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汉武帝到底有多大功劳,为何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2024-07-18历史

因为汉武帝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汉武帝虽然后来做了一些错事,但是和他的功绩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汉武帝的功绩,让后世受用无穷。

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其实没法做太多事。因为他受到的约束,实在是太多了。

他的奶奶窦太皇太后,历经三朝,在朝中颇有影响力;他娘王太后,凭借着母亲的身份还汉朝忠孝治国的理念,对他也很有影响力;

就连他的姑姑兼丈母娘,馆陶公主,也因为在他当太子的过程中立过功,常常对他提出各种要求。

所以,刚继位时的汉武帝,并没有力量做什么。

这些人都是他的亲人,虽然控制着他,但看起来对他也不错。汉武帝没有对这些温柔的控制妥协,他一直想方设法争取权力。

汉武帝首先想干的,是改变朝廷的氛围。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汉朝一直贯彻道家的黄老思想,事事追求无为。

但是汉朝初年追求无为,是因为秦末社会生产严重受损,所以才让社会尽量休息,恢复元气。

但是现在,社会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现在汉朝最主要的矛盾,是匈奴常常侵扰汉朝,汉朝需要军事崛起,保护大家的生活稳定。

所以,汉武帝最先想干的事,是把朝堂流行的黄老之说,改成其他学说。这么一来,可捅了窦太皇太后的心窝子。

汉武帝的身段非常灵活,他想宣扬儒学,但没有立刻就提拔私人,而是折中了一下。汉武帝给自己找的援助,一个叫窦婴,一个叫田蚡。

窦婴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也就是汉武帝的表叔。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汉武帝的舅舅。

这俩人不仅是汉武帝的亲戚,也是窦太皇太后和王太后的外戚。汉武帝拉这俩人一起干,也有安抚两位长辈的意思。我想办事,但是不会亏待你们娘家的。

不过,让汉武帝没想到的是,窦太皇太后太崇信黄老之术了。哪怕他重用窦家人,窦太皇太后依然不满,用各种方法阻挠汉武帝。

当年十月,窦老太太和汉武帝的矛盾爆发了。

起因是御史大夫赵绾和汉武帝提出,以后不要再向窦太皇太后报告工作了。其实,汉武帝本人也不愿意事事向窦太皇太后禀报,但是他暂时还无力改变现状,不敢得罪奶奶。

赵绾的建议传到了窦老太太耳朵里,窦老太太出奇愤怒了。她早就令人收集了赵绾等人的罪状,现在突然发难,直接公布赵绾等人的罪状,将他们逮捕入狱。

窦太皇太后突然发难,使汉武帝措手不及,求情也没用。就这样,赵绾等人被处死。窦婴虽然是窦家人,窦老太太也没放过他们。窦婴和田蚡都被罢官撵回家了。

就这样,汉武帝的第一次努力失败了。

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汉武帝才终于能够亲自掌握权力,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

当时汉朝相当重要的一个事,就是匈奴问题。

自从刘邦白登之围,在冒顿单于那里吃了一次亏,汉朝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都是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冒顿单于早就死了,现在匈奴管事的是伊稚斜单于。汉武帝认为,现在国力已经恢复,汉朝应该转向攻势了。

但是,由于多年向匈奴示弱,许多大臣已经失去了吊打匈奴的信心。大家虽然不能违背汉武帝,但也不怎么支持汉武帝开战:反正和亲送钱也能维持住和平,何必打仗呢?

在汉武帝年轻的时候,他长期面临着一个诱惑:妥协一点、软弱一点,放弃一点主动权,你一样可以生活的很舒服。甚至,还更轻松、更安全。

但是汉武帝一直没有被这些假象迷惑,他一直在试图进取,这才给后世争取来了长久的利益。

由于大家都反对,所以汉武帝也不能立刻就投入大批资源开战。汉武帝决定,先小小的试探了一下。很快,他得到了一个机会。

雁门马邑有一个人向汉武帝进言,他说:咱们和匈奴现在交好,所以很信任我们这些边地的百姓。我愿意为朝廷去做间谍,假装投降匈奴,把他们的军队引进来,咱们在关隘处安排军队伏击,一定能取得胜利。

汉武帝同意了,派王恢领兵去打伏击。计划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匈奴刚进入伏击范围没多久,他们单于就开出异常了。不对啊,以前这一片都有人放牧,今天怎么没有了呢?

