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生前将两盘录音带视为珍宝!走近1970年,感受中国惊天巨变

2024-02-17历史

前言

1970年4月24日晚,举国上下的民众都守在收音机前,期盼着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

21时48分,全国各地的收音机都接收到了那来自太空的音符,大家纷纷激动地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原来,那一天正是「东方红一号」升空的日子。

图|「东方红一号」

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主席也收到了两盘珍贵的录音磁带,一盘是卫星升空后发出的【东方红】旋律以及遥测信号,一盘则是卫星飞经首都北京时直接收录的声音,两者皆未加任何剪辑。

如今,这两盘录音带被保存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主席生前一直将其视为珍宝。

带领劳苦大众创建新中国的主席,当年面对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惊天巨变,又一次选择迎难而上,缔造科技兴国传奇。

在很多人看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以钱学森为首的科研人员功不可没,实际上,主席才是这一切背后最大的助推者。

当年,主席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一同来了解一下。

一、「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身为战略家的深谋远虑

1957年10月4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升空,这一壮举震撼了整个世界,不过,搞科研的人们会从专业角度思考这一事件的价值,在世界各国力求发展的领袖眼中,这将会是世界变革全新的开始。

有关于这一点,主席当年同样有着高瞻远瞩,那是因为,早在这颗卫星上天的半年前,他便已经做出发展中国卫星事业的指示。

11月2日,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席,尤其对于苏联发射卫星这一壮举给出了高度的赞扬。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就要开始了!」

就在主席发言的第二天,苏联再度成功发射「莱依卡小狗」卫星,不可否认,此时的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图|毛主席

在接下来的几次重要会议与会面中,主席都在大谈特谈苏联创造的卫星成就,声称这是 「东风压倒西风」 最好的印证,如此论断不禁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深度共鸣。

1958年5月15日,苏联第三颗人造卫星成功上天,刚好还在我党八大二次会议期间,众人因此倍感欢欣鼓舞,就在此后,主席发出了最强音,也正式开始我国航天新时代。

5月17日,主席在会上指出:「苏联卫星上天,这是好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那一天夜里,不知有多少人激动得难以入睡,而他们自然都是对中国航天寄予厚望的人。

主席做出指示后不久,主管我国尖端事业的聂荣臻副总理展开了全新篇章,在他的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科学院以及国防部五院纷纷行动起来,「581」任务正式开始。

之所以打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会起一个这样的任务名字,恰恰因为它是领袖们心中的「1958年头号任务」。

为此,「581」小组得以成立,钱学森担任组长,赵九章以及卫一清担任副组长,而后还成立了「581」设计院,全面规划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计划。

当年,中国发展处处都需要大量资金,即便如此,党中央还是拿出了2亿元专款支持这一任务,要知道,这是全体国人都翘首以待的梦想。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相关部门做了详细的工作汇报,还因此举办了自然科学跃进成功展览会,其中,在最神秘的国防尖端技术保密馆中,有着主席最关心的内容。

10月25日,主席在一行人的陪同下进入展馆进行参观,在每一项尖端技术的展柜面前,他都会驻足停留。

在当年负责接待的漆宗英回忆中,主席在保密馆参观时,负责讲解的是钱学森,他的每一句话都被主席认真聆听着,在参观过程中,主席还对一些他极为关注的探测仪、跟踪系统模型进行提问,在听说大部分的仪器都是我国科研人员凭借外国技术参考自行摸索出来的,老人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图|毛主席与钱学森

正如主席当年对钱学森的嘱托:「我们一定要独立自主,要自力更生,更要敢于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那一天,领袖们参观时的赞赏以及对各个细节的关心都让科研人员的心暖洋洋的,要知道,这一群航天初创人员面临的困难空前绝后,可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努力正是在改写新中国的历史。

不过,要说这一切的有力助推者,一定非主席莫属,是他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的空间时代,最重要的是,他也用实际行动奠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空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批准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为卫星研制保驾护航

1959年之后,我国不幸地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源于此,党中央也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那便是 「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

实际上,这项决策并没有让我国卫星研发进程变得迟缓,反而进入了更加理性的研发进程。

当年的中科院在3月做出了空间技术计划的调整,提出了「大腿变小腿,火箭变探空」的工作方针,与此同时,机构上下停止研发运载火箭以及人造卫星的工作,将重点放在了研制探空火箭方面。

