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战结束,我军七大根据地实力怎样?山东位居首位,华中紧跟其后

2024-07-28历史

在抗战胜利之后,我方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已经从抗战初期的一个集团军和一个军队发展成了拥有126万士兵的强大队伍。根据基地也从陕北和晋察冀逐渐扩展至华北、中原、华中以及华东的各大战区。

当时我军在全国设有七个主要的战略基地,也称为战略区域。

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察哈尔、河北、山东、中部地区、山西、河北、鲁北、河南、山西、绥远以及南方地区等。

这七个军区全部源于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队。

可能很多人就问了,在这七大根据地里面实力都是怎么样,到底哪一个更强呢?

本期,我们将与雨田君一起讨论我军在1945年抗战结束后7个根据地的实力排序。

1945年,我军的七大根据地位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域地图上。

根据常规,首先介绍一下这七个主要的根据地。

首个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这个战略区域是我军最初建立的根基,也是我军的主要后方,指挥中心设在陕北的延安,涵盖陕西、甘肃、宁夏的部分区域。作为我军最坚实的阵地之一,日军曾试图跨越黄河进攻陕北,却被我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打败。由于位于陕北的后方,该根据地主要专注于发展和人才培训与储备,我们所熟知的抗日军政大学就设在陕甘宁边区。

1945年时,边区的总人口达到了200万(西北地区比较贫瘠,人口并不多),由于没有战备需求,因此军队人数也不多,大约只有8万。

其次是晋察冀的根据地。

该根据地位于晋绥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域的交界处,往西则是陕甘宁根据地。

晋察冀战略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建立的首个敌后根据地。1937年,115师的副师长聂帅带领杨成武的独立团及其他相关部队,在山西的五台设立了总部。

在七年的敌后战斗中,晋察冀军区成长为我军中支援程度最高且最为典范的根据地之一。在抗战的最后阶段,晋察冀根据地下辖冀晋、冀中、冀察和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

根据土地面积达到了23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过2500万,以115师和120师为基础的兵员已增至32万人,而民兵等后备力量则达到90万人。

第三个,山东根据地带。

山东战略区应该是我军七个战略区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其他六个都是在边缘地区的薄弱环节建立的根据地,而山东则是唯一一个以省份为中心的战略区域。

最初,山东战略区域只有山东纵队在进行抗日活动。到1938年,115师在罗帅和陈光的指挥下也参与了山东的抗战,最终在1943年成立了以罗帅为首的山东军区。到了解放战争的重大反击时期(1945年),在山东,除了津浦铁路以及沿海的青岛和即墨等城市,辽阔的齐鲁大地都已成为我军的根据地。

1945年8月,在日本军队投降之前,我在山东的根据地面积已经达到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也超过了2800万。从一个革命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我军的代表性建设根据地,山东根据地的「发展」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第四个是华中地区的根据地。

与许多由八路军三大师所建立的战略区不同,华中的主要力量是新四军(其中有部分来自南下的八路军部队,譬如新四军的第三和第五师)。从广义上讲,华中战略区不仅包括苏中和江淮,还涵盖中原以及苏浙等地区。在隶属关系上,由南方局负责指挥。到1942年,经过皖南事变的重组,新四军下设六个军区: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与鄂豫皖,以及一个游击区,分别对应新四军的七个师。

作为我军在华中抗击日军的主力,新四军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抗战前线,直到战争结束,共消灭日伪军32万人。

而在歼敌的新四军部队开从抗战开始前不到1万余人的地方武装,发展到了解放区164个县,人口4000万,正规军加上地方武装30多万人,民兵部队96万人战略方面军单位,也涌现出粟裕等名将。

第五个,是晋冀鲁豫的根据地。

晋冀鲁豫地区可以认为是在抗战爆发前最为复杂的地方。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区域建立根据地本身就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该地区位于山东、山西、河南和河北四省的交汇点,既有日本侵略者的军队,又有国民党顽固派的第1、2、8战区,还存在伪军。从1937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是日军重点围攻的目标。作为主力的129师几乎一直处在作战状态,许多著名的抗日战役如百团大战等都在这一地区展开。

到1945年日本军队败退之前,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人口已超过2000万,正规军和军区部队达到30多万,民兵则有40多万,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战略力量。

第六与第七:晋绥及华南的抗战根据地。

这两个根据地相对独特,与解放战争期间产生的四大野战军及华北野战军的五个战略区域相比,更为低调。其中,晋绥抗日根据地以贺老总的120师为主力进行建设,主要作战方向是长城的内外,并承担着保卫陕甘宁地区的重要任务,根据地辖区的军事区为:

绥北、绥东、绥城三个区域。

依据该地区辖区内40多个县城,人口达300万,略高于陕甘宁地区,驻军超过4万人,连同民兵部队,总计约8万人。

而华南的根据地则显得更加遥远。

这是我军在华南地区唯一的抗日力量,并且自大革命时期以来一直在敌后进行战斗,尽管曾多次与总部失去联系,但依然奇迹般地持续抵抗。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南战略区建立了东江抗战基地,闻名遐迩的东江纵队正是起源于此。在海南岛上,还有冯白驹将军指挥的琼崖纵队负责敌后作战。

尽管这个根据地的军队人数较少,在抗战胜利之前,总兵力仅有2万人,但必须明确的是,这里是华南,面对顽军与日军的双重压力,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七大根据地排名

这七大根据地,又是如何排名的呢?

