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组建了六次第一兵团,司令官都是谁?结局如何?

2023-12-17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纵横战局,组建了二十二个兵团,其中独具特色的「第一兵团」无疑是主力中的佼佼者。这支兵团的独特之处在于,自汤恩伯之后的每位司令官与前任无牵连,他们领导的兵团并非简单的接替,而是属于全新重建的部队。

汤恩伯,名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如雷贯耳。1947年初,国民党军锐意进攻山东解放区,集结了庞大的四十多万大军,分编成三个兵团,分别是汤恩伯统领的第一兵团、王敬久指挥的第二兵团以及欧震率领的第三兵团。

回溯三年前,汤恩伯曾与陈诚、胡宗南齐名,被誉为蒋军的「三大军事集团」之一,手握四十多万兵力。然而,在1944年4、5月,当日军集结15万兵力向河南中部发动进攻时,汤恩伯部队未能形成有力的抵抗,损失惨重,二十余万将士伤亡惨重。

此次战败之后,汤恩伯一度受到撤职查办,但在蒋介石的庇护下,他很快重掌军权,担任黔桂边区总司令。到了1945年初,重庆军委会成立了四个方面军,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分别担任总司令。

然而,再度崛起的汤恩伯,已不再昔日的威风,因为他失去了维系军事集团的根基。抗战胜利之后,汤恩伯被派往上海参与受降仪式,这也是他战后的一个转折点。

汤恩伯和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对上海地盘心生渴望。汤恩伯志在长期驻守上海,挥动着权谋的舞台,瞄准着淞沪警备总司令的职位。而戴笠则眼巴巴地企图将上海警察局牢牢掌握在军统的手中。然而,老蒋并未允许这两位雄心勃勃者如愿以偿。

迅速有了回应,调侍从一室主任钱大钧奉命前赴上海,担任市长并兼任淞沪警备总司令。而黄埔一期的宣铁吾也被任命为上海警察局长,给予上海一抹新的颜色。

为了平息汤恩伯的雄心,1946年2月,他被「加上将衔」。虽未实授上将,却也如胡宗南一般,星星闪耀,权力得以显赫。

到了1947年3月,汤恩伯身兼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和第一兵团司令官的身份,成为备受瞩目的双料领导。与同时组建的第二、第三兵团相比,汤兵团更加雄厚强大。八个军(整编师)纳入统辖,其中包括整编74师、整编83师、第7军、整编25师、整编65师、整编28师、整编57师、整编48师。

在这八个军(整编师)中,张灵甫领导的整编74师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而黄百韬指挥的整编25师更是战斗力强大。第七军作为桂系的台柱子部队,更是傲立不摇,成为三者中最为强大的一支。

汤兵团的兵力超过20万,堪称「超级兵团」,远超过随后蒋军组建的任何一个兵团,其强大之势不可忽视。

第一兵团,这支备受瞩目的「超级军团」,成为蒋军进攻山东的中坚力量。然而,汤恩伯在这个职位上的履职仅仅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在战局的激烈中谢幕。1947年5月,整编74师在孟良崮覆灭,老蒋怒不可遏,传闻在召开军事检讨会前,亲自用手杖责打了汤恩伯。

检讨会过后,汤恩伯被撤职查办,然而,老蒋却以他常用的手段,迅速将汤恩伯再度委任为代理陆军总司令,所谓的查办几乎成为了一场表面过场。随着汤恩伯的撤职,第一兵团也很快被解散,战局愈发扑朔迷离。

而汤恩伯随后承担了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东南军政副长官等职责。然而,在国民党逃亡台湾后,汤恩伯却遭到老蒋的冷遇。1954年5月,他前往日本治疗胃病,而在手术台上的6月29日,他突然暴毙,年仅54岁。

老蒋对于汤恩伯的逝世显得冷漠,尽管如此,由于情面,他还是赐予汤恩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的荣衔。

另一方面,1947年8月,国民党军重新组建了第一兵团,范汉杰被任命为司令官,担负着这个关键职责。随后,由于东北蒋军也设立了一个名为第一兵团的部队,因此范汉杰的兵团又被称为「山东第一兵团」或「胶东兵团」。

范汉杰兵团挺身而出,掌控着六股犀利的军力,形成如巨浪般的气势。这支强大的军团包含整编第8师、第9师、第25师、第45师、第54师、第64师,仿若六颗磅礴的星辰。而在这光芒之外,兵团司令部还统帅着数不胜数的直属力量,其中不乏威力惊人的重炮第13团、勇猛的工兵第2、第15团,以及无畏的装甲炮营、战车营,还有宪兵第17团及四股坚不可摧的保安总队。

老蒋为了争夺控制权,果断下令再度打造第一兵团,雄心勃勃地企图征服整个胶东解放区。他设计了一项被称为「锥形突进,分段攻击」的计划,并在海空军的密切支援下,欲与我军在胶东半岛上演一场决战。

虽然范汉杰兵团的实力不及之前的汤恩伯兵团,但同样不可小觑。这支庞大的军力拥有十几万之众,其中主力由李弥的整8师、黄百韬的整25师以及阙汉骞的整54师组成,如三股猛虎咆哮。