如今看来,这一步重要的研发节奏调整,真可谓稳扎稳打,与此同时,人造卫星预研工作从未停下,尤其是空间科学探测所需的研究部门得以建立,中国尖端科研团队正在向宏图伟业坚强挺进。

1959年12月到1966年1月,赵九章带领的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参与到了我国火箭探空事业的开创过程,在与上海机电设计院的紧密配合下,我国第一个T7气象火箭探测系统得以构成,随后又在安徽广德建立我国首个探空火箭发射场。

图|赵九章

1960年,卫星总体研究室得以成立,1963年底,我国第一个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建成,此后,各个重要的研究室都按部就班地成立。

1964年,我国经济环境全面好转,在12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赵九章先生就向总理提出书面申请,认定中国已经具备研发人造卫星的条件。

1965年1月,钱学森也给聂荣臻副总理致信,认定当时的国情已具备条件考虑卫星研发问题。

5月6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正式做出了发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决定。

7月,受到国防科委委托的中科院,专门向党中央呈报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和建议】,对各个有关于卫星研发的重要问题做以论述。

8月,建议得到批准后,先前使用的「581」任务正式更名为「651」任务。

10月到11月,中科院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论证会议,整整42天的时间里,有关于卫星的重量、寿命、技术等等问题得到深度规划,由此,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方针得以确定。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这颗未来之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东方红一号」。

不过,令人心碎的动荡时期也在此时到来,严重的政治活动干扰到了卫星研发的进程,对此,主席又一次力挽狂澜,保护了「东方红一号」这一尚在孕育的「生命」。

1967年9月20日,聂荣臻根据主席先前做出的指示,报送了【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报告】,由此,党中央全面接管国防科研单位,又将其调整组编为18个研究院。

图|聂荣臻

这样一来,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军方的庇护,相关领域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都比之前提升许多,如若没有主席如此安排,当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或许真的会将中国航天事业拦腰斩断,无论是「东方红一号」还是之后的诸多开拓都将无从谈起。

三、「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装安全自毁系统!」——为卫星发射扫清最后障碍

之后的研发过程,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没有厂房就在露天下进行,没有容器就自己铸造,前面提到的12字方针,看似容易,做起来难于上青天。

在这里,重点提一下当初关于卫星如何播放【东方红】的问题。

当年,科研团队提出了几种方案以供选择,经过比较,有着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消耗功率小、乐音悦耳嘹亮等等特点的电子音乐脱颖而出。

如此安排需要采用发射机交替发送,可想要让地球上的普通收音机接收到「东方红一号」的卫星播报,还需要在卫星上安装大功率的发射机,按照当时的科研技术是完全做不到的。

源于此,科研团队最终采用先由大型地面接收站接收,再通过广播电台转播的方式实现。

事实上,当年有关于【东方红】乐曲的播放,在钱学森等科研领头羊们看来,不仅仅是一项科研任务,还是沉甸甸的政治任务,倘若卫星上天后,乐曲变调或不响,这将会是极其严重的政治事故。

对此,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以及乐曲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开始在技术上进行了深度探索,最终得以用电子线路产生的模拟铝板琴声奏乐,如此特别的演奏方式,【东方红】听起来依旧格调高雅。

图|【东方红】乐谱

事实上,单从这一项技术来看,当年的「东方红一号」的研发技术水平就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发射首颗卫星的水准。

即便如此,有关于【东方红】的演奏,依旧是当时全体科研人员的担心所在,而这一次,主席再度成为众人的主心骨。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了总装任务,经过严格检查后,科研人员认定其达到发射要求,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以及「长征一号」火箭的专列抵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日下午,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听取了情况汇报,而在场的钱学森也提出了心头的一大忧虑:「咱们这颗‘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带着【东方红】乐曲上天的,如果失败了落到海里,那政治上的影响就太大了!」

对此,总理也询问了在场其他科研人员的意见,尤其是任新民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计划: 「我们已经着手安装安全自毁系统,哪怕没有这个系统,卫星在大气层也会自行烧毁,不过,卫星带着这个装置上天有可能出现误炸的情况,到底装还是不装,还是请中央决定!」

总理对此也是极为重视,他直接嘱咐众人: 「我立即将这个情况向主席汇报,在你们明天回基地之前,一定会答复你们!」

最终,主席做出了 「不安装自毁装置」 的决定,这无疑是为「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扫清最后的障碍,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主席对科研人员极度信任的另一种写照,他相信在酒泉的热土之上,我国的精英们必定会缔造空前绝后的传奇。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好似东方巨龙的霸气发声,13分钟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新中国也迎来了航天新时代。

