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怎么给皇帝搞钱?开元盛世的续命者,被忽视的宰相——宇文融

2024-07-27历史

那时候,天下的户籍版册残缺模糊,很多人都离开了原籍,在乡里游荡混饭吃,用欺诈手段逃避徭役赋税,豪强和弱者相互兼并,州县都没法管治。

【国用不足】

唐王朝建立 100 年的时候,政权到了玄宗李隆基那里。虽说玄宗晚年有安史之乱,但他弄的开元之治,千百年了一直被人夸赞。杜甫晚年的诗还回忆开元那时候呢。

回想开元那全盛的时候,小地方都住着上万户人家。稻米油润粟米洁白,公家和私人的粮仓全都满满当当。

在诗人的描述中,开元那会儿,政治清明,百姓富裕。玄宗前期为了打造盛世,打破常规,从底层和中层任用了好多理财能人,改变了武周后期政治混乱、国家财政经济艰难的状况。

堂堂一个大国会没钱用?大家可能都觉得奇怪,实际情况没准更差呢。682 年关中闹饥荒,连皇宫里都有人饿死,高宗武后只得再去洛阳找饭吃。而且这种找饭吃的情况在 650 年到 710 年出现了好多回,不断膨胀的官僚机构,极度奢靡的皇室,越来越多的边境忧患,使得财政支出老是亏空。

并且这段日子对外打仗大多都输了,军事方面的花销也把皇帝给愁坏了。

唐朝建国时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叫租庸调,支撑的兵役制度叫府兵制,这三者都是从鲜卑人的北朝演变来的。在高宗的时候,这个基本的制度就开始不行了,最先表现出来的是高宗中后期的对外战争,老是失败。好多府兵都死了。670 年、678 年两次打吐蕃的远征,都是十万人规模的大败仗,士兵和物资损失特别多。

高宗后期,府兵整年都在外地打仗,家里的田没人种,被别人钻空子买走了。府兵家庭在唐代算中上水平的。好多中低收入、交不上赋税的农户,干脆一咬牙跑了。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为制衡忠于唐室的关陇集团,使劲提拔山东、江左门阀的后代。这批「新贵」都爱干一件事:钻制度空子,多买田产。这使得国家税基变小了。

玄宗登基的时候,国家财政状况明显不行了,根本没法维持,而且那时边患不少,又不能不管。

玄宗年轻的时候冲劲十足,有着改革吏治、重振山河的壮志。开元时期的宰相班子虽说也有彼此不对付、闹得很凶的情况。但总体来讲行政能力挺强,能把皇帝定的政治方针有效施行。

古代进行经济普查面临的难题

弄明白田亩和户口压根不是技术层面的事,而是政治方面的问题。

我国早在商代就进行户籍统计啦,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弄了一套。汉代沿袭秦制,也搞这种户籍田产统计。在唐王朝之前的隋代,杨坚手段厉害,推行户籍检查,把几百年都没弄明白的国家底细清查清楚了,统计出 850 万户纳税人口。

历朝历代在清理田亩户数这件事上都很用心,不过干得好的通常是王朝建立的初期。这时候一般天下刚安定,原来的利益集团没了。中央一家独大,能直接管到底,开国初期的官僚本事强,操心的事少。像天下的地理、人口、赋税这些核心情况,上头能清楚掌握。国家啥时候能使劲,使多大劲会有啥后果,开国的君主心里都明白。

这也是我们查看史料时的一个有趣之处。

开国那会,人口资源明明都比不上中期,可为啥内政外战反倒比后期厉害呢。这是因为开国初期整体资源不多,然而国家能调动的资源却不少。等到王朝后期,资源总量倒是多了,可国家能调动的却少了。好多财富都被宗室、富商、豪族给掌握着。皇帝想做点事,反而没什么钱。

1. 丈量田地可是个技术含量超高的活儿,在古代,又没有农业卫星,只能靠人。会测量技术的人特别少。

2. 一个县的官员数量不多,没法一家一户地去审核。再说了,如果皇帝把当地的土地田亩都弄明白了,那官僚阶层就没机会从中动手脚、捞好处啦。

3. 有田的百姓的利益实际上跟地主是一样的,他们也会搞弄虚作假那一套,把自己的田产给隐瞒起来。

4. 只有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有有田但没正式确认文书的逃户,才盼望朝廷推行田产的确认。

