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魏国崛起之路,吴起训练魏武卒,战力彪悍,李悝变法,富国强兵

2024-07-23历史

河西之地

打开中国地形图,在今关中东部,黄河同北洛河之间有一个三角地带。这个地带在战国时被称为「河西之地」,一直是秦晋争夺的焦点。 魏氏因据有河东之地,接力晋国同秦国展开了河西争夺战。

公元前429年,赵襄子去世,魏文侯(魏斯,时为魏氏宗主)继任为晋国正卿。10年后,魏文侯命人在黄河西岸营建少梁城(今陕西韩城市南),在河西之地钉了一颗楔子。

此时魏氏处于攻势。

公元前413年,魏军大败秦军,一直攻打到郑邑。次年,魏太子击(魏武公)攻占了繁庞城。秦军虽败,魏氏想彻底占领河西之地,却不容易,占领之后,想守住也很难。

魏氏急需一个军事人才,打得下,也守得住。

魏文侯招贤纳士的贤名,吸引了一个军事奇才——吴起。

吴起被称为「兵家亚圣」,地位仅次于孙子,在【史记】中同孙子合为一传。此时,他还是个普通人,唯一的成绩是在鲁国打了一次胜仗。

李克欲扬先抑地推荐了吴起,他说: 「吴起贪名而好色。但是,要论用兵,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能同他比。」

春秋末期,齐国受到晋、燕两国攻击。因大夫晏婴举荐,齐国以司马穰苴为将。司马穰苴秉公执法,治军有方。晋军、燕军闻风而逃。司马穰苴趁势追击,一战收复了所有失地。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司马穰苴的著作【司马法】是武经七书之一。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李克说司马穰苴不如吴起,这是极高的评价。魏文侯于是封吴起为将,经营河西之地。

公元前409年和公元前408年,吴起连续攻占了秦国的临晋、元里(均在今陕西境内)等城。吴起长驱直入到崤函古道的西端,攻打秦国东出通道上的郑邑(今陕西渭南),占领了秦国全部河西地区。

魏国设立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

魏国的政治核心地带同秦国之间有了战略缓冲区,还能以西河郡为基地威胁秦国。秦国军事压力大增。为了加强防守,秦国沿北洛河修筑防御工事,还新建了一座重泉城。

吴起攻打秦国的过程,【史记】的记载极为简略,【魏世家】中只用了12个字:「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阴、合阳。」【吴起列传】更简略:「击秦, 拔五城。」

五个字,五座城。

仅仅两年时间,吴起是怎么做到的?

吴起在河西地区进行了军事改革,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重装步兵——魏武卒。

据【荀子·议兵】记载,吴起要求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防御上,魏武卒全部佩戴坚硬的头盔,穿戴可以保护全身的甲胄。

春秋战国时,士兵的披甲率普遍不高。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铠甲制造一直跟不上军队的需要,秦始皇兵马俑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使强大如秦朝,军队的大多数战士仍然不能装备铠甲,只能依靠这种絮衣来防身护体,到南北朝时期,这种现象依然没有较明显的改变。

军队的官兵能普遍使用甲胄来护身,一直要到北宋才初步实现,而官兵在铠甲的质量上仍相差甚远。

因此,史书一般会单独记录一次战役中「甲士」「铠」的数量。「重甲」你不了解的战国史的防护能力强,造价高,只能给精锐中的精锐使用。

魏武卒身披重甲,相当于穿了防弹衣。

进攻上,魏武卒配备戈、剑、12石弩和50支弩箭。

戈、戟、矛等长兵武器,常用于军阵对决;剑是短兵武器,一般用于近战防守,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情况推测,当时士兵的配剑率并不高;弩的优势在于威力大,射程远,防守、攻城都有广泛使用。居延汉简中记录了八种弩,以弩弦张力的强度区别为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二石。

魏武卒配备的十二石是弩弦张力最大的「重弩」,拉力高达720公斤,需要很强的臂力、很好的技术才能灵活使用。

可以说,魏武卒是顶级配置的战国步兵。

魏武卒的考选和训练极为严苛。

吴起要求魏武卒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之内急行军百里(约合今41.5千米)。这个行军速度足以执行「闪电战」。

