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繁花"爆火背后:江南何以富庶1800年?人口迁徙塑造了经济兴衰

2024-01-17历史

电视剧【繁花】爆火出圈,其华丽演绎的背后,隐藏着一部长达1800年的人口向南迁移并发展的历史,诉说了经济核心地区的兴衰变迁。

今日的富庶江南,并非自古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人口迁徙过程,人们逐渐从北向南定居,带来更先进的技术,种植稻麦、饲养牲畜、冶炼矿石,最终兴办教育、开拓贸易、建设港口,形成了「繁花盛开」的苏、杭、沪等都市圈。

向前追溯到先秦两汉,长江以南广袤地区受限于「水泊星罗棋布、瘴气肆虐横生」,可供开发的区块极少,社会生产力低下落后,物产匮乏。强如南方霸主楚国,传世800年的疆域大国,居然在建国初期连符合祭祀礼仪的青牛都找不出,被迫偷了邻国「鄀国」饲养的一头小牛,国君熊绎羞惭不已,夜里悄悄摸摸组织完祭祀,含泪把这件事刻在了青铜鼎上,激励族人要励精图治,记曰: 「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

至于今天富裕的上海、江浙、江苏一带,在同时期还处于「断发文身」阶段,人均短裤背心,把牙齿涂黑恐吓敌人。最擅长生意的宋国人贩卖帽子,都在越国滞销破产,可想而知当地的民生经济是如何糟糕。

无他, 天不时、地不利,更关键的是人不够。

经济的核心要素只有两点:一曰生产,二曰分配。这两点都离不开大量的人口。

人口始终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人口资源,农业、手工业、冶矿业都无法发展,也就没有第二层经济建筑的商贸、运输、金融等服务业。

江南的兴盛,就是从三个历史阶段的人口迁移开始的。

第一个阶段是西晋永嘉时期的「衣冠南渡」。

此时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的风雨中飘摇混乱,中原地区攻伐不休,朝廷自顾不暇,大量的移民渡过长江,开始定居建康、寿春等地。

西晋「永嘉之乱」,摧毁了北方千年来经济发展的基础

注意,这里的「民」,其实是指士族为首的豪强家族及其附庸,「士农工商」,士族才是民之首领,并不是普通的农民或平民。

「衣冠南渡」之所以能够影响江南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士族和附庸的族人、家丁奴仆们来到南方,携带有大量财富和生产工具,可以直接改造南方地区的地貌形态,拔高生产力。

在接纳众多南下的士族和百姓后,以「建康」(今南京一带)为首的江南大地经历了深刻的经济变革。他们带来了更为先进的耕种技术和劳动力,产出了丰沛的粮食,随之商人们开始重新往返南北跑出贸易路线,进而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有人根据【宋书·州郡志】推断,当时南渡成功定居的人口大约达到了200万人,占中原人口的十分之一。

原先江南水稻品种不佳,产量畸低,随着移民改良后,再引入灌溉技术,水稻产量获得空前提升,同时带动了茶叶、陶瓷、丝绸等产业,为南方庄园式的封建经济带来了丰厚收益。最典型的例子是温州,曾经有「以鱼当饭」的记录,随着永嘉南渡后,当地主食迅速改变为稻谷,「鱼饭」反而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美食。

当时,南北名门望族流行作为世家结亲,成为「大地主」或「大豪强」形态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庄园、推进屯田,开办商行,爆款剧【知否,知否】就是借鉴了这个时代背景。

有趣的是,梁武帝萧衍就是电视剧【琅琊榜】的原型,他本人非常推崇士族结亲

史载,南齐时期齐武帝想帮助宠臣胡谐之与北方来的贵族联姻,时下婚配很看重是否会说北方话,齐武帝考虑胡氏家只会说方言(今天的吴语,江苏话),专门选派四个宫女去教导胡氏子女说洛阳官话。

结果两年以后,四个宫女反而被同化只会说吴音软语,此事惹得齐武帝哈哈大笑,还作为一件趣事记录了下来。

第二个阶段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人口迁徙。

唐朝的「安史之乱」对南北经济地位转折影响非常大。战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向南移动。

当时有说法,「唐得东南以税赋之,则天下可倚」。避乱者在安史之乱后迅速涌入,人口增加,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繁荣起来。