单于赶紧抓了一个亭长,询问缘由。这个亭长胆子小,就把汉军的计划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单于闻言,大吃一惊,赶紧带着军队撤了回去。

王恢一看,匈奴早有准备,担心自己和匈奴交战,也捡不到便宜,干脆就不打了,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从自己的眼皮子地下撤出去了。

这一次出征,虽然没受什么损失,但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所以朝廷里也议论纷纷。而汉武帝第一次派人试着开战,却得到了这么一个结果,也非常恼怒。

最后,虽然王恢有王太后求情,但是汉武帝还是处死了王恢。

谁也没想到,汉武帝后来竟然以那么戏剧性的方式得到了两员名将,卫青、霍去病。

汉武帝的这种机遇,其实和他的婚姻生活还有点关系。

汉武帝本来娶的是表姐陈阿娇,但是阿娇性格骄纵,所以汉武帝很快就厌倦了阿娇。

还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劝他:「你之前已经因为搞儒学的事,惹到了你奶奶。再把你姑姑惹生气了,还有你好果子吃吗?你就哄哄阿娇吧!」

没办法,汉武帝只好再哄哄阿娇。不过,夫妻间耍小性子还是小事,汉武帝最头疼的,是他们没有孩子。

可能是因为血缘关系太近了,所以汉武帝和阿娇一直没有孩子。时间一长,大臣们心里就犯嘀咕,这么多年都没孩子,该不会是皇帝不能生吧?

汉武帝也知道,没有太子,自己的皇位不安稳,所以也非常恼火。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平阳公主给汉武帝介绍了一个美人,卫子夫。

卫子夫受宠之后,给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女儿。汉武帝非常高兴,所以也格外厚待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汉武帝为了稳固权力,有心削减丞相等高官的权力。那怎么能削减这些人的权力呢?减少他们的工作呗。

汉武帝自己组了一个小圈子,里面都是自己的内侍近臣,自然也包括卫青这个便宜小舅子。后来,汉武帝的这个小圈子,被叫做「中朝」,和原有的「外朝」相对。

汉武帝有什么事,都在中朝商量,和这些人敲定了结果,再交给外朝官员去执行。

以前,三公是可以和皇帝共同议事的,享有决策权的。但是,中朝制度出现以后,原本风光无限的外朝,逐渐变成了执行机构。

决策权被削夺,大臣们的权力受到了压制,就无法给汉武帝施加压力了。

至于中朝,并不是什么正式的机构,而且其中的成员多数出身微贱,只能依附汉武帝,更不可能成为汉武帝的阻碍了。

公元前129年,在中朝待了好几年的卫青,终于获得了领兵出征的机会,和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一起带兵出击匈奴。

这是卫青第一次出征,也是汉朝对匈奴征战第一次胜利。其他三路都迷路了,只有卫青知道匈奴祭天的龙城。

对于汉朝来说,这不仅是战争胜利。直捣匈奴祭天圣地,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此次战胜后,汉武帝终于有底气,再次和匈奴开战了。

不过,随着卫青霍去病对匈奴作战的节节胜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什么问题呢?一个问题是:一直打,财政怎么办?另一个问题是,打完了,新收复的地盘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汉武帝搞出了不少花活,甚至有的方法,现代依然在使用。

首先,汉武帝觉得,打匈奴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既然是大家的事,那大家都该出点钱啊。我收点财产税,不过分吧?

