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3年,杜聿明之妻向蒋介石贷款1000元,分两年归还

2024-01-19历史

1953年,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然而杜家的经济状况已无法负担他的学费,无奈之下,杜致仁只得从台湾银行贷款。

三年后,杜致仁的债务已累积到了7000多元。他的父亲生死未卜,母亲微薄的收入还需用于抚育弟弟妹妹。为了支付学费,杜致仁白天努力学习,晚上则坚持打工,然而过度的劳累最终导致了他生病。

在距离毕业仅剩一年的时候,台湾银行却突然停止了信贷,这让杜致仁只能无奈地辍学。

杜致仁曾是一位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但是在暑假期间,他陷入了困境,他写信给母亲请求再筹3000元的学费。他的母亲曹秀清实在没办法,就给蒋介石写了一份申请贷款的报告。

虽然最终只借到了1000元,曹秀清还是立刻汇给了儿子。然而,杜致仁看到只有这么多钱,感到非常失望,他央求姐姐和姐夫帮忙筹集学费。

他们答应一定会帮他筹到钱,杜致仁听后不再愤怒和激动,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卧室。然而,第二天中午,杜致仁没有起床,敲门许久也没有回应,他们破门而入,发现他已经死在床上,床下有一个空药瓶,里面全是杜致仁吞下的安眠药。

图:杜聿明与曹秀清,一对有着革命情谊的夫妻。在国民党官员腐败成风、战败后带着大量家产迁往台湾的背景下,曹秀清为了家庭生活,向银行贷款,却因儿子因羞愤自杀而生活陷入困境。

然而,曹秀清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丈夫的爱,始终保持坚强和乐观,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图|杜聿明,抗战时期旧照杜聿明和曹秀清两人在相识后,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产生了新的看法,最终走到了一起,在家人的祝福之中顺利成婚。

半年后,杜聿明如愿考入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给杜聿明送来了入党申请表,考虑到父亲是地主,杜聿明选择了加入国民党。

毕业后,杜聿明仕途顺利,成为一名猛将。张治中曾评价他和陈赓是"杜陈之佐,天下大成。"与此同时,曹秀清进入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共米脂县党委书记。

然而,北伐后,蒋介石下野,张治中远走海外,杜聿明被革职,带着一家老小,仅靠着黄埔同学会每个月20元津贴度日。

1927年"四·一二"反动政变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曹秀清因为嫁给了国民党将领而被开除了中共党籍。杜聿明和曹秀清进入了人生的低谷期。

曹秀清在后院开了一块地,带着幼子整日在田地里忙活,这块田养活了一家人,曹秀清一直相信丈夫一定会东山再起,一句话没有抱怨过,一直在鼓舞着杜聿明。

一年后,张治中回国任第二师师长,杜聿明被重新启用,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家属可以随军出征。杜聿明有了自己的小楼,曹秀清成了人人奉承的官太太,但她依旧亲手种菜,做饭给丈夫、孩子们吃。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杜聿明总是乐呵呵的,他会对曹秀清说:"来,秀清,喝一口,壶中日月长。"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温情,很快被残酷的战争打破。

图1:1946年4月,杜聿明出席国民党军进驻沈阳大会。图2:1949年,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之中被俘虏,蒋介石生怕杜聿明"投共",专程接走曹秀清全家,作为"人质"。

曹秀清带着婆婆和5个孩子搭乘最后一班飞机前往台湾,她当时满心相信蒋介石的话,以为国民党政府真的会解决他们全家的生活费和子女的学费。

图|邓颖超与杜聿明及其家人曹秀清一直期待能再次见到杜聿明,他原来还活着,他还能给女儿写信,这让她倍感欣慰。

曹秀清通过向蒋介石请求,最终得到允许,可以去美国与自己的女儿、女婿面谈。宋美龄亲自为她送行,关心地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并向她祝贺。

而就在一年前,曹秀清为了给长子求得3000元学费,等待了半个月才得到500元。她深知生活的艰辛,但始终怀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人的爱。

"我不过是找个借口离开台湾,我们要去北京,去找你爹,在那里才能真正团圆。"而杨振宁本人的意愿也是尽快回大陆。

在1955年,杨振宁还没有声名大噪。周恩来已经通过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杨振宁夫妇取得了联系,杜聿明终于可以告诉家人,他在北京一切安好。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周恩来总理立刻决定派遣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去瑞典表示祝贺。代表团仅由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两位组成。

出发之前,张文裕特意去「功德林」与杜聿明见面,杜聿明给女婿写了封祝贺信,简短却充满诚挚:亲爱的宁婿,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杨振宁收到岳父的信件后深受感动,托张文裕带回回信表达谢意。这份来自新中国的关心,源于对民族荣誉的认同,而非受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影响。