如此严苛的考核,身体素质一般和心理素质不行的人,都会被筛出去,留下的只有意志坚强的壮汉、硬汉。

吴起强调平时训练的作用,他认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子】)。

到实战中,长途奔袭时为提高行军速度,士兵会换上轻甲,甚至脱掉铠甲,丢下不容易携带的武器、辎重,只带必要的武器装备和口粮。魏武卒训练时要求着重甲,携带全部装备,远程高速行军,到实战时的机动性将会更强。吴起爱兵如子,深得士兵爱戴。

他睡觉不铺设床席,行军的时候不骑马乘车,自己背口粮,与地位最低的士卒吃的一样、住的一样。攻打中山时,有一个士卒生了痈疽,吴起亲自为他吸脓。士卒的母亲知道后哭着说:「往年吴公为他的父亲吸吮疽疮,他父亲大战的时候拼死向前,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的儿子吸吮疽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了。」

试想一下,一支军队可以在半天之内到达一座毫无防备的目标城池,埋伏在附近吃饱、睡好,再发动突然袭击。攻城期间还有两天的口粮储备。 前后三天的时间足够后续部队、补给部队赶到战场。他们作风强悍,作战勇猛,装备精良,对主帅信任,对国家忠诚,愿意出生入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代表着荣誉。

那一定是一支无往而不利的虎狼之师。

据【吴子·图国】记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 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起一生没有败绩。

魏武卒是一支常备军。这些青壮年不种地,不做工,完全脱离生产,不创造社会财富,由国家供养。重甲、铁剑、重弩等精良装备的造价都很高 昂。武备竞赛的基础是经济。养魏武卒的钱从哪里来?或者问:魏国为什么养得起魏武卒?

因为,魏国在战国开变法之先河,先富起来了。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变法。

李悝是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因记录李悝思想的【李子】已经失传,我们仅能通过传世文献,大概了解一些李悝变法中农政和刑法方面的措施。

农业上,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

农业是立国之本。魏国地少人多,只有充分开发土地潜能,调动百姓积极性,才能提高粮食产量。

为此李悝做了三项规定。

一是同时种植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桑科,结的籽是古人重要的粮食)五种粮食作物。防备某一种粮食作物遭遇灾害,百姓无粮可吃,发生饥荒。

二是在房屋周围栽果树、桑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的空隙要多种瓜果。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三是尽力促使农民努力耕作、勤于除草,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到了收获季节,就像强盗要来打劫一样,加紧抢收,确保粮食安全收获。

经济上,实行「平籴法」。粮食的产量提升后,价格就会下降。李悝认为粮食价格太便宜,农民就会入不敷出,国家也会贫困;反之,粮食价格太贵,城市的居民也负担不起,就会流亡他乡。 所以,粮价无论太贵太贱,都会导致一部分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

李悝把好年成、坏年成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丰年,政府按等级用高于市场的价格,从百姓手中收购一定数量的余粮。灾年,政府按等级平价售出一定数量的粮食。如此做,就避免了粮食价格暴涨暴跌,「使民无伤而农益劝」,「虽遇饥馑水旱,籴(买米)不贵而民不散」(【汉书·食货志】)。

「平籴法」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从而富国强兵。

法制上,李悝制定了【法经】。

【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原文已经失传,十分可惜。我们只能从其他文献中努力寻找它的只言片语。【法经】保护百姓的人身安全、私有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据说后来商鞅入秦,就带着李悝的【法经】。【秦律】【汉律】都是以李悝【法经】为基础编纂而成。

当时,魏国中央设置了统领百官的相、将等官职。郡县由中央派出守、令等官员进行管理。封君在食邑内只享受衣食租税,百姓的管理权被收归中 央。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第一个崛起的国家。

全部占领河西之地后,魏文侯又派乐羊、吴起攻灭了中山国,列国无不侧目。

百年霸主

赵无恤去世后,三晋中实力最强的赵氏发生内乱,赵氏衰落。魏文侯雄才大略,赢得了韩、赵的尊重,成为三家的新盟主。

公元前405年,齐国田氏家族内斗,引发齐国内乱。 魏文侯带领魏、赵、韩三家攻打齐国,在廪丘杀死齐国大将,俘虏战车2000辆,3万齐国士卒陈尸沙场。三晋联军攻入齐国长城,俘虏了齐康公(姜姓)。三晋挟持着齐国国君,觐见天子,给周王室施压。公元前403年,三晋获得周威烈王正式册封,列为诸侯。