实际上,如果让雨田君以个人观点对其进行排序,他会将其分为三个级别进行排列。

第三个阵营是华南的根据地。

华南根据地的抗战艰难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粤桂地区始终是国民党的主要后方,同时也是日本军队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络通道,重兵把守的情况下,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中生存实属不易。

正是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华南根据地的发展始终缓慢,加上长期处于与华南隔离的状态,鲜有新鲜人才的注入,自然使得其发展变得困难重重。

第二阵营主要是陕甘宁和晋绥两个根据地。

实际上,这两个根据地彼此相邻,都是以120师为主力发展而成,早期甚至是一个整体。1942年,贺老总还同时担任了陕甘宁与晋绥联防军的司令员。

这两个根据地是紧密相连的。

然而这两个根据地均位于贫困的北方地区,面积合计大约是山东的一半多一点,但人口只有500万,不到山东的五分之一,显而易见这里的人口潜力和经济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不必说山东并不强,跟晋察冀、华中以及晋冀鲁豫相比,这两个战略区域的实力也显得逊色。

这并未影响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1947年国军的主要作战中,除了山东战略区,其余的便是这两个战略区域。

第一组的:晋察冀、山东、华中以及晋冀鲁豫。

在抗战时期,主要负责对日作战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正是这四个战略区域,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军事力量。这四大战略区域可以说是我军最强大的战斗力所在。

例如,在解放战争期间,第二野战军是由晋冀鲁豫的野战部队组成的,第三野战军则源自华中和山东的留守部队,第四野战军则由晋察冀、华中及山东的部队混合而成,而华北军区则由晋察冀的主力构成。

每个战区都有独立作战的能力,甚至为了应对这些战区,蒋介石特别成立了华北、华中和徐州的剿灭总部,以方便进行决战。

可能会有好事的人问,既然这么强?这四个主要战略区域,是否也能够排定个前后顺序呢?

答案是一定可以划分的,但老实说,这四个战略区域的实力都非常接近,差距十分微小。这种细分只是雨田君个人的看法,大家可以当作参考。

这里面最强的,毫无疑问是山东战略区,理由有二

在军队人数方面。

山东战略区的军队总数为27万,这一兵力在四大战略区域中显得相对较弱,甚至可以说是偏少。例如,华中的新四军有30万,优秀的模范根据地晋察冀的兵力达到了32万,而刘邓所领导的晋冀鲁豫也接近30万。山东的优势在于其二线部队、民兵和自卫队,三者总计达到200万,其中二线部队为50万、民兵150万。相比之下,其他战略区域的数据为晋察冀90万、晋冀鲁豫40万(自卫队人数不详),华中的人数为96万。

在这一方面,山东独树一帜……

山东战略区在1942年罗帅实现一元化之前,已经拥有超过20万的正规军,到1945年仍维持在27万左右,这是精简军力和行政效率的成果。在这200万的后备力量中,许多是由正规军裁撤而成,这种富余在其他解放区是相对罕见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罗帅将山东的主力部队全部调离,但依然以山东作为根据地的华野,仍然是关内最强战斗力的根本原因。

我军的众多精锐部队均源自山东,例如22、26、27、31、38、40、41和43等王牌军大多是以山东兵员为基础组建的。

这是在人口与经济方面。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民国时期北方内地最富饶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并不逊色于南方城市。在此基础上,山东的根据地人口已达2800万,超过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仅次于华中战略区。华中主要是边缘地区的城市,与以全省城市为根据地的山东在经济实力上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排在第二的则是晋冀鲁豫和华中战区并列。

华中战略区的强项在于对总人口和军力的掌控,同时拥有许多杰出的将领,且新四军内有七个精锐师。其劣势在于各个师之间的分散,导致根据地显得零碎,缺乏相互支援和配合的能力。晋冀鲁豫这一地区的潜力在四大战略区域中相对较低,地理位置处于四省交界之地,经济发展滞后,且屡遭战乱。

晋冀鲁豫战区却是我军消灭敌人成本效益比最高的区域。在这个战略区域内,部队与日军进行了长期交战,虽然可以称之为敌后,但实际上更像是前线,因此在几大战略区中,这里的战斗力显得尤为突出。

正是由于对晋冀鲁豫的认可,解放战争中我军反击的开端就是由晋冀鲁豫部队拉开的。

则是晋察冀

晋察冀是我军最早的抗战根据地,因此基础建设非常扎实,而晋察冀边区在抗战期间更是我军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这充分显示了当地对军队的支持程度之高。

晋察冀地区的一个明显短板是距离敌人华北指挥部的平津较近,这导致它一直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尽管多次成功击退敌军的扫荡,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巨大。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冀中根据地,在最艰难的时候,冀中仅剩下一个骑兵连在支援抗战。

所以,相较于其他战略区域,晋察冀的实力略显不足。

这七大战略区域共同形成了抗战结束后我军的七大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然,排名有高低之分,但贡献却是一样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些战略区域展现出的无畏奉献精神,更加值得我们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