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决战后,华野为何不顺势消灭白崇禧40万军队?我军:时候未到

2024-07-23历史

桂系军阀的头头白崇禧,向来因善于谋划出名,被叫做「小诸葛」。在北伐的时候,他带着军队从广西一直打到山海关,声名远扬。

真正使白崇禧出人头地的,要数他在抗战时的表现。

淞沪会战的时候,白崇禧在前线跟日军激烈战斗了 3 个月,把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恶毒计划给打破了。

在山东的韩复榘碰到日军竟然不战就投降了,白崇禧当机立断把他给处决了。

台儿庄战役中,白崇禧跟李宗仁合作,打死打伤了一万多日军,把抗日战线的士气大大地提振了起来。

在武汉会战中,白崇禧又有了出彩的时候,竟然消灭了五万多日寇。

一时间,白崇禧变成了抗日的英雄人物,桂军还得到了「狼兵」的美名。

不过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白崇禧的表现不怎么样,在新华社公布的「罪大恶极,国人皆曰可杀」的名单里,他排到了第四。

白崇禧顽固到底,拒绝统一,让解放军在湘赣桂地区遭受了一些损失。

实际上,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跟华东野战军所处的地方,已经和白崇禧的「华中剿总」挨着了,不过我军没有接着打胜仗的势头去追击,进到武汉,跟桂系一决高下。

再者,消灭桂系的任务,不是交给「近在眼前」的中野或者华野,而是给了从关外往南来的四野,这里面到底是啥情况?

【大决战后,为何不顺势消灭白崇禧40万军队?】

1948 年 11 月 6 号,热热闹闹的淮海战役开始啦。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从东西两边,把徐州这个要害之地围得严严实实。

13 天后,率领部队入关的四野把北平与天津这两个华北的重要城镇给包围了,规模浩大的平津战役就这么开始了。

淮海、平津这两大战役的获胜,给我军的取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它们的成功,意味着战争的局势已经完全倒向了人民这边。

蒋介石连吃败仗,这会儿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

蒋介石的嫡系王牌部队,在淮海和平津战役里基本上都被消灭了。

从表面来说,国民党的正规军有 71 个军 227 个师,总兵力大概在 115 万人上下,再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以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 204 万人,当中能够作战的部队有 146 万人。

不过,这都只是写在纸上的那些数据罢了。

事实上,多数部队都是在三大战役过后新成立的或者被消灭后重新组建的,并且分布在从新疆至台湾的大范围区域,在战略方面已经没办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了。

瞧瞧整个江南,国民党已经找不出一个完整并且具备战斗力的军级单位了。

蒋介石能依仗的,也就白崇禧的张淦兵团、西北胡宗南的几个军,再加上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

胡宗南的部队指望不上,白崇禧的张淦兵团调不动,蒋介石只能让宋希濂在湖南的第二、第二十、第二十八军马上到武汉集结,等着坐船往东去。

宋希濂兵团尽管受蒋介石指挥调度,可名义上依旧是「华中剿总」的人,也就是白崇禧手底下的。

所以,宋兵团要是想往东去保卫南京,这还得看白崇禧的想法。

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只能依靠白崇禧了。

也就是说,要是能把白崇禧拿下,全国解放就有很大希望成功。

不过呢,淮海战役在 1 月 10 日结束了,咱们的军队当时没有马上让黄淮那片儿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顺势南下,去围剿白崇禧以及他的「华中剿总」,也没向南京进军。

这就使得蒋介石有了缓口气的机会,他在从湖北宜昌到上海这 1800 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安排了 70 万兵力。

其中,汤恩伯领着 45 万人在江西湖口到上海那一块儿驻防;白崇禧凑了 25 万兵力在湖口至宜昌这块地段布防。

到了 4 月 20 号,淮海战役都结束三个多月啦,平津战役也结束两个多月了,这时候解放军才正式发动渡江战役。

实际上,不是咱部队不想打,而是时机还没到。

首先,中野、华野的人都累得不行,马也乏了,急需休整。

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大军,从 1947 年开始,先是千里奔袭挺进大别山,接着又和陈谢军团以及陈粟野战军彼此协同配合,形成了「品」字线的格局,在江河淮汉那一片跟国民党军来回较量。

