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美国军官折服!毛主席虽未出过国,却在窑洞里预见慕尼黑会议结局

2024-01-23历史

美国军官折服!毛主席虽未出过国,却在窑洞里预见慕尼黑会议结局

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杰出的领袖,而且在全球享有卓越声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主席在领导红军浴血奋战的同时,以他卓越的智慧对世界形势进行了清晰的分析。

1938年5月,美国军官卡尔逊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延安,震惊地发现,毛泽东虽然未曾出国,但对西方局势的分析比他更为准确。毛泽东甚至准确地预测了英法将继续对德国妥协的情况,与几个月后慕尼黑会议的结果惊人地一致。

卡尔逊由此领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引领中国走向胜利的坚实力量,在其余生中为西方了解中共及其武装做出了巨大贡献。

埃文斯·卡尔逊于1896年诞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普通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便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尽管他在校期间并非优等生,但从军后对各国国情表现出浓厚兴趣。

1922年,卡尔逊对普通工人的生涯不满,再次投身军旅。曾在尼加拉瓜服役并荣获勋章。1927年,卡尔逊首次抵达中国,在上海执行驻军任务,次年偶然听闻一支名为「红军」的武装队伍与中国正规军激战的消息。

1935年,卡尔逊回国后担任了罗斯福总统的卫队营长,并受到罗斯福的表彰和重视。1937年春,中日战争即将爆发,卡尔逊奉命以驻华武官的身份前往中国。

在启程前,罗斯福总统特意单独召见了卡尔逊,嘱咐他要积极与中国人交往,深入了解中日战争的情况,并定期提交书面报告。1936年,卡尔逊的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中国采访,并成功克服困难到达延安。

斯诺成为了第一位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与毛主席等主要领导人有深入接触的西方记者。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卡尔逊赶到上海,近距离考察这场中日战争中的首次大规模血战。他在公共租界的房屋内用望远镜观察着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看着他们英勇地对抗日军的坦克和大炮。

卡尔逊甚至和其他观察员一样,希望能够加入战斗,与中国军人并肩作战。

在上海期间,他不仅采访了众多中国军人,还对广大中国平民积极支援的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一位中国工人的口中,他首次了解到「工合」精神,并开始思考「军民一体」可能是一种新的战争模式。

有一天,卡尔逊接待了刚刚到达上海的斯诺,后者刚刚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初稿。卡尔逊一拿到这本书就着迷,一口气读完后惊讶地问斯诺:

「你所描述的这支纪律严明、战斗欲望极强的军队,真的存在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不会是你凭空编造的吧?」

斯诺生气地表示,如果他真能编造出这些人,还用得着费这么大劲跑到陕北吗?

卡尔逊反复阅读了几遍,作为美国人,以及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的经历,他根本难以想象在世界上竟然存在着如此装备简陋、人数不多,却拥有惊人战斗力的军队。

卡尔逊怀抱着强烈的去陕北的愿望,然而由于当时中日战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他在1937年12月辗转来到了山西洪洞县,最终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见面。

朱德对卡尔逊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公开表示他是第一个前来了解中共军队的西方军官。

在山西期间,卡尔逊与我军的高级将领们进行了多次会晤,并且认真学习了当时八路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的相关理论。

此外,他还亲自多次观察了八路军战士在敌后进行破袭作战,因此发誓一定要向全世界展示这支军队的真实情况。

卡尔逊在离开山西后并没有直接前往延安,而是先抵达了武汉。直到1938年4月,他才抵达延安并受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接待。在这期间,他认真考察了我党我军在战场之外的风貌,彻底相信了斯诺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1938年5月5日,在一个窑洞里,卡尔逊终于见到了斯诺极为着迷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回忆道:

「我踏入屋内,眼前是一位高大的人。他那如狮子般的头颅主宰着强健的身体,浓密而长厚的黑发自中央分开,随意地梳向后方,一双和蔼的眼睛注视着我,具备着一名幻想家的容颜。」

「这是一位谦逊、和蔼、寂寞的天才,在漆黑的夜晚,在这里默默奋斗,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公正的生活。」

卡尔逊与毛主席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交谈,除了谈及中日战争,还对当时全球反法西斯形势进行了探讨。

尽管日本法西斯在东方展开了全面侵略,但是在1938年初,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尚未揭下侵略者的伪装。尤其是美国在一战后回归「孤立主义」,社会各界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缺乏足够的警觉。

然而,在延安的窑洞中,卡尔逊向毛主席介绍了德国自1936年重新武装以来对周边邻国构成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在1938年3月,在奥地利内部亲德势力的支持下,德国军队几乎仅用一天时间吞并了这曾经的中欧强国。

随后,德国政府在国内外煽动舆论,认为拥有大量德裔居民的苏台德地区也应该「回归」德国。

卡尔逊认为一旦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武力行动,英国必定会对其宣战。

然而,毛主席对卡尔逊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并提供了自己的看法:英国不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参战,只有德国继续向西南进军,英国才有可能卷入战争。

