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此三个职务级别不高但却是公认的肥差,一任下来后半辈子吃喝不愁

2024-01-16历史

道咸年间有个叫张集馨的官员,写了一本【道咸宦海见闻录】,里面记载了他在各省为官时的所见所闻,并将陕西督粮道一职比作「天下道府第一肥缺」。

御史仔细查了一下,陕西督粮道确实是肥差,每年的陋规纯进项至少有三万两左右,说它道府第一肥缺恐怕有点夸张,但至少能排进前三名。

然而,陕西粮道再肥也是个正四品官,要是和上面的督抚藩臬比起来,那就显得不那么肥了。即便是总督、巡抚放在清代官场,陋规收入也不见得是最高的。以下几个职务就能轻松超过各省督抚。

第一个是户部银库司官

户部总掌天下钱粮,直接与金山银海打交道,国家的财赋收入皆入户部三库,即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其中的银库就是文献中所说的 「国库」、「太仓」

户部银库属于司级单位,最高长官是郎中,其次是员外郎。在京师各部院衙门中,户部银库的司官任职资格最高,额设郎中四人、员外郎二人,且都是满缺,汉臣从来不能染指银库。

从雍正朝开始,户部银库的行政级别有所提高,需从在京的王大臣中拣选一人兼任「管库大臣」,怡亲王胤祥在世时,就长期执掌户部银库。

道光以前,朝廷对银库的管理十分严格,各项制度也执行得十分到位,没有哪个人有包天的胆子敢动银库的主意。需要说明的是,【大清律例】中,对监守自盗、侵吞国库银两的处罚及其严格,哪怕是拿了国库一两银子,也要判斩立决。

进入道光朝以后,户部银库的管理开始陷入混乱。按照正常的程序,银库设有司库、大使、库使等低级职官,具体的账目都有他们经手。此外,还设有库兵专门搬运进出银两。

任何制度执行久了就会有漏洞,道光即位以后对银库疏于管理,这让看库人员有了可乘之机,库兵们练就了一项从银库偷银子的绝活,他们通过刻苦训练将银两塞入肛门,据文献记载,每次进出库,一个库兵就可携带50至80两银子。

从银库偷银子,没有团队配合是万难实现的,郎中、员外郎以及司库、大使等积极配合,库兵从银库偷得银两后,按照五五分成。各职官拿到银子后,又拿出一部分孝敬户部堂官。

从道光十年至道光二十三年,户部银库的官员们上下齐手,竟拿走了朝廷900多万两银子。900多万两银子什么概念?全部放在一起,恐怕能堆出无数的银山。

根据野史笔记记载,晚清时期库兵这一群体成为京师中的豪富阶层,而银库郎中每年的固定进项也在8万两以上。区区的五品郎中仅分赃一项就多达8万两,而各省总督的养廉银不过才一万多两。

第二个是内务府银库员外郎

内务府主管皇室事务,下设的广储司也是出了名的肥水单位。广储司设六库(银库、皮库、瓷库、缎库、衣库、茶库)。

和户部一样,广储司银库也是监守自盗的重灾区。银库的最高长官是员外郎,其下是司库、司匠、库使等官。

按照正常的管理制度,银库平时是有固定日期开库收发的,开库时必须有库官三人同时在场,不准一人入库;闭库时,由库官三人共同签画锁封,粘于锁上,而且银库钥匙是由乾清宫侍卫保管,用时自取。

尽管制度如此严密,但到了晚清时期官场腐败,贪婪成风,管库者多为监守自盗。盗窃银两的主力仍是库兵,偷盗方式也和户部银库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广储司官员们来得更直接,库兵每次偷盗银两后,都会将一半放在门后,库官们也都心知肚明,因此也从不管库兵偷窃事。

广储司银库毕竟不是国库,存银的基数不大,通常情况下只有几百万两。但是这些皇帝的家奴们胆子大,据清末官员透露,广储司员外郎是内务府收入最高的职官,年收入保底是5万两。

第三个京师和各省税关

清代的税关分为「户关」、「工关」,征收百货税的为户关,隶属户部;征收竹、木、船钞的为工关,隶属工部。总体而言,户关比工关征说数额大,油水也更多。

康熙以前,京师和各省税关的负责人为「监督」,比如崇文门监督、浒墅关监督等等。有些重要的税关监督是由其他职务兼任的,如闽海关由福州将军兼管;浒墅关、西新关、北新关分别由苏州、江宁、杭州三处织造兼管;粤海关、淮安关则由户部奏请简放。

各省税关的额定进项并不高,就拿经济最发达的江苏省为例,浒墅关额定为495226两,淮安关325116两。

不过这些只是上交给朝廷的,实际上征收的税额要远远高于此数,至少应在三倍以上。而多出来的这些税银全部进了各级官员的口袋。

税关监督是出了名的肥差,乾隆以前向来都是委任旗人担任,而且皇帝也清楚其中的门道,有意让旗人子弟借机捞钱。

因为税关监督缺少,谁都想去,所以皇帝想了个办法,规定税关监督一年一任,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旗人子弟能享受这一绝好的待遇。

税关的账目同样也是出了名的乱,每年更换一次税关监督本身就不合理,业务还没熟悉就要调离岗位。所以只要是谋上这一差事,其他根本不用想,放开手脚从百姓手中捞钱便是。

至于说税关监督一年到手的银子有多少,具体数字御史也没查到,不过官场中人都认为,只要干上一任监督,后半辈子的吃喝花销就不愁了,如此算来怎么也不能少于三万两。

以上介绍的几个职务和差事,级别还都不高,事实上很多人当官的目的不一样,有的为了升官有的为了发财。说到底,两者只要占了一条,就不枉在官场走上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