魏文侯在三晋联盟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据说,赵氏和韩氏都想为难对方,韩氏找魏氏借兵,魏文侯说:「寡人和赵是兄弟,不能从命。」赵氏也同魏氏借兵,魏文侯说:「寡人和韩是兄弟,不能从命。」韩、赵两家没借到兵,都很生气。后来他们得知魏文侯也没有借兵给对方,都去朝拜魏文侯,魏文侯由此确立了在三晋中的领导地位。

晋国分裂为韩、赵、魏后,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压倒性优势。如果三家内斗,韩、赵、魏的未来很难预料。如果三家团结一致,那就是「诸侯莫能与之争」(【资治通鉴】卷一)。

魏文侯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他俯瞰全局,运筹帷幄,促成了三晋联盟,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三晋得以在中原发展势力。

魏文侯在位时,三晋处于优势地位。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三晋联盟迟早会出现裂痕。魏国必须壮大自己的力量。

魏文侯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需要大量人才,中央要有人做顶层设计,地方要有人执行新政,因地制宜地管理。军事科技的创新,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经营都需要人才。

上古时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出现一个夹层:士人。

「士」原是贵族的一个等级。这些「基层」贵族在社会发展中失去了特权,地位同平民无异;同时因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平民变得富有,他们的地位向上跃升。

先秦的贵族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秦汉的平民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春秋战国正是「士」从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向平民的最高等级滑动的时期,僵化的等级被打破,社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士人包括文化精英和各种技能人才,武士、谋士、策士、文士、术士、方士、侠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他们游走于列国之间,寻找舞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魏国的李克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

通俗地讲,就是劳动才能获得收入,为国家立功才有工资赚,俸禄按劳、按功发放。通过政治改革,魏国把贵族垄断的做官的权力收归国君统一管理。

地方官员由君主任命,实行俸禄制,这为士人为官建立了通道。

魏文侯尊儒礼贤,他拜孔子的学生子夏为老师,对田子方(子贡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都以师事之。

魏国在西河建立学堂,子夏开坛讲学,天下士人蜂拥而至,形成了西河学派。西河学派诞生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

吴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吸引到魏国,得到重用,建立功勋。吴起攻占河西之地后,魏文侯亲自为他布菜,文侯夫人亲自倒酒,在太庙中拜吴起为大将,镇守西河郡。

士人在魏国得到了国君尊重,功绩受到嘉奖,社会地位提高,荣誉感油然而生。任人唯贤的政治环境,吸引各国贤才到魏国效力。他们贡献才华建立功业,获得名利。魏国因此强大。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中原,四面出击,均大有斩获。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五年),魏武侯率领韩、赵、魏三国联军大举进攻楚国,深入楚国腹地,攻占了楚国军事重镇大梁(今河南开封)和襄陵,楚国举朝震恐。

两年后,秦军反攻河西,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在阴晋城外大败50万秦军,威震关中。

魏武侯去世后,魏惠王即位,魏国的国力仍在上升。

据苏秦估计,魏国有「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斯徒十万」(【战国策·魏策一】)。在文侯、武侯、惠王三代,魏国的霸业非常兴 盛。危机也在悄然袭来。

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战国,毕竟还是贵族社会,打破身份等级偏见非一日之功。士人想得到国君的信任非常难,因为谗言和小人从不会缺席。

在乐羊攻打中山国时,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做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坐在营帐中喝了一杯。乐羊攻下中山国后,有人对魏文侯说:「乐羊能吃儿子的肉,谁的肉不能吃?」

士人没有贵族身份庇护,一旦失去国君的信任,就再无用武之地,还可能有杀身之祸。所以,他们所侍奉的国君或者主人就至关重要。而明主从来都是稀缺资源。

魏武侯即位后任命商文为相邦。

吴起在魏国二十几年,他自认为有能力和资历出任相邦,而且他的理想就是做相邦。

吴起问商文:「统率三军,使士卒舍生忘死,让敌国不敢图谋,您比吴起 如何?」

商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问:「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充实国库,您比吴起如何?」

