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吐鲁番发现墓砖记

2024-01-07历史

关注 ▲书艺公社▲ 与万千书坛精英,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麴弹那及夫人张氏墓表 砖 墨笔 高昌延昌十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墨书,5行,55字。



来源 | 【高昌砖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汇学人
作者 | 黄文弼

分享 |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吐鲁番在天山南路,西北距迪化六日程。城西二十里为雅尔湖,又名为雅尔果尔。旁有甚深之崖岸,崖东有一平原,泉水涌出,居民散布其上,或居崖下沟中,为吐鲁番富庶村庄之一。

在村庄之西,有古城遗址,颓垣满野,作椭圆形,位于两道甚深之河床中间,隆起平原,遗址即满布于平原上。本地居民称此城为雅尔和图,此二河床在古时本为两河,环流城之两旁,至城之南端而合,故古名此河为交河,此城为交河城。现分四沟,头、二道沟,发源于约干特勒克达克,西南流四十里,经行戈壁,分为二道:一南流为头道沟,一西南流为二道沟,约三十里,至古城之东北隅而合,流于城东。三道沟起自戈壁,南流十余里,绕于城西,至城之南端而与二道沟合。四道沟亦出自戈壁,绕古坟群西,沿土子诺克达格东麓南流至雅尔沟口,而与三道沟合流出口。现均为泉水。

黄文弼作吐鲁番雅尔湖形势图

出古城北五六里地,而天山之雪水久已不至也。然据【刘土恭墓志铭】云:「东则洋洋之水,南及香香遐岸。」是古时河水甚大,后渐干渴,空存河床,近因泉水涌出,遂恢复古之河流。然当古时水流于甚深之河床围绕故城时,而城上居民吸引之方法如何?当为吾人有趣之研究也。

吐鲁番有二大故城:一在吐鲁番之东南五十里阿斯塔拉,为高昌国都城故址。汉时名高昌壁,为戊己校尉所治。一在吐鲁番城西二十里雅尔湖,为汉车师前王庭所治。晋成帝时前凉张骏置交河郡,高昌国因之,唐灭高昌,置西州,始改为交河县。【旧唐书】云:「王都高昌,其交河城汉前王庭也。」【元和郡县志】亦云:「交河东南至州八十里,汉车师前王庭,河出县北天山,分流城下。」所云州,即西州,为高昌国故都。现据余所发现墓砖,在雅尔湖坟群所发现者书交河,在阿斯塔拉所发现者则书高昌,可证此二城,自古为高昌及交河二城,至唐犹相沿未改。至唐之末业,回鹘占领西州,其名称稍异,然畏兀儿仍受辽封,治交河。余尝于高昌、交河故城中掘拾有旧畏兀儿文残纸,皆足为交河古城至元时尚有居民之证也。至元末分设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万户府达鲁花赤,而交河、高昌二城遂废。今已禾麦离离,颓垣满野,非复当日人文之盛矣。

唐乾封元年(666年),朱书,界格,11行,158字。

维大唐乾封元年岁次景(丙)寅四月六日,刘恭土恭者,刘氏之息也。已今月之间,形逝住,染患不简,因丧其躯,口医扶救不存,苗而不秀者也。又复师门学道,德业尽通,才艺具兼,忠贞克慎,有可春秋一十有七,卒于赤山南原礼也。则洋洋之水,南及香香遐岸,西有赫赫诸口,北帝岩岩之岭。但愿亡者,驾岭。但愿亡者,驾驹仆使,口淹魂归,家下移眠,口口幽侧。居泉下,永扇清风。寂寂孤坟,攸魂往托。呜呼哀哉,葬于斯墓。


余于一九二八年二月间,由吐鲁番至库车,虽一度访雅尔湖、阿斯塔拉二故址,然未及详细工作。一九三〇年春,复由迪化南行,补充前年工作之未备。于二月二十四日即抵雅尔湖,次日即开始工作故城,由其填密纤维之颓垣中,在其不同一建筑及发现品,寻出历代居人之地段,即其中部建筑较早,或为北魏至唐之遗址,其北段疑为畏兀儿人所居,因发现有畏兀儿文字,其建筑亦较近也。本地居民告余云:「城之南端有礼拜寺,为伊犁河人所居。」其言虽未可遽新,然审其建筑,当亦不甚远也。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是公元前1 世纪至公元14 世纪吐鲁番盆地第一大中心城镇。城址包括外城、内城和「可汗堡」三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房屋遗址。高昌故城曾是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展现了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传播。(国家文物局网站)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时代为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14 世纪。主要遗存包括城址、沟北墓地和沟西墓地,以及城址和墓葬中的大量出土文物。整座城市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势,从原生土中或掏挖窑洞、或减地为墙,再辅以少量的板筑干打垒而建成,规模宏伟,保存完整。交河故城见证了唐代「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模式及其对丝路交流的重要保障。(国家文物局网站)

