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安死】-节丧即安死

2024-03-03历史

传说,中国人讲厚葬、重视殡葬礼仪,源于周初姜太公给文王出的主意。太公属大智慧之人,他从商纣的形势看出周必得天下。所以为文王出谋划策,对国家的治理上提出许多高深见地。其中便提到「削减民财」可防民惰;让民力竭,免除非分之思。意思是老百姓手里不能有太多财富和粮食,否则人们就不会积极的为生存而努力。必须让他们每天辛苦的劳作,才不会有力气图谋不轨。他出了个一劳永逸的主意,就是对逝者的厚葬。只有厚葬和葬礼的隆重,才显示出对逝者的敬爱。正所谓五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厚葬和重丧是最重要的表现。采用这样的传统和习俗,让死者剥夺更多生者的财富,国家稳定便有了基础。当然,这个观点只是传说,并无理论支撑。但厚葬习俗确实是几千年前就存在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吕氏春秋】是一部为帝王对国家的统治而合编的「教科书」,它把节丧和安死专门提出,以便引起帝王和后世百姓的重视,确实属超前的、革命的理论。文章首先提出:世间名山大川、壮丽雄美,帝王建设成园囿、亭台,让世人瞻仰富足权势,只要实力允许并无不可。但;但用它来陪伴死者以展示死者的伟大、富有绝对不可取。人活着,最多百年的寿命;死后却是无穷的时间,亲人要考虑逝者无穷时间的安全宁静,也不能用厚葬去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心情。

接下来阐明原因:在一个荒山野岭,无论景色咋样,立一块石碑刻着「下面有金山银山,只要挖掘,必定能让您几辈子都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人看到一定认为是骗子的谎言。但如果石碑上刻着「某某先王之墓」,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些五逆之人(不忠君、不孝顺父母、不兄弟相敬、不夫妻和睦、不疼惜子女)一定会被国家、亲人、乡邻所排斥;又有好逸恶劳之徒,臭味相投凑到一起,啸聚山林做盗寇之事。对于他们,挖掘坟墓、盗取陪葬品比抢劫人家和国库更简单、安全、易行。无论多坚厚的坟墓都能被打开,作为生者难道愿意看着亲人的尸骨被从棺材里拉出、在烈日下暴晒吗?所以既然爱他们,就节丧俭葬,坟墓更不用修建的富丽堂皇,才能避免被盗贼挖掘的厄运。

【吕氏春秋】用几位圣王死后的安葬,来说明并不是一定厚葬才能彰显帝王的功业: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试想,有哪位先王能比得过这几位圣王呢?先王检葬节丧,不是吝啬钱财,不是担心百姓们的劳力,只是怕死之后尸体还

会被辱,仅此而已!书中给出最好的安葬规则:必俭,必同,必合。除了「俭葬」以避免被盗贼因财起意,能让墓地与山、川、原相同,日久天长与外物合为一体,才是保护亲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