图|「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

如此,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场景,要说继开国大典之后,这一定是令国人毕生难忘的又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4月2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了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喜讯,还用20.009兆周的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

那一天晚上,当「东方红一号」划过首都上空,北京城的百姓为之沸腾,人头攒动之际,大家纷纷在夜空中寻找着那颗移动的、亮晶晶的小星星,情不自禁地哼唱着那令人振奋的旋律。

至于前面提到的主席珍藏的那两盘录音带,也就是在这两天里精心录制的,值得一提的是,录音没有任何剪辑,至今仍旧是最具说服力的史料。

事后证明,「东方红一号」的确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各个国家首枚卫星发射的技术第一名,中国航天科研无疑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可对于主席而言,老人家看到的依旧是任重而道远,之后的岁月中,他依旧带领着中国航天科研人员进行着慢慢求索。

四、「我们只有一个,算什么!」——激励中国航天事业孜孜以求

那一年的劳动节,当天晚上,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科研代表,总理还亲自安排一行人参与到了当晚的天安门城楼观礼活动。

那一晚,主席破天荒地一直等到焰火放完才离场,这是之前庆祝活动中没有的,老人家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他甚至一连两次与科研代表团成员握手,大家都被领袖的如此认可深深感动着。

在此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主席和外宾的谈话中,常常会提及卫星这个话题,不过,主席的言语间并没有炫耀的意味,反而次次都在强调一件事: 中国只发射了一颗卫星,算不上什么!

图|毛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

在当年科研团队代表王占华的回忆中,主席曾亲口对外宾说过:「天上已经有了两千多颗卫星,我们只不过是两千分之一而已嘛!就是有两千颗也不能骄傲,否则很容易走向反面,这是一个教训!」

事实上,无论当年的主席面对外宾怎样高度的赞扬,他都能在中国航天研发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也正是如此孜孜以求的精神,激励着中国航天人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72年7月10日晚上,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了法国外长舒曼,两人谈到中国和苏联的紧张关系时,主席的回应依旧十分低调,但其实,仔细回味又是那样的深藏不露。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们会用当年打蒋介石的方法、打日本人的方法!原子弹没有苏联的多,天上的卫星,我们也只不过放了两个而已!」

实际上,这「两个而已」的背后,恰恰是中国航天计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主席却从没有被成绩冲昏头脑,反而始终在护佑着中国航天事业这位充满活力的孩童茁长成长。

暮年的主席,身体与精力都越发不济,可他的关注点从未从中国航天事业离开,令人吃惊的是,有关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预演也是经他老人家开启的。

1968年6月17日,主席就批准了研制远洋测量船工程计划,代号「718」工程,这便是中国远望远洋测量船队的前身,要知道,这支测量船队当年几乎参与了「580」工程的全部重大航天活动测控任务。

1970年7月14日,主席又圈阅了国防科委提出的有关于航天员的选拔计划汇报,代号「714」工程。

再后来,在主席的指导下,「331」工程得以开启,也就有了后来远离地球36000千米的「东方红二号」成功升空。

图|「东方红二号」

直到1975年末,已是重病在床的主席依旧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次都会认真审读卫星发回的资料。

当年,主席常常会对航天科研人员做出殷殷嘱托,他希望大家能够永远铭记高瞻远瞩的道理,能够时刻铭记谦虚谨慎的道理,一步一步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如今想来,「东方红一号」在苍穹之中响起的那曲【东方红】,恰恰在向宇宙发声,在遥远的地球上,众多国家领袖中,唯有那位名叫「毛泽东」的领袖对航天事业迸发着空前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的心智如浩瀚宇宙般博大,却依旧保持着谦逊,无论何时都是如此。

结语

大家都知道,从零到一的过程往往是最难的,「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也是如此。

都说新中国是我党白手起家缔造的胜利果实,「东方红一号」就是新中国科研、工业用心孕育的小婴儿,对于其他科技强国尚且有开发难度,对历经磨难的我国更是如此。

图|「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所以说,主席会将那两盘录音带视若珍宝,不只是对这项科研成就感到骄傲,他比任何人都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艰难与殚精竭虑。

虽说如今依旧翱翔在太空的「东方红一号」早已完成使命,可它依旧是第一颗坚定地向宇宙发出中国之声的勇者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