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四川博物院有些啥(下)

2024-01-16历史

巴蜀文物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文化特色、精湛的工艺技术、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今天,我们接着上期的话题,来和您聊聊四川博物院到底有些啥文物?

‬玉大带

玉大带 前蜀(907-925)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王建墓出土

这件玉大带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唯一一件被帝王本人使用过的腰带。这件玉大带的主人就是来自五代前蜀的王建。

王建像

王建(847-918)河南舞阳人,唐僖宗奔蜀时随驾五都之一,后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

王建入蜀后,以今四川阆中地区为根据地,逐步扩大势力,最终立国称帝。王建在位12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在其「永致清平」的努力下,前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我们现在看到这件玉大带由七方玉銙、一方铊尾、两节革带和一对银扣组成。

玉大带的制作采用了剔地、阳起与阴线刻的雕刻方法,龙的上唇上翘,龙身变长,体态雄健,是五代龙纹的代表图案。

另外,题记中的字笔画为中间粗两头细,这正是唐代水凳砣制玉器的特点。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知,在公元915年十月二十七日,王建后宫突发大火,无数珍宝化为灰烬。

第二天,人们在灰烬中发现一块玉料,温润洁白异常,王建满心欢喜,认为这是吉兆,于是下令玉工制成了这件玉大带。

而这件玉大带能被评为国宝的原因,不仅因为它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美,故事最传奇的玉带,而且还是帝王王建真正使用过的御用大带。

这件玉大带对于研究五代时期玉器和篆刻艺术,以及皇室用品的风格和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玉谥宝

「谥宝」是仿照帝王在世时所用的玺印而制,即将谥号刻于预制的玺印上,随葬墓中,表示人死后所得的称号。

这件玉谥宝是五代前蜀蜀王王建用玺。王建在天祐四年九月(907年)在成都称帝。

这件谥宝为黄玉质地,因为墓室被盗千年,所以兔形谥宝有些风化,这件谥宝的纽雕为兔首龙身,身腹刻有鳞甲,原鳞甲上贴金。

谥宝上刻有「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14字,雕作的样式为帝王惯用的盘龙钮。

用玉作为印材起源于先秦时期,而用玉作为印章却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贵族间,因为这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之后才渐渐成为平民的随身宝器。

这件谥宝出土于永陵,也就是王建的墓室中。因为这件谥宝的纽头为一只兔首,因此也被称为「兔形谥宝」。

用兔做纽顶专家分析如下:前蜀皇帝王建生于丁卯年属相为兔,60岁登基又值兔年。因此,将兔子摆上崇高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

王建黄玉谥宝印钮虽有断裂,但由于隋唐五代时期印章传世稀少,而作为兔首龙身的谥宝全世界也仅此一枚。因此,这件兔形谥宝当之无愧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石涧敲冰」七弦琴

「石涧敲冰」七弦琴 唐

这件来自唐代的七弦古琴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涧敲冰」。它长122.7厘米,首宽17.5厘米。

此琴通体有蛇腹断纹和少许梅花圈纹,琴面略呈弧形。外侧嵌圆形螺钿十三徽,琴面张弦七根。

底部开两个长方形音槽,中部大的叫「龙池」,尾部小的叫「凤沼」,寓意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底面首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声。龙池下腹部刻有篆书「玉泉」方印一枚。

另外,据专家考证,此琴曾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收藏。

耶律楚材博学多识,精通汉文 ,最好古琴,不仅善弹【广陵散】,还爱收藏名琴,自称有「琴癖」。由于其曾居北京西郊别墅玉泉山庄,故以「玉泉」为号。

‬蜀石经

【毛诗】残石 后蜀(934-965年)

这块残石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六块「蜀石经」残石中的一块。六块「蜀石经」其中有五块为后蜀残石经。

后蜀残石经最早由五代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采用的是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法体进行篆刻。

这些经文采用双面刻正书阴文,并且还有双行注释。其中这块【毛诗】残石是四川博物院所藏蜀石经残石中保存字数最多者。

可以说,后蜀石经的雕凿绵延230余年,贯穿四个朝代,直至赵匡胤统一中原兵灭后蜀之后,石经的雕刻工作仍在进行。

石经前后一共雕刻了1000多块,总字数达到130多万字,这些石经就立在当时益州官办学府的操场上,供学子们观摩学习。

所谓石经,是指将整部成套的经书刻在石头上。石经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种,简单来说就是儒家石经、佛教石经(包括摩崖刻经、碑刻佛经、经幢刻经)和道教石经。

