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孟良崮长期纪念张灵甫,粟裕长子致信山东军区:难道当初打错了?

2023-12-31历史

引言

2020年秋,原炮12师团长刘庆官,收到战友从孟良崮战役遗址发来的视频,他注意到在这个神圣的地方,竟然有人堂而皇之地大肆纪念张灵甫。

这段视频很快被转发到粟裕长子粟戎生的手机上。

当看到有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游客,也被噱头引来缅怀张灵甫后,一向如同父亲般儒雅的粟戎生,当即恨恨提笔,给山东军区写了一封信,质问道:

「难道当初打他张灵甫,还打错了?」

一、魂回孟良崮

张灵甫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军参与战斗,深得蒋介石信任,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而和他有关的重大事件中,避不开的便是孟良崮战役,这是他兵败身亡的一战。

1947年春,国民党对我军展开全面进攻,尤其在山东战场对我军展开猛烈攻击,还提出「中心开花」的打法。

幻想通过取得山东战场的利好,从而控制大部分华东和华中地区战场优势。

5月,敌我双方作战到孟良崮附近一带,当时敌我战力悬殊。

我方华东野战军仅有27万兵力,而蒋匪却派出国军24个师、60个旅共计45万人,这一战显然有些吃力。

陈毅、粟裕接到中央指示后,在临沂市蒙阴县附近,开始与国军整编第74师展开作战,74师师长正是张灵甫。

当时我方不仅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就连武器也一样无法和敌人相比。

国军74师是老蒋的亲儿子,不管什么装备都配最好的,其中下辖的第51、第57、第58旅,全部都是美国进口的军械,还是美军亲自训练过的作战队伍,是老蒋的一支王牌军。

面对虎视眈眈的敌人,再看看各方面处于劣势的我方,华东野战军不少战士的士气难免有些低落。

当时粟裕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他却不急不躁,还在这样的困境中看到了光明。

如果此战能够重挫74师,那对鼓舞我军士气将是最好的一剂良药,而且只要能胜利,接下来的战斗便会一路顺利。

张灵甫军的火力,从作战之初便异常猛烈,我军一时间有些吃不消,一路退到孟良崮附近。

可附近其他国军也在向这边靠拢,从作战意图上分析,似乎是想和74师汇合。

就在大家有些着急上火时,粟裕却稳坐指挥台。

他开口部署道:

「接下来的作战肯定异常艰苦,但也请大家把握好一个度,

一不能打得张灵甫不敢进攻,也不能让他进攻太快,要松紧有度,诱敌深入。

在合适的契机,再放出消息让他知道我的具体位置。」

简单的几句话,听得指挥部众人有些吃惊。

特别是才跟着粟裕打仗的人,对他的部署十分疑惑。

「我们都知道将军能打仗,还都是神仙仗,可这神仙也得有把握。

粟裕将军,你这么冒险的作战方法,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有把握吗?」

其实刚到临沂时,粟裕心中的底气也是不足的,可看着附近的七十二崮,这才计上心来。

「我们都觉得74师厉害,那是因为他们人多,装备先进,跟他们比硬件比不上。

所以想打赢张灵甫,我们就要靠脑子。」

原来,粟裕之所以敢这么打,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74师的装备虽然都是纯美进口的军械,但大多是重型军械,在平原地区作战确实火力超猛,以一当十。

可这是临沂的七十二崮,到处都是陡峭、少土的山头,只适合轻型军械作战,重型军械基本难有大用。

其二,张灵甫这个人狂妄自大,从他之前的作战资料来看,他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出色。

之所以能够在不少战斗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完全得益于老蒋给了他足够好的武器,不然结果难说。

因此只要放出消息诱敌深入,把握好进攻与反击的力量,以张灵甫的军事能力,他基本看不出来这是我方放出的诱饵。

好大喜功的他,届时一定会急功近利,被我军牵着鼻子走。

其三,当时在我军附近其实有不少国军,即使张灵甫本人的军事能力不强,但附近这几个也不是好惹的。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他们联合起来,我方还有胜算吗?

这一点,也正是粟裕敢于做出这个军事部署的关键原因。

张灵甫目中无人惯了,仗着老蒋宠爱一向自视甚高,曾得罪过不少人,而他却丝毫不在意。

这次协同张灵甫作战的几个人,为首的是李天霞,他们平时对张灵甫就没什么好感。

因此,粟裕料定一旦张灵甫出事,这几个人肯定不会救援。

只需诱敌深入,将张灵甫围困后一举歼灭,敌人的战术妄想将彻底被击溃。

二、发起总攻

战役正式打响是在5月13日的黄昏时分,随着冲锋号角的响起,七十二崮顿时炮火连天,云霄也被震动。

张灵甫不是个打仗的天才,可他手里还是有硬家伙,这场硬仗一连打了三天三夜,都没有分出胜负。

陈毅与粟裕分别在前线坐镇、指挥,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这让大家不免有些担忧。

粟裕将军诱捕张灵甫的作战方法,真的可行吗?