唐玄宗主动逃跑进入巴蜀,许多关中贵族跟随迁入定居

根据【旧唐书】记载,洛阳地区人口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的将近700万,不到五年,公元760年再次统计仅余193万,除去疫病、战死等,绝大多数迁移到了巴蜀、淮南、湖南、江南等地。

诗人顾况曾经记录到:

「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李白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中也提及: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 事实上,这次人口迁徙跨度时间很长,并没有因为安史之乱结束而停止,一直持续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缓慢停止。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的集聚效应,带动形成了多个城市。有了规模化的市集和商品,商贸行业进一步良性循环,刺激人口不断集聚,重要的经济城市诞生,成为江南经济发展的新标志。

唐代「安史之乱」时期人口迁徙路线示意图

最有代表性的,那就是扬州。

可以说唐朝的长安就是现在的北京,扬州就是现在的上海,成都类似于现在的广州。

扬州为什么能抢先一步兴盛发达呢?

答案是由于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开凿。大运河为南北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加速了东南地区的经济繁荣,而扬州,恰恰处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

据说,李白曾经在扬州花掉了30万两金,不知真假

这份优势造就了扬州无与伦比的商业繁华,扬州不仅是造船业中心,还是货运集散地,控制了东南一带的粮价,是整个南方的门户。不光造船、制盐、制糖、制茶、制药、酿酒,还有丝织、成衣、制帽等,建筑、铸钱、造纸、雕版印刷、金银器、漆器这些行业也非常发达,整座城市灯火通明,外国使节来唐必定提出要「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说扬州是八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繁荣程度一度超过了长安。

不过扬州兴也运河,败也运河,到了明朝时期,大运河几乎全部淤塞无法全通,扬州失去埠口价值,从事船业、航运和贸易的人群逐渐消散,再叠加明末清初的战乱,人口锐减,扬州随之衰落。

扬州因古大运河而兴,上海则因现代港口河海运输而兴。

相比之下能看出来上海也是类似的。上海的发展得益于长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江入口归它,五口通商也有它,租界打开了国外资本进入的端口,随之而来的就是讨生活的人流,工商业马上兴旺,自然又发展出来一个经济强市,成为「繁花」的雏形。

第三个阶段是两宋交接时期的人口逃亡。

宋代靖康之难和宗室南渡,不少民众不堪金国的粗暴统治,掀起了更大规模的移民高潮。

此时地广人稀的湖广地区成为北方移民新的理想集聚地。这次大逃亡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江南成为政治、人口、经济发展的核心。

根据史料记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千万人,坠者不可计数」的悲壮景象都出现过,大批流民迁移到湖北、湖南等河谷地带,这些地区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流民们就此安顿开始垦田居住。

宋代经济发展代表画作:【清明上河图】

南宋初年,官府统计湖南户数,1162年(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仅96万户,但不到六十年,在嘉定十六年时,湖南户数已经达到125万户,成为两宋时期文献记载的最高数额。

这主要得益于政局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推动垦田增加,促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中原人口南迁后,最大的影响是水稻和小麦的两次轮作种植推广。北方人喜食麦面,对小麦的需求量暴涨,刺激了湖广一带地区种麦的积极性,尽管南宋面积仅为北宋的三分之二,但新增灌溉田地9000多顷,福建、江西等地大造梯田,小麦和水稻同时成为江南人的主食。

人口集聚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两宋时期大面积推广应用铁制农具,兴建水利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尤其是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进步,纺车、织布机不断改进,棉布逐渐成为人们主要衣着原料。

等到元朝时期,官方统计的人口比例,北方人口已经仅占到全国总人口的20%,江南的崛起已经成为定局。

结语:

综上,回顾整个人口迁徙的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人口的集聚带动了经济各个要素的汇聚发展,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崛起和繁荣。

有意思的是,尽管当今绝大多数南方人祖上都是来自于黄河流域的北方人,但从大约1000年前起,他们就已经忘了自己是来自北方的血脉了。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知己曾写道: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意思是晋朝的衣冠南渡以后,原来的北方豪强们设立侨居州县,居然也忘了家乡在哪里了,仿佛天生就是南方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