所以官员不想推行,有产业的百姓也不愿如实申报。那这天下到底有多少田,都只是个大概的数量。皇帝想弄明白,可太难弄明白了。

明代在唐之后,朱元璋也想把全国的经济人口情况弄明白。那朱元璋是咋做的呢?他明白清查户口不容易,可老朱是从底层打拼出来的,耐心和办法那都是顶尖的。

朱元璋想把全国的田地都紧紧攥在自己手中,这可是触犯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线。那难度相当大,稍有差错就全完了。

不过朱元璋依旧是那老一套,一年不成,那就两年,两年不成,那就十年。

【明史食货志】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二十年,让国子生武淳等人,分别前往各个州县,依照粮食的情况划定区域。每个区域设置四名粮长,测量田亩的面积大小,接着编上字号,把田主的名字以及田亩的尺寸全部写清楚,编排归类成册,样子像鱼鳞,叫做鱼鳞图册。」

老朱身为皇帝,亲自推动,手里有刀,还有十几年的政策打底,加上一批懂专业知识的能干官吏,所以黄册制度能推行开来。玄宗李隆基可没开国之君那底气,他能咋办。

【宇文融】

「路线定好了,干部就成了关键因素」

教员讲得很对,路线确定以后,事情能不能成关键就看人了。

玄宗挑准了一个带头人,那就是宇文融。

宇文融出身官宦家庭,从主簿开始踏入仕途。开元初年,他不过是个八品的监察御史,在长安,这种官多了去了。就这个才八品的监察御史,瞅准了玄宗整顿财政的时机,从而一飞冲天。

开国以来累积的弊病都已经有百年了,想彻底推翻重来是不可能的,玄宗又不是开国的君主,得考虑好多方面的利益,办法只能采取折中的。按照玄宗的想法,宇文融改革的大方向很快就找到了。

把新开垦的土地清查一番。

2.清查那些逃亡在外的流民,让流民成为新的纳税户。

3. 新登记户口的田赋,能免缴 6 年。

分配土地的来源,是从封建官僚、大地主那里抠出来的「超标准占田」。从这以后,封建官僚不许占有「官职田」之外的土地。这个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里叫「检田括户」,唐玄宗想用皇权的强硬手段保证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路上走。

这么猛的政策,肯定会把封建官僚往死里得罪。也就宇文融这种想拼一把求富贵的人敢接这活儿。

这场改革在开元 9 年至 13 年得以完成,主要是皇帝支持。从结果来讲,关陇豪族的田产实质上并未被打压。宇文融的改革是从土地存量里划分出来的,不过他很聪明,没去碰关陇贵族这个改革可能存在的最大阻碍,在皇权支持下实现了国家财政增收。

后来他被贬然后去世了,玄宗过了好些年还惦记着他,觉得新上任的宰相比不上宇文融有能耐(就是能弄来更多的钱)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为啥能推行户籍清查,还能把黄册制度推广出去,把天下人口田产清点清楚呢?除了他用了十几年时间,由点到面,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把政策弄得完善。最重要的是皇帝有决心,还有一支执行力很强的整理户籍的队伍,这队伍好多人是明初久经沙场的军人。地方豪门官吏要是想隐匿资产或者耍点小聪明,那得先想想自己的脑袋还在不在。

开元年间,大唐都建立一百多年啦,地方上根本没法插手管理,也没法改变。要是用本地的官员,这次检田括户的政策肯定得黄。地方官员、地主还有有地的农民,实际上都不想上报自己的财产。

想想如今在 21 世纪,技术手段可比唐代强多了,推行房地产税都这么难。实际上,通过金税四期,中央对大多数人的资产情况心里有数。可地方政府、官员,还有多套房的老百姓,都很反感财产公开。这就能明白,1000 多年前搞括户的那些人得面对多少难题,得惹恼多少人。

不过宇文融这人确实很会周旋,在这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死心塌地的同盟:皇族、关陇士族还有失地农民。——皇族和世家大族原本的土地不在改革之列,所以皇族和关陇士族没道理反对这场正大光明的改革,还盼着能成呢。

宇文融在玄宗准许下,撇开官僚系统专门弄了一支劝农使。这队伍特高效,把全国户口重新整理好了。他手下那些「劝农使」背景强大,差不多都是世家大族的人,他们下乡清查户口,地方上的恶霸也不敢不重视。

