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没选错,我便是元帅之首

2024-02-17历史

1955年9月,身在香港的张发奎得知朱德、叶剑英等人被封为「十大元帅」,陈赓、粟裕等人被封为「开国大将」。

作为一名军人,他曾征战沙场几十年,但看到这些新闻,他心中充满了沮丧。 这些人,他都认识,「十大元帅」中有五位元帅曾是他的部下,十位「开国大将」中有六位也曾是他的部下。

每当回想起这些,张发奎就会感到十分失落,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悔恨当初没有选择加入共产党,跟随毛主席一起战斗,他相信,如果他和朱德等人一起参加南昌起义,追随毛主席,他完全有可能成为朱德那样的人物。

他甚至做出了退而求其次的猜测,不加入共产党,如果一直追随蒋介石也行呀,"也有可能混成何应钦那样的角色"。

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实是,他既没有坚定地选择加入共产党,也没有坚定地选择追随蒋介石。正如他自我反思的那样,「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呢?」

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张发奎为何未加入共产党?既然未入党,为何能指挥朱德、粟裕等人作战?又因何原因未一直跟随蒋介石?

从小便受到孙中山先生思想影响的张发奎,16岁便投身革命事业。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他始终秉持孙中山的主张,认为党政不应分家,旨在赢得每一场战斗。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积极接纳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与叶挺、许继慎、贺龙和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他深信共产党员的能力,对廖乾五提出的建议也能耐心接受,并迅速提升廖乾五为政治部主任,鼓励军队内部人员向他学习。

张发奎主动提议与叶挺的独立团共同作战,连连获胜,其中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为北伐军夺取武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击溃了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

在整个北伐战争期间,张发奎的部队中共产党员最多。据统计,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实现反革命的阴谋,许多原本对共产党心存芥蒂的国民党军官公开表示不欢迎共产党员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工作。

然而,与众军官不同的是,张发奎对共产党员表示热烈欢迎。

李宗仁曾告诫张发奎要对叶挺等共产党员加强控制,但张发奎并未予以重视,仍与叶挺等人保持协同作战。当蒋介石下令屠杀共产党员时,张发奎不仅没有清除共产党员,反而接纳了一批被驱逐的共产党员,恽代英和高语罕也加入了他的队伍,分别担任参谋长和秘书长。

虽然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情绪日益高涨,但张发奎仍坚定地与共产党保持友好关系。同年3月,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宁汉分裂」事件,导致国民党分裂为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张发奎选择了支持汪精卫。

为了表彰张发奎的大力支持,汪精卫任命他为第二方面军司令。第二方面军主要由第四军、第十一军以及由贺龙的十五师扩编而成的第二十军等组成,这些军队曾参与北伐,许多人员还是张发奎的部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发奎被授予了相应的荣誉。从这些人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发奎与这些将领的关系非常友好,他本人也具有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

然而,尽管他们关系友好,张发奎最终与众人分道扬镳,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

蒋汪二人各自独立后,开始对共产党进行进攻。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则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效仿蒋介石的方式,宣布与共产党的合作终止,提出了「分共」政策,并大规模抓捕和屠杀共产党员。

张发奎的部队中有许多共产党员,起初他没有执行汪精卫的命令,但由于力量悬殊,最后在7月29日,汪精卫和孙科在庐山召开会议,计划进一步削弱共产党。

会上,张发奎在汪精卫的威胁下,被迫公开表示支持汪的决定。而在共产党方面,很多党内同志与张发奎有过接触,知道他与其他国民党人不同,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壮大。

在7月12日,中共召开的改组会议上,很多党内同志决定联合张发奎一起南下,与广州地区的武装力量汇合,发动新的北伐战争。

在决定是否执行一项计划时,李立三、叶挺等人发现汪精卫计划发动反革命政变,而支持汪精卫的张发奎是否与共产党一起北伐成为关键问题。

同时,叶剑英获得消息,汪精卫认为只要抓捕贺龙和叶挺这两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就能削弱共产党实力,其他共产党人对他们无足轻重。

汪精卫命令张发奎将贺龙和叶挺引诱到庐山实施抓捕。得知消息后,叶挺和贺龙立即率部前往南昌,与周总理汇合。

原本计划策反张发奎,让他带领部队与共产党一起革命的周总理,在此关键时刻意识到我党必须尽快建立一支可以随时调遣的军队,南昌起义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南昌起义后,贺龙和叶挺主动联系张发奎,表达对他们到来的热烈欢迎。在成立革委会时,张发奎的名字被列为委员之一,李立三和邓中夏等人还亲自前往九江,劝说张发奎加入。

在南昌街头,群众团体贴出了「拥护张总指挥」的标语。尽管张发奎对于叶挺等部下未经他允许就推选他为总指挥,以他的名义发动南昌起义感到不满,但他还是通过郭沫若转告贺龙和叶挺,希望能避免冲突,让井水不犯河水。

显然,张发奎已经意识到他与叶挺等共产党员的立场不同,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团结一致作战。尽管他执行了汪精卫的「分共」命令,但他本人「不反共」,仍对共产党抱有幻想,期待着能与共产党合作,发展壮大反蒋力量。

