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9年王必成带头批判粟裕,会后贺龙感叹: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2024-01-08历史

粟裕元帅,以卓越的功绩、丰富的经历、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实至名归地获得了元帅军衔。在解放战争中,他所展现出的英勇和智谋,无人不晓,无人不敬。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粟裕元帅在1955年中央领导讨论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时,主动提出辞去帅位,这种谦逊和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

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极高,甚至感叹:「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要强百倍!」

1945年10月,蒋介石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消息在解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面对这种形势,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由粟裕担任军区司令,张鼎丞担任副司令。

然而,粟裕在接到华中局转来的电报后,却感到十分不安。因为在抗战时期,张鼎丞一直是他的直接上级,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革命者。

因此,粟裕认为让张鼎丞担任军区司令更为合适,便下令业务部门暂停执行中央的任命,并三次向华中局请示,希望让张鼎丞担任正职。

粟裕深夜向中央发电报,力荐张鼎丞担任一把手,毛主席深感震撼并赞同了粟裕的提议,决定对两人的职务进行调整。

1948年,粟裕提议在中原地区展开大规模战役,中央经过讨论后,同意按照粟裕的建议进行数月的战役,暂时搁置渡江计划。

此举使得刘邓首长请求将陈毅调至中原地区,以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赞同了刘邓首长的提议,并决定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立刻表示婉拒,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粟裕和陈毅一直相互倚重,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模式。

多年来,陈毅专注于政治工作,而粟裕则专注于军事事务,两人的配合非常默契。当粟裕再次推辞时,毛主席脸色有些不悦,语气也变得尖锐起来,强调此事已经由中央决定,华野由他来负责。

见状,粟裕提出了最后的请求,他愿意亲自负责具体的工作,但希望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

陈毅同志仍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中原的工作急需他,因此,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同意了粟裕的请求。之后,粟裕担任了3年的副总长,1954年,毛主席找他谈话并宣布,中央决定任命他为总参谋长。

对于这个任命,粟裕表示非常吃惊,并立即推辞,表示自己无法胜任。然而,毛主席对粟裕的性格和能力非常了解,他笑着鼓励粟裕接受总参谋长的职务。

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之前,有一些人对评定的军衔感到不满,引发了多起事件。当有人向粟裕透露邵力子建议他被授予元帅的消息时,粟裕并未感到高兴,反而面色沉郁,表示他被评定为大将已经很高,不再需要更高的元帅军衔。

因此,粟裕最终的军衔被定为大将,而且是第一大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尚革命情操的人,后来却遭到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的攻击,其中最重要的两项罪名是「野心家」和「争夺军队领导权」,以及「里通外国」。

在一次会议上,粟裕的老战友王必成被要求带头批判和揭发粟裕所谓的「错误」。王必成在会上发言,一反常态地表示「答应」批判粟裕。

他指出,自己跟了粟裕多年,对他的认识很深。他认为,粟裕是一个「大」人物,也是一个「谋」士。在济南战役即将胜利时,粟裕曾经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决策,但最终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1948年9月,经过8天激战,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成功攻克济南城。大获全胜之后,粟裕迅速向毛主席发去了一份求战电报,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并提供了三个方案供中央参考。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封电报竟然成为了淮海战役的第一份建议书和请战表。

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刘伯承、陈毅等人向中央军委和粟裕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并在三个方案中选择了一个。毛主席立即召集朱德、周恩来等人,共同研究敌方的兵力部署,并立刻向粟裕下达了作战指令。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巅峰之战,共消灭敌军56万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和第18军。从此,南京彻底暴露在人民军队的炮火之下,为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铺平了胜利的道路。

淮海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亮点,毛主席赞誉:「淮海战役,粟裕首功!」全世界都被淮海战役震惊了,斯大林详细得知战况后不禁惊叹:「60万对80万,真是个神奇的胜利!

即使多年以后,中美关系有所改善,美国也派遣代表团专门研究淮海战役。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缺乏制空权的60万军队是如何击败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和大炮协同作战的80万军队。

"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其战略智慧有多大,我不敢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唯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至于‘阴’的一面,我不知情,也没有体会,请知情者揭露……"发言结束后,整个会场陷入了沉默。

在那个特殊的政治时期,王必成的这番言论无疑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会后,贺龙称赞王必成为「可信赖、可交往之士」。

1976年后,粟裕的心脏病变得越来越严重,没过多久又突然发作脑溢血,导致记忆力严重受损。虽然病情稍有稳定,粟裕仍坚持顽强地继续撰写他的回忆录,但接踵而至的脑血栓无情地剥夺了他完成工作的能力。

1984年2月5日,一代名将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当王必成得知粟裕去世的消息后,平日里少有泪水的他突然痛哭失声。

他哭着拨通了粟裕夫人的电话,愤愤不平地说:「粟总是一位被浪费的天才!」遵照粟裕生前的遗愿,两个月后,他的夫人楚青亲自护送他的骨灰,将它撒在了粟裕曾经频繁转战过的地方。

经过南京时,楚青去看望王必成,恰巧粟裕的老部下张文碧也在场。

当得知张文碧因为学习不能为粟裕送行时,王必成瞬间大发雷霆,他瞪着眼睛冲张文碧喊道:「你敢!你要去!你必须去!

你不去对得起他吗?」看着怒气冲冲的王必成,张文碧连连点头答应。其实,楚青也能理解,作为粟裕的老战友,如果不是情况特殊,张文碧是不可能不去送行的。

于是,她耐心劝说王必成,让他消了气。关于粟裕,王必成还有一件事一直记挂在心,那就是给粟裕正名。粟裕去世后,王必成本打算给总政治部写信,谈给粟裕正名的事情,但是楚青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阻止了王必成。

就这样,这件事一直拖到王必成去世都没有解决,成为他的一个遗憾。直到1994年,一篇追忆粟裕的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明确指出当年对粟裕的批判是错误的。

王必成的妻子看到后,立即把这篇报纸放在王必成的遗像前,以告慰王必成在天之灵,让他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