汉武帝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缗,缴税120钱,也就是一算。手工业者也纳税,不过缴纳比例是商人的一半。有车和船的,车和船也算财产,也要按一定比例纳税。

不过,汉武帝也不是那么严苛,他让这些商人自己报税,你自己核算财产,算多少就缴多少。

申报的财产少,缴纳的财产税就少。朝廷还允许他们自己申报,那大伙自然是往少了报呀。不过没多久,大伙就傻眼了。因为汉武帝很快又公布了一向命令:告缗令

汉武帝宣布:如果某人申报的财产数据不对,大家都可以来举报。举报结果一旦核实,那么被举报的人会被没收全部财产,举报的那个人可以从中得到一半提成。

告缗令一下,大家都非常乐意去举报。只要举报成了,那可是一大笔钱啊。

大家这才知道,算缗令只是薅羊毛,告缗令才是杀羊的刀呢。算缗的时候,要是按规定缴纳财产税,那算是捡便宜了。告缗令一下,只要有一点逃税漏税行为,所有财产就全部泡汤了。而朝廷从中能拿到一半数额的「罚款」,收获颇丰。

战争的开销是很大的,仅仅是算缗和告缗,远远不够填窟窿。所以,汉武帝还做了一点小变动,比如,均输平准。

当时,各个藩国都会定期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汉武帝就设立了一个部门,把这些应该送到京城的物品,运到其他地方卖掉,增加政府的收入。这就是均属。

至于平准,是只朝廷囤积物资,物价高的时候,就把东西抛售出去。既能盈利,又能挣钱。等到物价降了,就多买东西,免得物价过低。买回来东西,可以得到物价上涨了再卖。

均输平准为朝廷挣了不少钱,也有利于平定物价。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有的均输官和大商人勾结,反而导致物价上涨、伤害民生。

除了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意以外,汉武帝还玩了一招,也给朝廷带来了不少收入。这个方法就是:盐铁酒官营。

盐铁酒,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人要吃饭,就离不开盐;至于铁器,只要耕种,就必须购买铁质农具;酒和盐铁类似,也是人们生活中需求频次比较大的物资。

当年吴王刘濞为什么敢挑头谋反,就是因为他的封地有矿山和海。不仅矿山可以采集铜,然后铸钱。而且海水可以晒盐,人不能不吃盐,所以他有源源不断的钱。有钱,就有胆子造反。

现在汉武帝一声令下,除了朝廷,谁也不许卖盐铁酒了。全国销路最广的三种商品,现在只有汉武帝一家能买到了。

销路广,还是独家销售,那肯定是相当挣钱了。

而且,汉武帝又下令:禁止郡国私自铸币。以后朝廷会制作五铢钱,大家全用我的五铢钱啊!

就这样,汉武帝把其他势力获利的途径都堵死了,让朝廷占据了最能获利的渠道。这样一来,他才能筹集到足够的钱,供应前线讨伐匈奴。

打仗过程中筹钱的事,汉武帝解决的差不多了。那么,新拿下的地盘,要怎么消化掉呢?

公元127年,卫青率部讨伐匈奴,再次获得胜利。这一次的胜利,卫青收复了河套平原,汉朝在当地修筑了朔方城。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开拓了河西走廊,汉朝于此设置了四郡,控制了去西域的道路。

领土扩张是好事。而且,这些地方收回之后,以后对匈奴作战,汉朝就可以占据主动了。可是,收复了这些地区后,怎么把这些地区留住呢?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汉武帝拿出的方法是,移民实边。

卫青拿下河套平原后,关于是否在此地设置郡县,朝廷上产生了很激烈的讨论。

汉武帝本人是主张设置郡县的。因为此地土壤肥沃,适合种地。在此地设置了郡县,以后想给前线运粮,就可以在当地拨粮食,不用千里迢迢的从长安运了。

最后,在主父偃的竭力支持下,汉武帝最终拿定主意,修建朔方城!

设置郡县,首先要解决居民问题。汉武帝为了鼓励百姓来此居住,设置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搬来朔方城的百姓,都能免除几年赋税徭役。

在汉武帝的号召下,逐渐有百姓搬入朔方郡,这块土地渐渐繁华起来。汉朝有卫霍,现在又占据了朔方郡,可以及时进行战争补给。至此,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汉朝占据了绝对优势。

说到主父偃,我们都知道,主父偃对汉武帝最大的功劳,不是主张修建朔方郡,而是推恩令。

推恩令,也就是「允许」诸侯王从封地里拿出一块地,封给不能继承王位的儿子当列侯。

都是高祖皇帝的子孙,老大当诸侯,其他儿子沦落白身,多不合适呀!现在皇帝「推恩」,允许你的其他儿子可以拥有一个列侯的位子,好不好呀?

