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5年红军刚出草地,喜得40多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怎么回事?

2023-12-11历史

红军出草地,获40万斤粮2000斤盐,何故?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走出草原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前方,西北王胡宗南、洮岷路保安司令杨积庆、地方军阀鲁大昌,重兵防守,形势严峻。

然而,红军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是生存问题。部队的存亡往往取决于给养,最大的减员并非战斗,而是饥寒交迫。

经过一年的跋涉,红军已经把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连沿途的草根树皮、皮带都吃完了。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红军意外得到了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这使得红军的胜利会师获得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那么,这些物资是从何而来的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27年,全国沉浸在北伐战争胜利的喜悦中,然而,蒋介石在上海的枪声打破了一切的宁静。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于是,在同年8月,伴随着南昌的枪声,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创立了工农红军。此后,共产党不断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提升战斗力和政治影响力。

然而,蒋介石不顾日本的侵略,从1930年到1932年,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围剿。面对这四次围剿行动,红军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发挥优势,化整为零,采用游击战的运动形式,成功打破国民党的围剿计划,将其四次军事围剿成功粉碎。

在1933年9月,不甘落后的蒋介石再次集结重兵,调动了百万军队和两百架飞机。从此,红军陷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

在第五次围剿战争中,蒋介石先是设立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军官们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之后又从国外购买了大量新型武器。

然而,此时的共产党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防御策略,放弃了以前的游击战形式,转而以阵地战与国民党「围剿」的军队对抗,这种以弱抗强的方式使红军损失惨重,广昌等地区相继被占领,红军的根据地也逐渐缩小。

经过一年的艰苦战斗,红军仍然未能打破围剿。为了保存实力,避开敌人的锋芒,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无奈之下采取了战略性转移的方式,从此,漫漫长征路正式开始。

长征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计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在这次艰难的旅程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人的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历经千辛万苦。

最终,他们在1935年9月,成功从困境中脱身,渡过了茫茫草地,摆脱了沼泽地带的危险。

但是,此时的红军,已经经历了极度的生理挑战,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数日,靠挖野菜、啃草根树皮、吃皮带来充饥,可以说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已经消耗殆尽。

红军不仅伤亡惨重,而且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尽管如此,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红军只能继续前进,丝毫不能松懈。

此时摆在红军面前的有三条前进路线:第一条是从左侧强行突围,打退胡宗南;第二条是绕道青海,避开国民党的重兵,从无人区穿过去;第三条是从直接北上。

对于这三条路线,如果选择第一条,以当前红军的人数和人员状况来说,成功几率不大,而且红军当前缺衣少粮,即使强突成功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选择第二条,虽然大片的无人区是一个选择,但是红军物资十分短缺,加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如果选择第三条,有大量部队和军阀驻守,要想突围,危险也是无法避免的。

在经过红军领导人的精心考虑后,他们最终决定「从腊子口前进!直接北上!」腊子口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缺口,两边是将近一百米的陡峭悬崖,几乎垂直于地面。

腊子口周围山高林密,素有「天险」之称。这种地形,进去容易出来难,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因此,对于当时物资短缺的红军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毛主席下令:「一定要在两天内攻下腊子口!」而蒋介石对红军的行动密切监视,在得知我军将从腊子口路过后,多次给鲁大昌和杨积庆发送电报,再三要求他们务必包围红军,同时,蒋介石还命令胡宗南带领部队支援腊子口。

蒋介石的计划非常严密,如果成功实现包围,红军将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危险境地。

在蒋介石看似万无一失的策略中,有一个人他未曾预料,那就是杨积庆。杨积庆是藏族人,世袭的第19代卓尼土司,一生致力于为西藏人民谋福祉。

他深知民族大义,痛恨国民党残暴的行径,对国民党的领导逐渐产生怀疑。在与范长江的交往中,他更深入地理解了红军,认识到这是一支为农民做主,为人民战斗的队伍。

因此,杨积庆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最终成为了一名红色战士。如果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卓尼土司杨积庆需要率领两万藏兵在腊子口进行防守,对缺衣少粮的红军进行拦截,将红军逼入绝境。

杨积庆没有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他假装阻击红军,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抢修栈道和桥梁的人员,方便红军快速撤离。

他还向手下下达了「四个不许」的命令:不许阻击红军,不许向红军放冷枪,不许抢劫红军队伍,不许转移粮食。得知红军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的情况后,杨积庆深知给养对部队存亡的重要性,于是命令杨景华在红军抵达崔谷仓时与他们接头,开仓放粮,每人一斗。

最终,红军得到了30多万斤的粮食补给,士兵们得到了充足的供应。

这段文字描述了30多万斤粮食对于红军的重要性。当时,每位红军战士只带了五六斤的粮食物资,因此这30多万斤粮食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党中央和红军在甘南藏区不仅没有受到阻击,反而还得到了一批粮食、军鞋等物资的补充。藏区同胞从土司杨积庆到百姓都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了「打下腊子口,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在红军获得粮食后,杨积庆主动撤离所有防线,秘密为红军带路,并收留安置了200多名伤病员和小战士,使其免遭国民党的毒手,间接支援了红军的北上行动。

然而,驻守腊子口的鲁大昌并不知情。在杨成武和黄开湘的指导下,红军开始了对敌军的猛烈攻击。红四团首先正面强攻,成功扫清了外围敌军,但在桥头遭遇了敌军的火力网和腊子口易守难攻的地形,连续冲锋多次都被打退。

虽然形势严峻,但红军最终在杨积庆的帮助下,成功攻下天险。

在屡次进攻受阻后,红军发现了敌人的软肋,这时一位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挺身而出,他自幼擅长攀岩,于是他利用夜色,从敌人未设防的悬崖峭壁攀爬过去,再放下绳索,帮助其他战友攀爬。

正是小战士的英勇举动,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于是,在杨成武的正面冲击和黄开湘的巧妙绕道攀爬的默契配合下,红军在援军到来之前,成功攻破敌人的防线,一举攻克腊子口,并缴获了鲁大昌珍藏已久的1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为红军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资继续前行。

总的来说,红军在这次突围行动中,共获得40多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成功通过了这道天险,到达了陕北地区。

"腊子口战役"成为了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红军的"粮食与盐"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铭记的教训。这场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杨积庆的仁义之举和众多战士的英勇牺牲。

铭记人民英雄,向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