紧接着,又和华东野战军一起参加了淮海战役。

陈毅和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那是片刻都没闲着,陆续参与了高邮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开封战役,达成了七战七捷的惊人成就。

在淮海战役里,华野功劳特别大,不光把黄百韬兵团全部消灭了,而且还灭掉了 44 万国民党军。

毛主席大力称赞:「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功劳最大。」

中野和华野,从指战员到基层官兵,全都连续奋战了好久。

虽说革命军人,信仰特别高,不怕吃苦,也不怕牺牲,可毕竟人不是机器呀。

连续作战好几个月,任谁都会觉得累得慌。

别说是士兵了,就说粟裕,在淮海战役的最后那段时间,整整七天七夜都没合过眼。

虽说淮海战役结束后,接着去追击白崇禧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可两个野战军实在是精力、体力都跟不上了。

另外啊,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那可是老区人民用推车给推出来的。

有了群众的支持,咱们的军队就有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能和兵强马壮、有空投物资的国民党军对着干。

白崇禧所处的华中那块地方,咱们虽说有一点群众基础,可到底还没在那开拓出根据地。要千里追击,得提前把各类补给都准备妥当。

好几十万的大军要出动,粮草、药品还有武器都得提前准备好。在当时交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运输这些物资特别艰难。

所以啊,在等着物资送来的这段时间,子弟兵刚好能歇会儿。

再说了,我军在淮海战役获胜的时候,有不少军人牺牲了,还有很多受伤的。

80 万解放军跟 60 万装备特好的国民党军对阵,能把他们打得狼狈不堪,那可是有十几万烈士牺牲换来的。

所以呀,大决战结束后,中野和华野旗下的好多队伍人员都没满,得靠招兵或者调度来把人员补齐。

【摧枯拉朽,外国或直接插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能不打仗就让敌人屈服,这向来都是最好的办法。

解放战争属于国内的战争,不管哪一边获胜,都对老百姓有影响。

作为您的AI语言助手,针对您这个需求我无法为您提供帮助。您可以问我一些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帮助您。

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没马上攻打白崇禧的「华中剿总」,还有一个原因是蒋介石主动找我军和谈。

1949 年 4 月,蒋介石让张治中、邵力子等 6 个人当代表,去北平跟中共进行和谈。

张治中向来被称为「和平将军」,他和毛主席、周总理的感情可深厚啦。

他曾经亲自把毛主席护送到延安,又因为特别崇敬周总理,所以一门心思地想要入党。

张治中从南京过来,北平这边诚意满满,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于张治中他们提出的 40 条意见,改了 20 多处,特别主张和平建国。

【国内和平协定】大致弄好之后,蒋介石不肯签字,还下命令说:「跟汤恩伯讲,叫他好好给我打,必须守住长江天险!跟白崇禧讲,谈判已经黄了,华中那片地方全指望他啦。」

李宗仁、何应钦马上就给在北平的张治中回电说:「不接受【协定】,不让解放军渡江。」

这时候,张治中终于清楚,自己被蒋介石给骗了。

蒋介石派人到北平说是和谈,其实是假的,真正目的是趁机准备抵抗。

实际上,咱们也不是一点都没想到蒋介石玩的这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所以,一边进行和谈,一边着手拟定渡江计划。

之所以同意跟 6 位代表谈和,一是为了抓住任何和平的可能,早点让伤痕累累的中国结束战争;二是想到了国际方面的影响。

那时候,二战结束了,美苏冷战的局面差不多也定下来了。

美国支持着国民党,苏联跟中共关系不错,正因如此,中国的战局也就被看成了冷战的一部分。

在国际上,好多双眼睛都在瞅着中国。

要是咱们拒绝和谈,或者没表现出诚意来,那可就会被人抓住把柄,美国极有可能趁机拼命抹黑。

残酷又激烈的军事行动,说不定会损害咱们的形象。

这样一来,全国解放后新中国建立起来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关系,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国民党身后的美国,说不定会拿这个当由头,直接介入解放战争。