张发奎对南昌起义知情,却假装不知。汪精卫下令后,他开始解散政治部,赶走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如果他严格执行汪精卫的命令,那么南昌起义的轨迹可能会改变,甚至可能失败。

广州起义成为张发奎与共产党关系破裂的标志。此后,汪精卫对共产党人的仇恨加深,要求张发奎剿灭起义军。按照中共前委的计划,叶挺等人整编军队,转移部队。

朱德带领第9军前往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合,叶挺率领的第11军南下广州。

广州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 广州地区的工人、农民以及革命士兵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叶挺和叶剑英领导,发起了起义。

然而,张发奎在汪精卫的命令下南下广州,但由于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在「分共」的目标上一致,汪精卫选择再次投靠蒋介石,离开政坛并前往法国。

因此,张发奎的主子变为了蒋介石,他必须服从蒋的命令参战。为了赢得这场战争,蒋介石还从英、法、美等国家寻求了陆战队和军舰方面的支持。

双方实力悬殊,为了保存实力,叶剑英和叶挺等人提出撤出广州,但被共产国际否决了。经过三天激战,起义军伤亡惨重。

广州起义的失败导致国民党军队占据了广州,开始无情地屠杀共产党及其支持者,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这次战争使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张发奎与中共的友好关系也因此画上了句号。

张发奎为抗日积极奋斗,他的广州起义是他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虽然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得到应有的奖赏,因为他的领导汪精卫不再是他的坚定支持者,而是想铲除异己,独揽大权的蒋介石。

在广州起义后,张发奎的军队已经元气大伤,还没来得及恢复,就被蒋介石派去平定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叛乱。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张发奎再次向蒋介石发起了反抗。

尽管张发奎曾短暂投靠过桂系李宗仁,但真正掌握话语权并屹立不倒的,始终是蒋介石。不论他如何反对蒋介石,最终都会回归到蒋的麾下。

1932年,他再次向蒋介石提出前往东北抗日,然而蒋却让他去江西「围剿」共产党。无奈之下,他在当年10月选择了前往欧美国家宣传抗日,得到了海外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1935年春天,他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见蒋介石,申请前去抗日。他以抗日先锋的身份攻打日军,但国民党表面上的抗日行为使他深感不满。

淞沪会战爆发后,他主动找到郭沫若,希望能请到中共方面一些具有丰富抗战经验的人员到他的司令部工作。

为支持抗日战争,中共组建了以钱亦石为领导的「战地服务队」,与张发奎并肩作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中成立的第一个服务队,它一直隐藏到抗战结束。

在抗战期间,张发奎与战地服务队密切配合,共同赢得了包括淞沪会战和武汉保卫战在内的多次重要战役。因此,尽管张发奎是国民党的一员,但他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日本遭受重创,以日本为首的轴心国逐渐崩溃并选择投降,签署投降协议书。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第四战区,接受同盟国(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组成)总部的要求,派遣代表前往香港参加日军的投降仪式。

张发奎就向国民政府提出由中国人主持日军受降仪式的建议,但蒋介石并没有采纳。

他们不仅在大使馆内搜查到与日军往来的文件材料,还迫使卫映章承认错误并承诺不再与日方有任何接触,也不再收留与日方有联系的间谍。

此外,他们也没有放过逃到香港和澳门的汉奸和日本战犯。为了迫使澳门葡萄牙当局主动交出战犯和汉奸,他们禁止蔬菜肉类出口到澳门。

同时,他们还成立特别行动队前往香港发放传单,警告英统治下的香港当局,取消限制华人入境的政令,将寄居在香港的战犯和汉奸引渡到广州接受审判。

这些行动不仅清除了日军和特务,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港澳同胞的人身安全。

张发奎旅港晚年,懊悔于解放战争时期未能得到重用,究其原因,皆因蒋介石对其抱有疑虑。待到国府在大陆节节败退,1949年,他才得蒋介石赏识,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当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许多国民党军官开始转移资产,对战争失去了信心。在这个时候,张发奎得到了重用,但他清楚自己只是蒋介石的替罪羊,因此半年后他提出辞职,移居香港。

尽管张发奎从未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但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邀请他入党的努力。解放后,叶剑英首先邀请他北上,并希望能与他在广州见面,但未能成功。

之后,何香凝写信给张发奎,询问他的近况,但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50年代中期,李济深、蔡廷锴等人受周总理委托,联系张发奎,希望他能参加新中国建设。

张发奎对周总理的重视感到惊讶,内心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香港,没有北上。此后,程思远等人也试图劝说张发奎,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多次婉拒共产党的邀请。

张发奎,一个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异数,他不贪污,能打仗,但在晚年时期,他却只能羡慕朱德、粟裕等人得到国家的认可,而自己却无法回头。

然而,即使如此,他仍然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病逝,叶剑英致电慰问,怀念当年的峥嵘岁月。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党中央与他的家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1992年,张发奎的夫人不顾某些势力的阻挠,带着亲属及张的旧部近百人,离开香港,将张带到他的故乡广东始兴安葬。

这就是张发奎,一个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