商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问:「 镇守西河使秦军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宾服,不敢妄动,您比吴起如何?」

商文答:「我不如您。

吴起问: 「这三项您都不如吴起,地位却驾于吴起之上,这是为什么?」

商文答:「国君年少,国人疑虑,大臣不服,百姓不信,当此之时,把朝政托付给你,还是托付给我呢?」

吴起默然良久,说:「托付给您。」

【史记】中说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商文。

吴起是改革者,商文能稳定国家,国君刚刚即位,需要稳定,不适合变革。 吴起决定再等一等,等到国君不再年少,国人不再疑虑,大臣和百姓都信服宾从。他一直等到商文去世,魏武侯又选了新的相邦公叔。公叔的妻子是魏国公主。

此时,变法先驱李悝已经过世,吴起是两朝老臣,经验、资历、能力都足以胜任相邦之位。可魏武侯就是不用吴起。而且,还有人想把吴起挤对出魏国。

公叔家的仆人说:「让吴起离开魏国很容易。」公叔问:「为什么?」

仆人说:「吴起为人简朴廉洁而且注重名声。君上如果先同国君说:‘吴起是难得的贤才,而魏国是小国,又同强秦接壤,为臣常常担心吴起会离开魏国。’如果国君问:‘怎么办?’君上就说:‘不如把公主嫁给吴起,如果吴起愿意留在魏国,一定会接受公主;如果吴起想离开,他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试一下就知道了。’君上再把吴起请到府中,请公主同君上演一出双簧,让吴起见到公主轻贱君上的样子,那吴起一定会拒绝同公主成婚。」

公叔依计而行,吴起果然上当了。

当魏武侯提出把公主许配给吴起时,吴起吓坏了。他想到公叔在家里的窝囊样,觉得魏国公主都是母老虎,国君家的女人坚决不能娶。吴起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从此不再相信吴起。吴起担心再待下去会获罪,就离开魏国,去了楚国。这是【史记】记载的版本。

在【吕氏春秋】中,魏武侯听信大臣王错的谗言,召吴起离开西河郡返回国都,导致吴起离开了魏国。

不管哪个版本是真,能让吴起离开魏国的只有魏武侯。王错进谗言,国君可以不信;吴起拒绝娶公主,那就再想别的笼络之法。只要国君看重人才的价值,就不会轻易让人才流失掉。

魏武侯做太子时,有一次在都城的街道上遇到了田子方。魏文侯敬重田子方,以田子方为师,所以魏武侯在路旁避让,向田子方行礼。

田子方坐在车子上,故意不理太子。

魏武侯非常生气地说 :「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贫贱的人有什么傲慢的资 格?」

田子方说:「正是因为贫贱才可以傲慢,富贵之人不敢傲慢。国君傲慢,就会亡国;大夫傲慢,会失去封地。贫贱之人傲慢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言不用,行不合,穿上鞋子就可以离开,哪里又得不到贫贱呢?」魏武侯如同醍醐灌顶,向田子方拜谢后才离开。

田子方是要提醒太子,礼贤下士才能留住人才。国君以富贵骄人,士人就会离开魏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为整个天下是一个整体,人才在各国间流动,没有障碍。不要签证,也不用改国籍,穿上鞋子走过去就行了。

魏国的相邦多数是本国宗室,他们从未真正信任过贫贱的士人。就连魏文侯都曾放弃了平民出身的翟璜,任命弟弟魏成子为相。

公叔、王错可能都是在替国君背黑锅。

2000多年前的一天,吴起在岸门(今山西河津)停车遥望西河郡,那是他为之奋斗了20年的热土。

吴起潸然泪下。他的仆人说:「我观察您的心意,知道您放弃天下如同丢弃一只鞋子。今天离开西河却哭了,这是为何?」

吴起说: 「你不懂。国君如果信任我,再过几年魏国定能称王天下。国君信了谗言,不信任我。西河不久就要变成秦国的土地了,魏国从此就要削弱 了。」

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帮楚悼王主持改革。几年后,楚军就打败了魏国军队。还有一个人,在离开魏国后,指挥军队大败魏军主力,让魏国由盛转衰,甚至改变了战国的格局。

他就是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