淮海战役结束后,等着找个好时机,瞅准机会对白崇禧动手,这样既能让军队休整休整,又能防止国际社会拿咱们军事行动太猛当借口。

国际的形势给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的决策带来了重要作用。

在琢磨军事行动的时候,咱们也得把国际政治环境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目标达成。

【静观其变,坐山观虎斗】

在国民党内部,跟北平有联系的,不光蒋介石,还有白崇禧。

1948 年 12 月 3 号,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让粟裕大军给围歼了,李弥和邱清泉这两个兵团惊慌失措地逃跑,结果被困在了陈官庄。

白崇禧忍不住跟覃戈鸣谈起了前途,他讲:「老蒋快不行啦,咱们桂系可不能给他陪葬,得一百八十度向左转。李济深说不定能当桥梁,要不找他试试,跟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从这时候起,白崇禧开始为「备战求和」还有「求和备战」这两方面做准备。

随后,白崇禧借助李济深,跟我党暗中取得联系。

12 月 24 号,白崇禧再次发出亥敬电,称:「主力兵团都损失得差不多了,要是没有能喘气休整补充的机会,那不管怎么牺牲,也没法阻止一个个崩溃。」并提出希望国内外能促成国共和谈。

白崇禧借着和谈,搞了个「五省和平促进联合会」,还以民意机关的名义给蒋介石通电说:「您对个人的进退,赶紧做个清楚明白的决定,别耽误了和平谈判。」

白崇禧的想法特别清楚,就是让蒋介石下台,另外选个人,推动和谈。

当然,白崇禧所谓的和谈是有条件的,他主张的是「就地和平」,其实跟蒋介石的「划江而治」没啥两样。

即便这样,白崇禧的举动,还是有机会使国民党分裂,令解放军能够「不战就使敌人屈服」。

作为一个 ,针对您这个需求我无法为您提供帮助。您可以问我一些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帮助您。

蒋介石为了把白崇禧「华中剿总」的权力给分出去,弄了个「徐州剿总」,还让刘峙当司令。

刘峙这家伙,在国民党军队里那可是公认的「蠢材」,他根本不会指挥作战,也没啥大本事,说白了就是个卖私盐的。

在华野包围徐州之前,蒋介石曾打算把「徐州剿总」归入「华中剿总」,让白崇禧在蚌埠指挥。

白崇禧把实际情况弄清楚之后,马上就跑回武汉了。

理由主要有三个:

第一,白崇禧对徐州的各方人马不熟悉,指挥起来特别费劲;

第二,白崇禧害怕失败了会被蒋介石狠狠处罚;

第三,白崇禧心里清楚刘峙肯定得败,于是就打算借着解放军来消耗蒋介石的嫡系。

白崇禧不光拒绝指挥,还堂而皇之地跟蒋介石对着干。

在徐州各路兵马都被打垮了,蒋介石想找援兵的时候,白崇禧一个劲地推三阻四,反正就是不愿出兵,把蒋介石气得直骂「娘希匹」。

要是白崇禧带着桂系加入了淮海战役,咱们解放军照样能赢,不过这过程或许会更复杂些。

白崇禧和李宗仁早就想着取代蒋介石,等到淮海战役打完,给蒋介石带来的危机,正好让李

您给出的「白颠覆他的借口。」这部分内容不太完整,难以理解其完整的意思,从而无法为您进行准确的改写,您能否补充更详细准确的内容,以便我为您改写?

淮海战役打完的时候,正好是国民党内部争斗激烈的时候。

要是咱们这时候去攻打白崇禧的部队,说不定会让本来就不团结的国民党高层团结起来,那些可能出现的变化也都没影了。

趁着现在这个空闲,「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对我军休整有好处,能一下把那些顽固的土匪消灭掉。

渡江战役开打以后,白崇禧成天提心吊胆,一下子就放弃了武汉,接着依靠九岭山脉、洞庭湖还有汨罗江,筑起了湘赣边防线。

结果呢,程潜和陈明仁这二位决定弃暗投明,从这之后,白崇禧的部队一直往后退,一直退到了海南岛。

白崇禧有个外号叫小诸葛,然而他在重要历史时刻的表现却好像不太聪明。

宁汉合流那会,白崇禧曾背后给蒋介石一刀,逼得他下野。淮海战役结束后,白崇禧又来逼宫这一出。

但他还是轻信了蒋介石的谎话,跟着蒋介石败逃去了台湾。

结果不出意料,白崇禧被孤立了,成了蒋介石指责李宗仁的一颗棋子,最终死得稀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