战火初燃之际,范汉杰兵团咄咄逼人,气焰高涨,如风头一时无两。然而,随着蒋军在各个战场的陷入困境,老蒋被迫调走范兵团的整25师、整9师、整54师,胶东我军乘机发动反攻。

随着十二月的脚步临近,我军在反攻中斩获巨大胜果,歼灭蒋军1.7万余人,成功夺回莱阳、海阳。老蒋无奈承认在胶东的作战失利,不得不下令撤销山东的第一兵团番号。

范汉杰在被调往东北后,担任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一职。而在锦州解放的过程中,范汉杰却遭到了俘虏。值得一提的是,在1960年11月第二次特赦国民党战犯的名单中,范汉杰的名字位列其中。特赦之后,他在全国政协担任了文史专员一职,期间撰写了大量有着相当史料价值的文史资料。直至1976年,范汉杰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有一些观点声称功德林改造的国民党战犯中,汤尧的军职最高,因其在被俘时身份为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但这显然是一个大误会。范汉杰在前往东北担任「剿总」副总司令之前,早已担任过国民党军的参谋次长、陆军副总司令等职务。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范汉杰去东北是因被老蒋降职。

而在1945年初,卢汉被任命为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指挥着孙渡的第一集团军和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第一集团军由滇军主力组成,所辖的60军和93军是滇军中的精锐。

抗战胜利后,第一集团军随卢汉前往越南参加受降仪式。然而,这次行动却掩盖了一场阴谋。老蒋指示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聿明发动突袭,趁着滇军主力出征之机,包围云南省府所在的五华山,以武力胁迫「云南王」龙云。这导致龙云不得不离开经营多年的云南,前往重庆担任名义上有职无权的军事参议院院长。

「五华山事变」后,第一集团军的滇军一别云南,被运往东北。命运的舵手,非老蒋海运的人莫属,他们穿越千里水路,最终停泊在东北的港口,归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的掌控,共同策马奋战,参与抢占东北的激战。

孙渡率领着早已派往锦州的滇军,指挥着陆续抵达的部队,如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交响曲在东北上演。时间流转至1947年9月,滇军主力已经全部抵达东北,而集团军的建制已经成为过往。为应对新的现实,滇军及地方保安武装共同磨砺出的锋芒,组建了庞大的第一兵团,孙渡荣任司令官,带领着这支军团如猛虎般雄心勃发。

「第一兵团」这一荣耀的称号,然而在老蒋的审视下,却注定不是杂牌部队能够长期享受的。到了1948年1月,孙渡兵团被重新铸造,更名为第六兵团,宛如焕然一新的盛装。不久后,孙渡被调往热河,担任省主席的职务,而兵团司令的权杖则传承给卢浚泉。

然而,热河的战局并非孙渡想象中的宁静。他在那里受到了驻守的13军军长石觉的针锋相对,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最终,孙渡无奈「请辞」告别热河。云南解放之际,孙渡被送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着改造的考验。

1963年,孙渡迎来了特赦的曙光。原本可能在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的机会摆在面前,但他却表达了回归云南老家的愿望。考虑到孙渡年事已高,请求得以满足,他踏上了回家的征程。然而,在1967年4月的某一天,当孙渡打开水龙头的瞬间,命运却戏弄了他一把。不慎摔倒的瞬间,严重高血压的他遭遇了脑溢血,抢救无效,终年72岁,生命画上了句号。

郑洞国,在1948年1月接替陈诚,肩负起主持国民党在东北的军政大任。他刚到任不久,就传唤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宣告命他赴长春。

郑洞国当时已经心生退意,打算以养病为借口,离开东北。但老蒋和卫立煌似乎洞悉了他的想法,一致要求他立刻动身前往长春。

尽管郑洞国试图推辞,然而三月初,他被委任了两个职务,国民党吉林省主席和第一兵团司令。所谓的吉林省主席,实际上只掌控着长春及其周边地区,而第一兵团则是在重新组建之中。

第一兵团下辖着滇军60军(由军长曾泽生指挥)和新7军,总人数约六万余。有传言称郑洞国的兵团拥有十万人,但那包括了整个长春的蒋军,而这些游击队和保安武装则战斗力不强。

60军是滇军的主力部队,战斗力颇为可观;而新七军则是由原本的新一军的新38师扩编而来,该军的其他两个师是地方部队扩编而成,战斗力相对较差。新38师曾是新一军的主力,失去了这支部队后,新一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而新七军由于其他两个师的不力,整体战斗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自抵达长春以来,郑洞国便陷入了困守之中,回忆起来,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

长春解放时,第一兵团的60军在军长曾泽生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新7军在60军起义后,主要将领也不愿再战,转投我军,部分主力部队起义或投降后,郑洞国和其直属部队也最终放下武器,向我军投降。

郑洞国是一位备受敬重的抗日名将,在蒋军高层中以其稳重踏实著称。他因此选择投降,得到了优待和平稳的晚年生活。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因病去世,享年88岁。在蒋军黄埔军校的将领中,他和杜聿明成为唯二同时受到两岸人士追悼的人物。