其中儒家石经,是指将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等雕刻于石头之上。

我国历代所刻儒家石经仅七种: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孟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

其中,蜀石经,或称「孟蜀石经」「广政石经」等。当时,「蜀石经」被后蜀立于蜀郡最高学府~文翁石室,供学子们研读摹拓。

熹平石经残片 汉 四川博物院藏

蜀石经最初只有十经,它们分别是:【论语】【尔雅】【孝经】【周易】【毛经】【周礼】【左传】【尚书】【礼记】【仪礼】。

到了北宋年间,成都学府又追刻了三经【孟子】【公羊传】【谷梁传】,自此组成了完整的儒家十三经。

蜀石经堪称中国早期教科书,是中国的石经之最。在中国文化史以及巴蜀绵延数千年的文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被称为巴蜀古代教育的丰碑。

比丘法爱造观世音立像

比丘法爱造观世音立像 南朝 成都万佛寺出土

南梁时期,背屏式造像由于形体较小,便于携带和家庭供养,成为当时益州造像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尊比丘法爱造观世音立像是四川博物院的重要藏品,它是由比丘(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法爱在南朝梁中大同三年(548年)所供养。

这尊背屏的正面中心位置是观音像,在其两旁分列着四胁侍菩萨、四弟子和二力士。在观音像的下方还有一对护法狮子和八个伎乐俑。

比丘法爱造观世音立像背面拓片

背面则描绘了盛大的礼佛场景,以及供养人法爱的发愿文。

在佛门中,供养人一般分为财供养和法供养。其中,财供养即为捐献财物于佛寺,法供养就是传播佛法,教化众生。

背屏式造像的供养人身份多数是佛弟子或比丘、僧尼等,他们将对亡者的祈愿及对生者的美好祝福寄托于造像上。

这尊观音立像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万佛寺佛造像

菩萨头像 唐 成都万佛寺出土

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是我国南方地区年代较早、题材丰富、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批造像。

万佛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延熹年间(158-167年),是成都著名古刹,从南朝至明代的千余年间香火不断。

根据文献的记载,万佛寺在明末时毁于张献忠战火。该遗址自清光绪八年(1882年)以来,多次出土各类佛教造像共计200余件。

出土于万佛寺的这批造像数量多、保存较完好、年代序列清晰、雕造精美、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腊梅双禽图

腊梅双禽图 宋 赵佶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有两位帝王出类拔萃,他们一个是以诗词著称的李煜,一个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

赵佶(1082—1135)是北宋第九位皇帝。据史料记载,赵佶从幼年起,便在绘画和书法上显示出极高的天赋。

【腊梅双禽图】是赵佶花鸟画的代表性作品。其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交叠生长的柏稍与腊梅,两只山雀顾盼有情地栖于枝头,梅花含苞欲放,给人一种相映成趣,优美动人的感觉。

另外,在画面右下角以「瘦金体」题「御笔」及「天下一人」签押,上钤「御书」葫芦形印一方。瘦金体,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空前绝后,唯赵佶所有。

赵佶,一位把全部心思都染在琴棋书画里的皇帝,他的荣耀,他的傲气,他的风骨,或许只有在纸页上才能唤起。

‬芙蓉花瓣纹金盏

‬芙蓉花瓣纹金盏 宋

古人称小而浅的怀子为盏,盏一般用来饮酒或是喝茶。

这只芙蓉花金盏于1973年在四川省安县出土。它的造型由上、下八朵芙蓉花瓣呈顺、逆时针方向叠压,上下错落有致。

‬芙蓉花瓣纹金盏 宋

另外,在金碗内侧底部,还刻有三朵梅花,其花蕊,根根分明,整个造型,宛如一朵盛放的芙蓉花。将芙蓉花柔美的特点融入其中。

该盏使用锤揲法和錾刻工艺,采用了重瓣、高浮雕等装饰方法。整件金盏构思巧妙,造型别致,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又一件国宝级文物。

其实,四川博物院的一级文物还不止这些,但是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故事却足以让人惊叹不已。

从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