余在北段即畏兀儿人之遗址中工作三日,乃转觅其城中之死者居室,初在其城北即干沟之北古坟区工作,我称为沟北区。此地有沙梁一道,隆起于戈壁中,沿沙梁两旁均有井穴及其死者之遗骨与殉葬品在焉。井口宽约三尺四寸,长约八尺五寸,小者宽约二尺八寸,长为六尺七寸,深亦三尺许,死者尸骨在焉。又尝于穴旁凿一副穴,位置死人。殉葬之物品亦罗列其中,或在头部与足部旁。其物品以陶器为最多,红色泥有柄,若今之把杯,又有红底黑花之陶器,类今甘肃辛店出土之物,疑均为二千年前之故物。犹使余最感兴趣者,即在一坟中,有骨制签四枚,陈于人身两旁,系剖一骨为两半者,阴面并刻划四方花纹,岂古时以此卜吉凶欤?又一冢中有骨矢镞一枚,其形尖锐,以木质为杆,皆足表示其经过悠久之历史者。

黄文弼作雅尔湖沟西古坟分布图


余在此略掘十余冢后,又发掘沟西之大坟区,我称为沟西区。地在四道沟与三道沟之中间,显露一大平原,宽二里许,长六七里。弥望平野,古冢垒垒,隆起高阜,或方或圆,表面满布石块,宽广约十三尺,高亦三尺六七,冢前有石块排立成一线为墓道之表示,而其石线之方向,亦即墓门之方向也。尤其使余感兴趣者,即每聚若干冢为一族,外以石线栏之,前开一门,门线长十余尺,表示其为一族一姓之冥居,非他人所能掺入者。而余在此石线栏中,由其界划之清楚,使余工作亦得按其族姓施行发掘之程序,登录亦极加以慎重与严密,深恐有违死者之意而使其疆界稍有紊乱也。

当余发掘之初,初用二十人,分为四组,每组五人,工作一冢,以一人为组长,作监察工作,又以二人为掘手,轮流下坑,探取古物,每组每日可得两冢,后加至三十人分五组,故日可得十冢。自三月一日起工,至十七日止工,中间休息两日,整半月,而余之三十五箱古物,即墓砖一百二十余方,陶器八百余件,皆此十余日中之收获也。

至墓室内容,更有趣味,每墓室之前,有一长廊墓道,宽约三尺,长约十八尺,由浅及深,至距地平面约十二尺时,即现墓门,门高约三尺,宽约二尺许,自墓门入,即现宽敞之墓室,宽者约九尺建方,小者亦七尺许,高亦三尺又半。砌土为塌,高尺余,铺以芦席,死者横卧席上,外有木板栏之,无棺椁。陶器即陈于死者头旁,重叠堆聚,大小至数十件。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朱书,7行,65字。

维大唐贞观廿二年岁次戊申十一月戊寅朔五日壬午,西州交河县神山乡人,王朋显殡葬于墓,封姓葱易,执枣贞纯,春秋陆拾壹,十一月五日殡葬于墓,是王之墓表。


盖余所掘古冢中,均有陶器,置头部或足部旁,或骈陈身之右侧,形成一线,为两死者之间隔,多少大小不一,要皆当时死者日用器物,死后即以此为殉。墓砖则砌入墓道墙壁中,字面向里,砖皆作方形,泥质,经火烧炼而成者。宽约一尺一寸至三寸建方。表面光平。每砖上或用朱写,或用墨写,或刻字填朱,书写死者埋葬年月日及生时官职,其字迹至现在颜色尚如新书也。又在墓内之墓砖多少,恒视墓中死者之数为差,然至多不过三方,盖一夫一妻或一夫一妻一妾也。犹其使吾人于研究方面发生良好之兴趣者,即每冢中之陶器,皆与墓砖同穴并出。由于墓砖上之年代及死者姓名,而陶器之时代与主人,亦可得互相证明也。


但有一事,而为吾人所注意者,即此若干墓室,何以保存至千余年之久,毫不崩圮,使可宝贵殉葬物品,安然无恙,不受若何之损失?欲答此问题,则当论及此一带之土质,普通沙土固易崩圮,即黑泥土或黄土,若经风水刷洗,亦易使空穴倾塌;此地之土质则不然,皆为有黏性之白土,坚硬若石。吾人工作古冢时,若不得其墓道,随意发掘,虽终日不能进一寸。故余甚佩当时凿墓人之勤劳坚苦也。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

活动报道,请联系: shiyu798

加入书艺公社社群,请联系: xshufa

商务、市场合作,请联系: shiyu798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