毛主席认为,目前的英国政府正推行「绥靖政策」,而法国在修建了马其诺防线后,实际上已经默认了德国在其他方向的扩张。因此,尽管英法两国在外交上表现得好像支持捷克斯洛伐克,但一旦德国真正表示出动武的决心,这两个国家必然会为了自身安危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卡尔逊对毛主席对世界局势的预测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知道毛主席从未亲自出国过欧美。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慕尼黑会议的召开,让卡尔逊对毛主席卓越的智慧深感钦佩。

1938年5月,德国频繁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战争威胁,要求解决所谓的苏台德问题。尽管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坚决回击,但希特勒的威胁仍然吓坏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

于是,1939年9月,张伯伦、达拉第和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共同在慕尼黑与希特勒进行了会谈。

与毛主席之前的判断一致,英法两国既无力阻止德国的扩张,也并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小国是其重要盟友。

更为荒谬的是,尽管德国纳粹已经展现了如驱逐犹太人等反民主行为,英法两国仍然将苏联视为最大的威胁。只要满足希特勒在中欧方向的扩张,使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英法就可以在两者争斗时渔翁得利。

1938年9月29日,没有苏联和美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迫在门外等待消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政府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划归给德国,颠倒黑白。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军队无条件接受了这一切,而张伯伦乘飞机返回伦敦时却毫不知耻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

结果,1939年3月,德军大举入侵并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军队40个师的装备以及全欧洲最大的斯柯达兵工厂落入德国之手。这些现成的武器和新生产的弹药成为了1940年德军横扫法国和空袭英国的帮凶。

毛主席虽未出过国,却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在红军艰难处境的同时,他对国际局势有着宽广的眼界。有人或许会质疑毛主席未曾出国,然而在当时,中国整体落后闭塞,延安更是长期被敌人封锁。那么毛主席是如何获取关于欧洲局势的信息,并判断英法会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呢?

毛主席的卓越学习和思考能力源自他小时候在韶山冲接受的传统私塾教育。1910年,在堂兄文运昌的帮助下,他进入了东山新式学堂,意识到外面的世界要比他所在的小地方复杂得多。1912年,毛主席在湖南新军当兵,随后进入湖南第一师范。除了正规学校教育,他还在社会中不断学习,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1918年至1921年,毛主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持了湖南学生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工作的一段时间。尽管在1920年代,毛主席有机会出国,但他坚信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深耕国内。

尽管在学历和海外经历方面,毛主席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显得较为低调,但他深耕中国社会,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在社会这所大学中的学习,他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具备了准确判断国内外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各级学校,为广大红军战士和民众提供从基础识字到国际战略的各种教育。建立学校意味着需要知识分子进行讲课,并打破国民政府的封锁以了解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

作为共产国际的分支,中国共产党通过电台接收指示的同时,也获取了一些来自欧美的重要信息。尽管当时红军被困在穷山沟,但广大官兵通过学习能够充分了解外部世界。1937年6月,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延安采访时惊讶地发现红军在图书馆兼教室「列宁室」里,展示着航母、战列舰、列车炮、潜艇的照片和准确的结构剖面图,还有对空袭、毒气的详细应对方案。这种眼界足以让那些只知道攫取民脂民膏的党国「精英」汗颜,也能解释毛主席对二战欧洲局势的准确预测并非神奇。

卡尔逊回国后全力宣传中共抗日,效仿我军战法却未能成功。尽管他在延安停留的时间仅有十天左右,并没有改变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但他接受了毛主席关于世界局势的一些看法,并更深刻地感受到美国应该全力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

随后,卡尔逊在各种媒体上公开演讲并出版了【中国的双星】,希望唤起西方国家对我党领导抗日武装的支持和援助。然而,他的「通共」言论引起了美国保守势力的不满,特别是卡尔逊认为日本最终会威胁美国,与当时美国政界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不符,使他受到限制。

1938年9月,面对来自上级的压力,卡尔逊愤然离职并表示没有人能够阻止他说真话。然而,在1941年5月,卡尔逊再次入伍来到菲律宾,但是他的游击战理论未引起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兴趣,导致他离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横扫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美国的正规武装力量损失殆尽。在这时,罗斯福总统和其他人回想起曾与中共军队打过交道的卡尔逊,于1942年2月5日授权他组建美国一支特种部队。尽管该部队使用了美国先进的装备,卡尔逊却运用从八路军那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训练和组织,甚至以「工合」作为战斗口号。

1947年5月,突击队参谋主任詹姆斯·罗斯福的协助下,卡尔逊率领突击队于8月16日对日军占领的马金岛发动了突然袭击,并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尽管卡尔逊在多个岛屿战场验证了敌后游击战的威力,但他效仿中共武装的作法并未得到美国高层的最终认可。1943年4月,卡尔逊被迫离开前线,不幸于1947年5月因旧伤复发而逝世。

在临终之际,卡尔逊对在延安结识的老朋友念念不忘,甚至断言中国共产党只需要18个月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卡尔逊逝世后,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也深感悲痛,亲自向其家属发去最诚挚的唁电。尽管卡尔逊未能目睹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当家作主的那一天,但他为促进中美人民的交流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