杨振宁对岳母十分孝顺,每天上班前,他都要去岳母房门口恭敬地告别:「妈妈,我走了。」回家后,都要向曹秀清打招呼:「妈妈,我回来了。

」一家三代人和谐融洽,曹秀清离开台湾后感到轻松,期盼着与丈夫团聚,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1959年12月,杜聿明成为「功德林」第一批被特赦的学员,他感慨万分。

政府问他有何要求,他回答说:「请帮我联系台湾的妻儿吧,我想吃妻子亲手做的家乡菜。」不久,曹秀清收到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件,这是厚重而沉甸甸的,杜聿明希望她能来北京定居,一同安享晚年。

曹秀清为留在台湾的4个儿女担心,她曾到"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请求代买机票,但被拒绝。她收到了台湾方面的来信,要求她尽快回台湾。

然而,曹秀清对大陆的情况非常了解,她的反驳是:「杜聿明都能在北京生活,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杨振宁的父亲也向她介绍了现在大陆的情况,并告诉她杜聿明的生活情况。

因此,曹秀清对回到祖国充满信心。

图:1960年代,周恩来、陈赓、邵力子、张治中、郑洞国、李奇中、黄维、唐生明、覃巽之、侯镜如、杜聿明、周嘉彬、宋希濂合影 1963年7月,杨振宁不顾困难,让岳母从美国飞往日内瓦,中国政府派专员接机并保护她,在日内瓦休息后,曹秀清顺利回到北京。

杨振宁为岳母购置了美国最新款的家电,中国政府表示一切免税并给予特殊照顾。11月10日,周恩来和陈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杜聿明、溥仪等文史专员和他们的夫人,当周恩来与曹秀清握手并表示欢迎她回国定居时,曹秀清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曹秀清回国后,杨振宁夫妇也开始准备回祖国探亲,但他们必须耐心等待。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立即写信给父亲希望可以回国看看父母和岳父母,国务院告诉杨武之,中国随时欢迎杨振宁归来。

杨振宁终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他先去看望了父亲母亲,然后和妻子杜致礼前往北京拜见岳父岳母。这是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岳父杜聿明,周恩来总理为这一大家子的团聚感到高兴,亲自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宴请了杜聿明夫妇、杨振宁夫妇以及杨振宁的弟弟和妹妹。

当周总理听到杨振宁还在恭恭敬敬地喊杜聿明「杜先生」时,他立即纠正道:「你应该称岳丈大人。」在宴席落座之时,周恩来还打趣曹秀清:「你坐到女婿身边去,丈母娘爱女婿嘛!

1973年夏天,杨振宁夫妇第四次回到祖国探亲。政协机关考虑到曹秀清可能忙不过来,专门派人帮她购买物品,还派了厨师去他们家帮忙做饭。

杜聿明邀请了留在北京的黄埔校友,有郑洞国、郑庭笈、侯镜如等,他们和杨振宁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饭。杨振宁这次回国还提出拜见毛主席,毛主席一听秘书的报告就答应了他。

毛主席接见杨振宁的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就播送了这条新闻。毛主席一见到杨振宁就说:「请代我向你岳丈问好。

谈话后,毛主席和杨振宁还拍了一张合影,事后还专程送了一张洗好的照片给杨振宁。

「一位黄埔军校同学的六个儿女,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无法在父亲病逝时陪在他身边,甚至死后也无法参加父亲的告别和追悼大会。

他们的母亲曹秀清为了保护他们,最终选择留在大陆。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虽然个人的命运受到历史的影响,但我们仍然要坚守信念,为家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一段关于父亲的故事,一个名叫杜致廉的女子,她五次前往昆仑关,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敬畏。父亲曾经在那里战斗,留下了一枚手表作为遗物,杜致廉和哥哥杜致勇将其捐赠给博物馆,以表达对父亲和历史的敬意。

杜致勇在晚年回到了大陆,重走父亲的路,虽然一生困苦,但他的内心是自由的。这些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家庭的情感,也让我们明白,尽管生活艰难,但对历史和家人的尊重和敬仰,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图|杜致勇回到故乡,为爷爷奶奶上坟。虽然全家人都平安健康,但因为蒋介石的狭隘思想,他们不得不被海峡两岸隔开,几十年无法团聚。

曹秀清对蒋家王朝深恶痛绝,对蒋介石的反复无常、虚伪做作感到痛心疾首,即使孤独地留在北京,也不愿再踏上台湾一步。

周恩来总理曾说,善待和特赦国民党高级将领,需要等待20年、30年后才能真正看出其意义。多年后,我们再次回顾这些人和这些事,才能深深感受到我们新中国领袖的目光长远,处理问题更加有人情味。