拿到土地的农民,既是改革直接受益的人,也是改革坚定支持的人。多数流民受免税和土地合法化的吸引,积极向官方上报田的数量。

宇文融寻到了改革能让多数人认可的办法,得到了皇族、关陇士族以及失地农民的支持。他用 4 年做完了唐代全国的经济普查。开元 12 年「检田括户」差不多结束,大唐帝国在这 4 年里给 80 多万户流民重新分了土地,国家税收直接增加 10%还多。为让新政策更保险,在税基扩大后,宇文融还给土地弄了「限购」政策。推行了史上最严、最彻底的限购令:从这时起,所有土地买卖都不许,不管有没有户籍都不能再买卖土地!

盛世的基础已经筑牢。

由于六年内新登记的户口不用交税,开元 20 年后,国家的财政情况明显变好了。

接下来,出身财政口的另一位宰相裴耀卿,在开元 22 年后把漕运给优化好了,从江南河北运到关中的粮食,从 80 万石增加到了一年 220 万石(在唐代,一石大概是 79 公斤)。这差不多能供 57 万个成年男子吃(按一年 300 公斤算)。

同时呢,还有一支从河北常山穿过井陉口到马邑再到灵武的运粮通道也开始起作用了。西北的三支边防部队,像河西、陇右、朔方军,这 20 万部队的粮食和军饷有保障啦。就凭这样的国力,玄宗能好好折腾一阵子。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宰相张说亲自着手搞了军事体制和边防制度的改革。重新安排并完善边疆的防卫体制,扭转唐初大战过后「兵散在府里,将回到朝中」的状况,推行节度使制度,从东北往西北、西南接连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节度使是辖区里最高的军政长官,能调动所有资源去对外打仗,这次改革符合当时边疆的形势需要。

有了财政做保障,再加上边地节度使制度更加完善,大唐边军的战刀早就迫不及待,要开边啦!

20 年正月乙卯那天,信安郡王祎担任河东、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去讨伐奚和契丹。

21 年,幽州的副总管郭英杰在都山跟契丹打仗。

22 年 6 月壬辰这天,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获了奚、契丹并献给朝廷。乙巳的时候,张守珪跟契丹打仗,把他们打败了。

23 年 10 月戊申这天,突骑施侵犯边境。

24 年正月丙午,北庭都护盖嘉运跟突骑施打仗,把他们打败了。

25 年,张守珪在捺禄山跟契丹打仗,把契丹打败了。辛卯那天,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和吐蕃打仗。

好呀,请您先给我提供原文,我马上按照您的要求进行改写。

【宇文融之后】

开元 13 年的时候,唐玄宗心情挺好,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跟上天显摆自己的功劳。这一年连着丰收,东都洛阳的米价才十钱一斗;到天宝 5 年(746 年),更是降到了五钱一斗。

开元 17 年,户部侍郎宇文融成了黄门侍郎,兵部侍郎裴光庭当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宇文融从一个小小的 8 品官一路拼搏当上了宰相,真算得上是励志的榜样。然而福祸相依,宇文融在宰相的位子上只待了 99 天就被贬官,最后死在了被贬的地方。

史书上说宇文融性格不行,跟同僚处不好。这也许是因为他搞财税改革得罪的人太多,等当上宰相后好多事都没法推进了。玄宗就把他换掉,不过后来的宰相裴耀卿和李林甫都是管财务这块儿的,能给皇帝弄来钱。玄宗特别喜欢用这类人,李林甫还是宇文融推荐的呢。

开元后期,财务线能吏、边将还有文学馆文人轮流当宰相,是开元中后期朝堂的骨干。这三条线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让唐朝行政班底的效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那时玄宗能有效地掌控朝局。可等到边将牛仙客在宰相位子上病死,李林甫独自把控相权。这样一来,这三条线晋升为宰相的路就被堵死了,这也是天宝年间上层政治变得僵化的缘由。

开元时期,玄宗任用了一系列管财务的宰相,现在好多史学家都说这些人品德不行,太急于求成。但任何改革都会得罪人,把事情办好而不考虑名声,是这些人的首要想法。开元中前期的玄宗还能算是善于用人的明君,可惜李三郎这种自我反省和勤奋没能在他执政的后期保持下去。

宇文融搞的改革也就只是在现有的存量上做点修补,可这份家业最后还是被那喜欢大搞排场、贪图功绩的皇帝给糟蹋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