就在最关键的时刻,我军迅速占领张灵甫一切可能后退之路,就连张灵甫唯一可用的水源地也给炸断了。

如同开始预想的一样,其他蛰伏在周围的国军,开始佯装攻击我方。

但从火力和进攻速度来看,这些只能算是配菜,他们根本没想真和张灵甫汇合。

5月15日,黎明前的黑暗终于褪去,张灵甫和他率领的74师已经退到孟良崮,如同瓮中之鳖。

绝境之中,张灵甫给蒋介石打了无数封电报,一直在请求支援,还同时给就在附近的李天霞等人发去电报,语气卑微地请求火速增援。

可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都是说正在突围,但找不到火力突破口。

最后气得张灵甫在电报中怒骂「饭桶」,就连重庆的蒋介石,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在电话里不断飙着「娘希匹」。

其实此时我军伤亡也很严重,战士们连续作战,已经精疲力尽,有人建议粟裕将军,让军队稍作休整,然后再对孟良崮发起总攻。

可在短暂的思考后,粟裕将军决定继续发起总攻,而他会下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他不体恤战士,反而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佳方案。

连续不分日夜的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终于将张灵甫困于孟良崮中。

此时休整确实能让战士们喘口气,但也会让张灵甫得到喘息之机。

到时千载难逢的战机可能就会错过,要再想扭转局势,创造出这样的机会,不知道又要付出多少战士的生命和鲜血。

关键的是,之前为了这一刻而做出牺牲的战士们,也就白白牺牲了。

5月16日,张灵甫率领残部退到一个山洞中,给妻子和蒋介石留下绝笔信,然后死在了孟良崮。

张灵甫当时最不甘心的是,他的援军并非相隔千里,最近的只有五公里,但却没有一个人突围前来救一救他。

在孟良崮一战之前,李天霞等人就知道,他们是来陪跑的,所有功劳也都归张灵甫所有。

大家的想法从听从指挥、好好作战,变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张灵甫这个人骄傲自大,就算在作战前期发现他的打法有问题,说了他也不可能会听,甚至还会在背后穿小鞋,这事张灵甫也不是没干过。

如果说他们突围前来救援呢?

那张灵甫还会骂他们突围不利,救援来迟。

最后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张灵甫,还得被他反参一本,这哑巴亏就放在眼前,傻子才眼巴巴地跑过去。

因此张灵甫最后在孟良崮的陨落,很大程度上因为陈毅与粟裕的优秀才能,和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还有一部分原因则跟张灵甫个人的骄傲自大,蒋介石不会用人有很大关系。

三、粟戎生致信山东军区

粟戎生将军是粟裕将军长子,当年孟良崮战役发生时,粟戎生已经五岁了,对这段战役也有自己的记忆。

这是他父亲一生中的重要一战,而此战对粉碎国军「鲁中决战」计划,扭转山东战场局势,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粟戎生在得知孟良崮战役遗址竟然有人大肆纪念张灵甫后,内心感觉十分憋屈,书信一封给山东军区司令、政委,质问:

「难道当初打张灵甫、歼灭整编74师还打错了?」

有人纪念张灵甫,是因为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他的相关描写,强调他是一个抗日英雄,而模糊了他站在与人民为敌的一面。

甚至有人提出,张灵甫应该是「抗日十大名将」,缪称如果不是他率领74师与日军作战,抗日战场的局势不会扭转这么快。

但国民政府对抗日有较大战功的将士,都会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提请美国授予自由勋章,他则一个都没有。

万家岭大捷中的张古山战役被不少人声称是张灵甫的功劳。

但仔细查看相关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彼时的张灵甫只是一个不带兵的旅副,是配角中的配角,如何获得主要功劳呢?

有人认为:既然张灵甫没有军事才能,又如何被老蒋选中,成为整编74师的师长呢?

那是因为在抗战时期,大部分比张灵甫资历老的干部,都陆陆续续升了一遍官,张灵甫这才捡了漏。

如果真要说他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或许颜值算一个优点。

而恰好有心之人就利用这一点作为噱头,在「颜值即正义」的荒谬价值观里,大肆鼓吹张灵甫的功绩。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不管张灵甫在抗战时期做出多少贡献,他确实参与了战斗,如果当初死在抗日战场上,那他还是一位民族英雄。

但可惜的是,我军一直想要劝降张灵甫,奈何他冥顽不灵,分析不清局势,选择了替资本家说话的东家,给老蒋卖命,站在了和人民为敌的立场上。

在解放战争中,张灵甫的双手沾满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他是杀害共产主义战士的刽子手。

尤其在孟良崮一战中,因他而死的烈士亡魂,如今依旧在孟良崮长眠。

有人曾发帖,将张灵甫与张自忠相提并论,还将他塑造成一个帅气、英俊,对妻子忠诚、柔情似水的模范丈夫。

在这样的噱头下,不少人对张灵甫的好感度大大增加。

实际上,这些人设都是后天编造,根本不足为信。

张灵甫死时44岁,前后经历过四次婚姻,最为人熟知的王玉龄,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前三任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好。

发妻是父母做媒,张灵甫一点也不待见她,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第二任名叫吴海兰,只因为感觉妻子有事瞒着他,不管是「妻子不忠说」,还是「窃取机密说」。

张灵甫都没有去考证真假,仅凭感觉,就在吴海兰背后开枪将其杀死。

第三人妻子是一名传统女性,张灵甫娶了之后又觉得不喜欢,最后将她抛弃,又娶了第四任妻子王玉龄。

试问一个这样的男人,真的配「模范丈夫」的称呼吗?

其实祭拜张灵甫,如果是他的家人亲友,想要到他死去的地方拜一拜,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也能被接纳。

但在这里设下灵堂,长期摆放贡品,还大肆宣传,作为噱头引来人们参观,这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

结语

张灵甫确实参与了抗日战争,和战士们一起共御外辱,是不可被抹去的事实。

但他在抗战时期,没有太大的功绩,也是事实,何况解放战争时期,还助纣为虐,手上沾满革命先辈的鲜血。

后人不能因为他曾经参与过抗战,就将他和人民为敌的事实一笔勾销,更不能抱着「追星」的心态来看待历史人物。

我们需要客观、理性,综合多方面资料,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和一件历史事件,从而真正做到「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