这是赤裸裸的阳谋,诸侯王只要给儿子请封列侯,那自己的封地就会被分割。这么几代下来,大国就变成了小国,小国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出这个主意的主父偃,原来是学纵横家的,现在神功逆练,正好帮汉武帝解决一下藩王问题。

不过,能让这些诸侯王乖乖的吞下这个「恩」,可不全是主父偃的计谋多高明,而是汉武帝治下,日益强悍的汉朝。

而且,汉武帝也不是只有推恩令这一招。汉武帝还打出了组合拳,「左官律」和「附益法」。

所谓「左官律」,就是将诸侯国的官吏,定为「左官」。「左官」比朝廷里的正常官吏地位低,而且当过「左官」,就不能再来朝廷当官了。

这个命令一下,不少原本打算去诸侯国谋求官位的人都犹豫了。这样一来,诸侯国吸纳人才就变得很困难了。

而「附益法」则是限定了朝廷官员的行动。附益法规定,朝廷官员不许私自结交诸侯。有违反者,严惩不贷。

前面说过,汉武帝和阿娇成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当时很多大臣都猜测,汉武帝是不是不行。为此,许多人都觉得汉武帝死后,皇位一定是其他藩王继承,所以纷纷去讨好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

淮南王在封地名声不错,他找了一堆文人,天天研究文学。因为淮南王文学爱好者的身份,所以汉武帝也特别喜欢这个叔叔,常和他书信来往。

更让人称道的是,淮南王为人特别谦和,对大臣态度都很好,而且出手大方,经常送给大臣厚礼。

善待文人、对大臣好、皇帝本人也喜欢。在大伙看来,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吗?于是,不少大臣都去讨好淮南王,这其中,还包括汉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

汉武帝掌权后,田蚡当了丞相,位高权重,呼风唤雨。但因为汉武帝长年无嗣,所以田蚡也起了未雨绸缪的心思。

有一次,田蚡还跑了很远的路去迎接淮南王,直接讨好淮南王:「大王是皇帝近亲,名声又一直很好。以后一旦皇帝驾崩,继位者舍你其谁呢?」

后来,淮南王阴谋暴露。汉武帝知道田蚡曾经讨好过淮南王,气得咬牙切齿,说:「要是武安侯现在活着,就应该将他灭族!」可见汉武帝对于大臣结交诸侯,是何等痛恨。

收拾完了诸侯王,对于分割下来的那些列侯,刘彻也是一点不客气。

为了把这些人清理的少一点,汉武帝搞了一场「酎金夺爵」,在这些列侯进贡的黄金里找毛病,这个成色不好,那个分量不足。就这样,削去了一堆列侯。

汉武帝又一个兄弟,叫刘胜,被封为中山王。这个刘胜据说生了一百多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之中,有一个叫刘贞的,被封为陆城侯。

酎金夺爵的时候,这个刘贞的爵位,就被他九大爷削掉了。从此,刘贞就从凤子龙孙,变成了普通人。不过,这个刘贞后来有一个后代,叫刘备,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不过,不管刘备他家日子过的怎么样,汉武帝的举动,确实节约了国家开支,巩固了中央集权。

在外,汉武帝把匈奴给收拾的服服帖帖;在内,汉武帝抑制豪强,压制诸侯,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击败匈奴,打通丝绸之路,抑制豪强,完成削藩,压制相权……这些功绩随便拿出来一样,就够别的皇帝当明君了,可是汉武帝一个人,一个时代就都完成了。

当然,功绩的背后,必然是无数人的血和汗。不过,汉武帝把事情做出了,他没让大家的血和汗打水漂。如果一定要流血,那把血流在战场上,肯定比血汗消耗在妥协中要体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