陈明仁则是因在四平防御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备受瞩目。1947年9月15日,他由71军军长晋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并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这一荣誉让他在东北蒋军将领中声名鹊起。然而,就在勋章刚刚颁发,职位未稳固之际,陈明仁却被撤职,调往南京担任中将参谋。

经过一年的闲置后,陈明仁得到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推荐和重用,被任命为华中「剿总」副总司令。白崇禧对陈明仁的军事才能十分认可,看到他被免职后无所事事,积极为其铺路。同时,老蒋也认为陈明仁毕竟是黄埔军校出身,总比其他杂牌将领更适合派往华中,因此顺势而为。

陈明仁在华中「剿总」任职期间,兼任二十九军军长。随着长春的解放,老蒋命令在武汉重组覆灭的第一兵团,并任命陈明仁为司令官,这标志着他再次受到信任和重用。

在渡江战役后,陈明仁崭露头角,成为国民党在湖南的举足轻重之人。身上荣耀的头衔有如繁星,华中军政(原华中「剿总」)副长官、第一兵团司令官、湖南省主席、湖南「绥靖」总司令等,如巍峨山峰屹立不摇。8月4日,陈明仁与程潜等豪杰英勇带领部下,通电宣告起义,一场宏伟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在起义之初,老蒋指示白崇禧派遣飞机,空中抛洒传单,营造长沙、湘赣、邵阳等地的诱反风潮。

然而,陈明仁为了保守起义的机密,只将计划告知寥寥数人。起义的通电上署名将领中,大多数实际上未亲自签字。起义之后,第一兵团副司令官熊新民、14军军长成刚等人,带着随从一批批地离开。短短几天内,原有八万人的起义部队只余三万多,而通电中列举的第一兵团将领们也大多叛逃。

尽管面临严重叛逃的困境,陈明仁的贡献仍然巍然耸立。一方面,他成功保留了三万多不屈不挠的起义部队,另一方面,那些四万多叛逃者虽然再次被国民党军纳入麾下,但已如惊弓之鸟,士气低迷。

在批判陈明仁时,需明白第一兵团是个全新组建的部队,缺乏基本部队和可靠的军官。即便是号称陈明仁的老部队的71军,实际上在辽沈战役后期随廖耀湘兵团覆灭。重建的71军,早已被桂系军官紧紧掌握。

1955年,陈明仁荣获我军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1岁。

——黄杰和关麟征

陈明仁挥师起义后,老蒋震惊异常,紧急下令重新组建第一兵团,并任命「国防部次长」黄杰为兵团司令。黄杰虽在黄埔一期生中并非出类拔萃之才,但却以善于处事、妙手令人感叹而著称。在这一期的黄埔学员中,关麟征火爆性格如烈焰,即便是杜聿明、郑洞国这两位性格温和的同窗也难以与他相处,而唯有黄杰与关麟征私交深厚。

远征军反攻滇西时,攻占龙陵之际,由于手下师长虚报战果,导致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被撤职,而黄杰则顺理成章地接任总司令一职。接手指挥后,71军军长钟彬被调离,而陈明仁升任军长。在随后的战事中,黄杰虚心倾听陈明仁的战略计划,胜利后并未独揽战功,而是在回顾中充分赞扬了陈明仁的重要作用。

由于彼此的默契和黄杰的开明态度,陈明仁与黄杰的私交也颇为融洽。陈明仁准备起义前夕,老蒋派遣黄杰作为说客前往长沙,尽管陈明仁当时即将发动起义,完全有能力扣留黄杰,但出于深厚的友情,他巧妙运用言辞将黄杰吓退。

在蒋军第一兵团中,由黄杰接手的这支部队实力最为薄弱,由败兵、溃兵和新兵组成,其战斗力甚至不如一支完整编制的普通军队。在咱们军的追击下,黄杰的兵团溃不成军,一路败退至广西。当黄杰试图率领残部前往云南时,却发现去路已被掌握,于是只得带领一万多残部逃亡至越南。与桂系等其他国民党军及其眷属一同,逃亡至越南的总人数达到三万余人。

越南大地上,1952年10月的一天,黄杰和他的残部走进战争的背影,沉浸在无奈与苦痛之中。铁血般的法军将他们一一缴械,无情地送往集中营,那里是他们曾经无比强大的堡垒,如今成了囚徒的牢笼。

蒋经国是黄杰生命中的知音,友谊的纽带让他在回到台湾后得以获得崭新的开始。蒋氏父子对他的信任,让他得以履历「台湾省主席」、「国防部长」等显赫职务。他获得陆军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的星光,都镶嵌在他光荣的征程中。而国民党中常委的身份,则是他政治版图上的璀璨星辰。

岁月匆匆,1995年1月14日,黄杰在台湾的大地上黯然离世,时年93岁。他的一生如同战旗般飘荡,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六位国民党军第一兵团的司令官,每个人的命运如同星星般各自闪耀,各自陨落。在这个选择的十字路口,陈明仁成为了开国上将,璀璨的辉煌映照着他的一生。而郑洞国,则成了两岸共同追逐的传奇,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