入了慌乱。许多大臣提出了各种应对方案,但都无法让唐高宗李治满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提议召回久居叠州的李勣。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李治的认可。

一道圣旨很快就送到了叠州。当李勣接到召回令时,他表现得异常镇定。16年的蛰伏,似乎并没有磨灭他的锐气。李勣迅速整理行装,星夜赶往长安。

李勣一到长安,就被直接带到了太极殿。当他再次站在这个熟悉的大殿中时,发现朝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老面孔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年轻的官员。而在皇帝身边,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声名鹊起的武则天。

李治向李勣详细询问了吐蕃的情况。李勣娓娓道来,不仅分析了吐蕃的军事实力,还深入剖析了西域各国的政治态度。他的分析既有宏观战略,又不乏细节,显示出了他这些年来对西域局势的深入了解。

李勣的表现让李治大为赞叹。当场,李治就任命李勣为左武卫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前往西域平定叛乱。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对李勣能否胜任产生了质疑,毕竟他已经离开战场16年了。

然而,李勣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迅速组织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出征前,李勣还特意拜访了一些老朋友,其中包括一些曾经的部下。这些人中,有些已经退居二线,有些则仍在朝中任职。李勣的这一举动,不仅重新凝聚了旧部的力量,也为自己在朝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李勣率军西征的过程可以说是一路凯歌。他首先收复了疏勒,然后又连下数城。吐蕃军队面对李勣的强大攻势,节节败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勣就收复了所有失地,并将战线推进到了吐蕃境内。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也让李勣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李勣凯旋而归时,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夹道欢迎。李治亲自到城外迎接,并在太极殿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

在庆功宴上,李治不仅赞扬了李勣的军事才能,还特意提到了唐太宗的先见之明。李治说:"先帝深知卿之才,故有叠州之命。今日之功,正印证了先帝的用意。"这番话,既是对李勣的褒奖,也是对唐太宗决策的肯定。

李勣的成功回归,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原本对他持怀疑态度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李勣的能力。而那些一直支持李勣的人,则更加坚定了对他的信任。

然而,李勣的回归也给朝中原有的权力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特别是武则天,对这位突然崛起的老将似乎格外关注。她多次邀请李勣私下会面,询问西域的情况。李勣则总是恭敬地回答,既不逾矩,也不失礼。

李勣的回归,不仅改变了大唐的军事格局,也给朝廷内部带来了新的平衡。他的存在,似乎成为了各方势力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唐太宗临终前的那个神秘安排的深意。李勣,这颗被埋藏多年的棋子,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作用。

然而,李勣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如何在复杂的朝廷政治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又将如何影响大唐的未来走向?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揭晓。

李勣的华丽回归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勣的存在无疑给武则天的势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然而,武则天并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巧妙的策略。

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开始推动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改革科举制度。武则天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这一举措得到了李治的支持,但在朝中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面对这场改革,李勣采取了一种谨慎的态度。他既没有公开支持,也没有明确反对。但在私下里,李勣却频繁与一些老臣进行交流,讨论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

武则天注意到了李勣的这种态度。她意识到,要想完全掌控朝政,就必须争取李勣的支持,或者至少要确保他不会成为障碍。于是,武则天开始频繁邀请李勣参加宫中的宴会和讨论会。

在这些场合中,武则天总是对李勣表现出极大的尊重,经常询问他对国事的看法。李勣则总是谦逊地回答,既不越矩,也不失礼。这种微妙的互动,让朝中的其他大臣都感到十分惊讶。

与此同时,李勣也在暗中布局。他开始培养一批年轻的官员,其中不乏有才之士。李勣经常在家中设宴,邀请这些年轻人前来讨论国事。这种做法,让李勣在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武则天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她意识到,李勣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为了平衡这种局面,武则天开始推荐一些自己信任的人进入朝廷重要岗位。

上元元年(67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李治突然病倒,无法处理朝政。武则天立即提出要"临朝称制",代理皇帝处理政务。这个提议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面对这种局面,李勣再次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既没有公开支持武则天,也没有明确反对。相反,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由武则天和几位重臣共同处理朝政,等李治康复后再做决定。

李勣的这个建议得到了朝中大多数大臣的支持。武则天虽然没有得到完全的权力,但也避免了被完全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这个结果,似乎让各方都感到满意。

然而,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对李勣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更加警惕李勣的一举一动,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削弱李勣的影响力。

上元二年(675年),武则天提出了一项新的政策:重新评定官员等级。这项政策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选拔人才,实际上却给了武则天调整朝中权力格局的机会。

面对这项政策,李勣再次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公开表示支持这项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巧妙地保护了自己的一些重要支持者。这种做法,既没有与武则天直接对抗,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武则天显然注意到了李勣的这种做法。她开始更加频繁地邀请李勣参加宫中的讨论会,试图了解李勣的真实想法。李勣则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既不轻易表态,也不过分亲近。

这种微妙的政治博弈,一直持续到了仪凤元年(676年)。这一年,李治的病情有所好转,开始重新处理一些朝政。这给朝中的局势带来了新的变数。

面对这种局面,李勣再次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主动向李治汇报这段时间的朝政情况,既肯定了武则天的一些做法,也委婉地指出了一些问题。这种做法,既没有得罪武则天,又在李治面前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李勣与武则天之间的这种政治博弈,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朝廷局势,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两位政治家将如何继续他们的博弈?他们的行动又将如何影响大唐的未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